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鑿子。打孔、挖槽的工具。
1.出自《莊子·天道》桓公讀書於堂上,輪扁斲輪於堂下,釋椎鑿而上。
2.出自《論衡·效力》鑿所以入木者,槌叩之也。
3.出自《天工開物·鑿》凡鑿,熟鐵鍛成,嵌鋼於口,其本空圓,以受木柄。
2.
古代黥刑刑具。
1.出自《莊子·在宥》大德不同,而性命爛漫矣;天下好知,而百姓求竭矣。于是乎斤鋸制焉,繩墨殺焉,椎鑿決焉。
3.
指黥刑。
1.出自《漢書·刑法志》其次用鉆鑿。
2.出自《為文武百官請復尊號表》鉆鑿不用,獄訟以衰。
3.出自《刑書釋名》鑿,黥刑也,以墨涅其面。
4.
穿空;打孔。
1.出自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二之日鑿冰沖沖。
2.出自《莊子·應帝王》日鑿一竅,七日而渾沌死。
3.出自《衢州徐偃王廟碑》偃王死,民號其山為徐山,鑿石為室,以祠偃王。
4.出自《過封鎖線》墻沒有正式的窗,可以名為窗的,實在也是槍眼……整塊青石鑿成,嵌在墻中。
5.
引申指沖擊;沖刷。
1.出自《萬春圩圖記》蓋圩之水鑿堤而出,釃於堤外,其下不得不為淵。
2.出自《夢溪筆談·雜志一》如大小龍湫、水簾、初月谷之類,皆是水鑿之穴。
6.
斫,傷害。
1.出自《寧野軒銘》皇始尚質,貴乎自然,不忍以文,鑿民之天。
2.出自《閱微草堂筆記·槐西雜志二》處心積慮,鑿赤子之天真。
7.
穿鑿附會。
1.出自《孟子·離婁下》所惡於智者,為其鑿也。
2.出自《五經辨惑》宋子京譏其鑿,劉器之笑其怪。
3.出自《答李子德書》以甚精之刻,而行其徑改之文,無怪乎舊本之日微,而新說之愈鑿也。
8.
指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心。一說指情感。參見“五鑿”、“六鑿”。
1.出自《莊子·外物》心無天游,則六鑿相攘。
2.出自《夜飲和培山眼鏡歌》人生六鑿宜藏用,五官首出司明重。
3.出自《清娛閣合刻詩序》倘片時目反,則眉黛難描;六鑿情乖,則宮商不應。
9.
挖掘;開鑿。
1.出自《逸周書·作雒》將建諸侯,鑿取其方一面之土,燾以黃土,苴以白茅,以為土封。
2.出自《史記·平準書》唐蒙、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,鑿通道千余里。
3.出自《本朝政要策·水利》自史起溉鄴田,鄭國鑿涇水,李冰以區區之蜀修二江之利。
10.
指鑿井而飲。
1.出自《陪張燕公行郡竹籬》所賴中和作,優游鑿與耕。
2.出自《歸田瑣記·致劉次白撫部鴻翱書》俾濱海臣庶均各安耕鑿於堯天舜日之中。
11.
指井。
1.出自《機汲記》瀕江之俗,不飲於鑿而皆飲之流。
12.
開拓。參見“鑿空”。
1.出自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然張騫鑿空,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。
2.出自《胡無人行》十月繁霜下,征人遠鑿空。
3.出自《片石集·青銅器》鑿空漢使驚邛杖,已信西南道可通。
13.
彎起手指節骨敲擊。
1.出自《水滸傳》提起拳頭,去那光腦袋上????剝剝只顧鑿。
2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那右手后邊小和尚動了一下,他就一鑿,把小和尚鑿矮了半截。
14.
更改。參見“鑿行”。
1.出自《公羊傳·成公十三年》三月,公如京師……其言自京師何?公鑿行也。公鑿行奈何?不敢過天子也。
1.謂裝作不聞不問,什么都不知道。
1.見"推聾妝啞"。
1.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。
1.推詳論述。
2.邏輯學名詞。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推理。
1.推崇美德;推重贊美。
1.推辭。
1.闡明;究明。
1.推算命運,算命。
1.推度,揣測。
2.撫摩。
1.謂故意延宕。
1.矚目。
1.推崇仰慕。
1.亦作"推拿"。
2.按摩。
3.中醫正骨手法之一。包括推法和拿法。
又稱按摩”。指在人體一定部位上,運用推、拿、按、摩、c069!⑷唷⒁ 扳、拍等各種手法來治療疾病的方法。有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、滑利關節的作用。
1.追查。
1.排斥;排擠。
2.擁擠。
3.搬動。
4.謂隨著歲月推移。
5.相比。 6.排列;排列推算。 7.宋﹑金﹑元時三年一度核實厘正賦役的法制。
1.舊時稱商人將自己商店中全部財產折價讓與他人經營。
1.推移變遷。
2.推故遷延;推遲。
田徑運動項目之一。運動員單手持球于肩頸之間,通過滑步或旋轉將球從肩上推出,并使球落在40°的扇形投擲區內。有側向、背向和旋轉等姿勢。
1.推辭謙讓。
1.推搡。
《苕溪漁隱叢話前集》卷十九引《劉公嘉話》載唐人賈島做詩,得鳥宿池邊樹,僧敲月下門”兩句。起初敲”字想改用推”字,猶豫不決,用手做推、敲的動作,無意中碰上了韓愈,就向韓愈說明原委~愈認為用敲”字好◇以推敲”比喻反覆斟酌、考慮。
1.斟酌情理。
2.以情義相待。
1.推研窮究。
1.審問犯人。
1.尋求;探索。
2.追究。
1.見"推卻"。
1.遜讓;推辭。
1.《公羊傳.定公四年》"父不受誅,子復讎,可也。父受誅,子復讎,推刃之道也。"何休注"一往一來曰推刃。"謂父罪當誅而子復仇,仇家之子亦必報復,則形成一往一來的循環報復◇用"推刃"泛稱用刀劍刺殺或復仇。
1.推重信任。
1.同"推三阻四"。
1.以各種借口推托﹑阻撓。
1.使勁推。
1.推移演變。
1.遷官給賞。
2.推譽贊賞。
1.推崇。
1.明代謂官員未經滿考即行升補。
1.施恩惠于他人。
1.見"推食解衣"。
語出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漢王授我上將軍印,予我數萬眾,解衣衣我,推食食我,言聽計從,故吾得以至于此。”意為漢王劉邦對韓信恩信有加,甚至將自己的衣服脫給他穿,將自己的食物推給他吃◇因以推食解衣”形容恩惠之深或慷慨地給人以幫助和關心。
1.推舉賢才。
1.推尊侍奉。
2.推薦職務。
3.勘斷案件。亦為官名。宋代稱大理寺推丞﹑評事◇亦以泛稱法官﹑審判員。
1.舊時民間田宅典當買賣時,報請官府辦理產權和賦稅的過戶手續。
1.古代禮節作揖時的動作。
2.琵琶彈奏指法之一。
3.也叫太極對手。是太極拳運動中的一種雙人徒手練習。有單推手﹑雙推手等多種形式。推手時,雙方必須保持手臂黏連不脫,在相互黏隨的運轉中使用方法,致使對方動搖或失去重心。
1.推舉授官。
1.闡述,宣揚。
1.推恩寬恕。
1.推度情理。
2.推算運數。
1.推詳論述。
2.推許稱道。
3.推托說。
1.推贊頌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