

1.
名詞
水積聚的地方。
2.
名詞
恩惠;恩澤。
3.
名詞
流風(fēng)余韻或留下的痕跡。
4.
形容詞
濕;濕潤。
5.
名詞
光澤,金屬或其他物體發(fā)出的光亮。
6.
名詞
(Zé)姓。
1.
水聚匯處。
1.出自《書·禹貢》九川滌源,九澤既陂。
2.出自《禮記·月令》〔仲冬之月〕山林藪澤,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,野虞教導(dǎo)之。
3.出自《楚宮行》忽聞命駕游七澤,萬騎動地如雷霆。
4.出自《論衡·知實(shí)》涂有狂夫,投刃而候;澤有猛虎,厲牙而望。
2.
雨露。
1.出自《管子·治國》耕耨者有時,而澤不必足。
2.出自《漢書·揚(yáng)雄傳上》云霏霏而來迎兮,澤滲漓而下降。
3.出自《諸廟祈雪文》今者自秋徂冬,天澤未浹,??麥既寡,又將槁枯。
3.
濕潤;滋潤。
1.出自《素問·經(jīng)絡(luò)論》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。
2.出自《孔叢子·論書》陰陽和合,雨露之澤,萬物以成,百姓咸饗。
3.出自《文心雕龍·諸子》情辨以澤,文子擅其能。
4.出自《福州鱔溪禱雨文》萎能起之,槁能澤之。
4.
光亮;潤澤。
1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﹝慶封﹞獻(xiàn)車於季武子,美澤可以鑒。
2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車甚澤,人必瘁。
3.出自《楚辭·離騷》芳與澤其雜糅兮,惟昭質(zhì)其猶未虧。
4.出自《祭韓欽圣學(xué)士文》嗟為君兮邦之特,目揚(yáng)秀兮顏發(fā)澤。
5.
化妝用的脂膏。
1.出自《楚辭·大招》粉白黛黑,施芳澤只。
2.出自《齊民要術(shù)·荏蓼》然荏油不可為澤。
3.出自《管子·小稱》澤之身則存,去之身則辱
4.出自《王昭君》你這臉上還有她的余惠留著呢,你讓我來分你一些香澤吧!
6.
恩德,恩惠。
1.出自《書·多士》殷王亦罔敢失帝,罔不配天其澤。
2.出自《答元饒州論政理書》是澤不下流,而人無所告訴,其為不安亦大矣。
3.出自《歸田瑣記·松文清公》節(jié)鉞所蒞,無人不被其澤而飲其和。
4.出自《讀唐人送金城公主詩次韻》甥舅姻親重,琴書化澤長。
7.
影響。
1.出自《孟子·離婁下》君子之澤,五世而斬;小人之澤,五世而斬。
2.出自《集外集拾遺補(bǔ)編·破惡聲論》矧歐西藝文,多蒙其澤。
8.
俸祿;祿位。
1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識其不可,然且至,則是干澤也。
9.
搓揉;摩挲。
1.出自《禮記·少儀》運(yùn)笏,澤劍首。
10.
汗衣,內(nèi)衣。后作“襗”。
1.出自《詩·秦風(fēng)·無衣》豈曰無衣?與子同澤。
11.
宮名。周代習(xí)射選士之處。參見“澤宮”。
1.出自《禮記·射義》天子將祭,必先習(xí)射於澤。澤者,所以擇士也。
2.出自《尚書大傳·略說》已祭,取余獲陳於澤。
12.
指澤蘭。參見“澤蘭”。
1.出自《儀禮·既夕禮》茵著用荼,實(shí)綏澤焉。
13.
通“擇”。選擇。
1.出自《商君書·靳令》民澤畢農(nóng)則國富。
14.
姓。明有澤義。見《通志·氏族五》。
1.出自《篇海類編?地理類?水部》澤,姓。
15.
特指土壤所含的水分。
1.出自《齊民要術(shù)·耕田》諺曰:“耕而不勞,不如作暴。”蓋言澤難遇,喜天時故也。
16.
指施恩德。
1.出自《上三司副使段公書》道與義澤於物而后已,至是則斯為不朽矣。
2.出自《續(xù)資治通鑒·宋神宗元豐八年》先皇帝臨御十有九年,建立政事以澤天下。
17.
指洗滌。
1.出自《天下郡國利病書·云南二》江涘苗人以石堙就水澤發(fā)。
1.見"懸崖峭壁"。
高而陡直的山崖懸崖峭壁。
1.同"懸崖峭壁"。
到了懸崖邊上勒住馬不再往前,比喻危險關(guān)頭及時醒悟回頭書生懸崖勒馬,可謂大智慧矣。
1.亦作"懸崕峭壁"。
2.陡峭的山崖。
1.比喻人至絕境,只能另作選擇,義無反顧。
2.指在緊急關(guān)頭,放下一切不管。
1.比喻形勢發(fā)展迅猛。
1.懸崖。
1.見"懸門抉目"。
2.古時城守的一種設(shè)備。
1.一種疑兵之計。
1.謂用招牌騙人,比喻名實(shí)不符。語本《晏子春秋.雜下一》"君使服之于內(nèi),而禁之于外,猶懸牛首于門,而賣馬肉于內(nèi)也。"
1.懸念仰慕。
1.差異很大。
1.謂因掛念而抑郁于懷。
1.元﹑明﹑清時販賣鹽茶等,以若干斤為一引,按引課稅,其懸欠的稅稱懸引。
1.中醫(yī)病名。指水液停留于兩脅的水飲病。癥狀為一側(cè)或兩側(cè)胸腔積水,脅肋脹滿,氣短息促,咳吐疼痛。類似滲出性胸膜炎等病患。
1.遙應(yīng)。
1.亦作"懸雍"。
2.小舌。
3.中醫(yī)病名。一生于會陰處,又名騎馬癰。一生于腭上,為初生小兒之癥。
4.以形容脈象。
1.見"懸癰"。
1.謂噴向空中。
1.見"懸疣附贅"。
1.比喻累贅無用之物。語本《莊子.大宗師》"彼以生為附贅縣疣,以死為決兝S福夫若然者,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!"
1.上鉤的魚。
2.《后漢書.羊續(xù)傳》"府丞嘗獻(xiàn)其生魚,續(xù)受而懸于庭;丞后又進(jìn)之,續(xù)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。"后以"懸魚"指為官清廉。
3.佩帶魚符或魚袋。
4.鈴柄上的魚形飾物。
5.即魚板。懸于寺院中的魚形之板,擊之以報事。
1.謂辭官家居。
2.指致仕之年。即七十歲。
1.相距很遠(yuǎn)。
1.謂停止奏樂。鑰,管樂器。
1.拖欠的租稅。責(zé),"債"的本字。
1.曹操深愛梁鵠書法,破荊州時募求鵠,將鵠書懸于帳中,及以釘壁玩賞。見《晉書.衛(wèi)恒傳》◇以"懸?guī)?形容書法精妙。
1.垂照,下察。
1.書法中稱豎畫的名詞之一。凡豎畫下端出鋒的,其鋒如針之懸,故稱"懸針"
2.蝌蚪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蟲四.蝌蚪》。
1.語本《詩.魏風(fēng).伐檀》"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貆兮。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。"后因以"懸猙素飡"喻無功受祿。
1.料想;預(yù)知。
1.謂定向懸掛。
1.謂寫字時臂肘空懸不著幾案。
1.語本《左傳.僖公二十二年》"公及邾師戰(zhàn)于升陘,我?guī)煍】儭[ト双@公胄,懸諸魚門。"后以"懸胄"為形容戰(zhàn)功顯赫之典。
1.比喻美目。
2.比喻太陽。
1.傾流而下;從高處下注。
1.上下牽連綴結(jié)。
1.從高處緣繩索而下。
2.牽念。
又稱懸浮液”。固體小顆粒懸浮在液體中而形成的混合物,如泥水。不穩(wěn)定,靜置后懸浮的小顆粒會逐漸下沉。
1.長期拖欠的租賦。
1.謂應(yīng)當(dāng)加罪而遲遲不處理。
1.憑空加罪。
古代生女孩于門右懸掛佩巾,后稱生女為懸А比月二日是維懸е辰。參見懸弧”。
1.《新唐書.車服志》"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袋……天授二年,改佩魚為j。其后三品以上j袋飾以金,四品以銀,五品以銅。中宗初,罷j袋,復(fù)給以魚。"因以"懸j系魚"指任高官顯宦。
1.猶轉(zhuǎn)身。形容時間短促。
1.猶逡巡。形容恭敬之狀。
2.來回走動。
1.猶旋辟。
1.小便。
1.春秋時越國美女名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(xué)習(xí)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(dān)法律上的任何義務(wù)或責(zé)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