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幫助;支持。
2.
動詞
夸獎,稱揚。
3.
名詞
舊時的一種文體,內容是稱贊人或物的。
4.
名詞
(Zàn)姓。
1.
亦作“賛”。
2.
隨侍協助的人。
1.出自《儀禮·士虞禮》贊闔牖戶。
2.出自《墨子·迎敵祠》城上步一甲一戟,其贊三人。
3.
推舉;推薦。
1.出自《禮記·月令》〔孟夏之月〕命太尉,贊桀俊,遂賢良,舉長大。
2.出自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上嘗使諸數家射覆,置守宮盂下,射之,皆不能中。朔自贊曰:“臣嘗受《易》,請射之。”
4.
引導。參見“贊水”。
1.出自《國語·周語上》太史贊王,王敬從之,王耕一垡,班三之,庶人終于千畝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班固傳下》陳百寮而贊群后,究皇儀而展帝容。
5.
告知。
1.出自《書·咸有一德》伊陟贊于巫咸,作《咸乂》四篇。
2.出自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至家,公子引侯生坐上坐,遍贊賓客,賓客皆驚。
6.
顯明;通曉。
1.出自《易·說卦》幽贊於神明而生蓍。
2.出自《漢書·敘傳下》緯六經,綴道綱,總百氏,贊篇章。
7.
贊禮;唱贊。
1.出自《國語·周語上》大宰以王命命冕服,內史贊之,三命而后即冕服。
2.出自《贈太傅董公行狀》初,公為宰相時,五月朔會朝,天子在位,公卿百執事在廷,侍中贊,百僚賀。
3.出自《金史·禮志八》宣徽贊“拜”,皇帝再拜。
4.出自《蟲鳴漫錄》一道士立丹墀,贊五拜三叩首,舁者隨所贊,升椅以應之。
8.
贊美;稱頌。
1.出自《韓詩外傳》若夫無類之說,不形之行,不贊之辭,君子慎之。
2.出自《送王秀才序》與之言,信悅孟子,而屢贊其文辭。
3.出自《隨園詩話補遺》有人好自贊其詩者,人以為嫌。袁陶村云:“勿怪也。彼自己不贊,尚有何人肯贊耶?”
4.出自《春》琴望著綺霞的短小玲瓏的身子在彎曲的石橋上移動,順口贊了一句:“這個丫頭倒還聰明。”
9.
參與。
1.出自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至於為《春秋》,筆則筆,削則削,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。
2.出自《吶喊·頭發的故事》當這時候,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語,不贊一辭。
10.
文體名。用于贊頌人物等,多為韻語。
1.出自《梁書·武帝紀下》詔銘贊誄,箴頌箋奏,爰初在田,洎登寶歷,凡諸文集,又百二十卷。
2.出自《隋書·經籍志二》魯、沛、三輔,序贊并亡,后之作者,亦多零失。
3.出自《唐語林·補遺一》薛公悅其言,圖鋼之形置于左右,命掌記陸長源為贊以美之。
4.出自《觚剩·文章有本》如《水滸傳》三十六天罡,本於龔圣與之三十六贊。其贊首呼保義宋江,終撲天雕李應。
11.
唐時吐蕃語稱強雄為贊。
1.出自《新唐書·吐蕃傳上》其俗謂強雄曰贊。
12.
姓。見《呂氏春秋·觀表》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?觀表》古之善相馬者……陳悲相股腳,秦牙相前,贊君相后。
13.
輔佐;幫助。
1.出自《書·大禹謨》益贊于禹曰:“惟德動天,無遠弗屆。”
2.出自《夏侯常侍誄》內贊兩宮,外宰黎烝。
3.出自《老學庵筆記》南齊武帝崩,郁林王即位,明帝謀廢立,右仆射王晏盡力助之。從弟思遠謂晏曰:“兄荷武帝厚恩,一旦贊人如此事,何以自立?”
4.出自《圣武記》復命侍衛額勒登保、德楞泰往贊軍務。
5.出自《鶴道人論詞書》前以謣見,舉似野言,冀贊名章,效壤流之助,奚足補三語掾,敢遽當一字師邪?
1.人乳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人一.乳汁》。
1.用清水煮。
1.亦作"白苧"。
2.白色的苧麻。
3.指白纻所織的夏布。
4.白衣。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時所穿衣服。
5.樂府吳舞曲名。
1.樂府吳舞曲名。
1.即白纻詞。
1.樂府吳舞曲名。始于晉代的《白纻舞》。始于晉代的《白纻舞》。南朝梁沈約有《四時白纻歌》。
1.盛行于晉﹑南朝各代的江南民間舞蹈。有獨舞和群舞兩種。舞者穿輕紗般的白色長袖舞衣﹐故稱。
1.見"白纻"。
1.即《白纻歌》。
1.即《白纻歌》。
1.細白夏布衫。
1.見"白著"。
1.見"白選"。
2.猶杜撰。沒有根據的議論。
1.女子居喪的妝飾。
1.見"白日撞"。
2.見"白撞雨"。
1.亦省稱"白撞"。
2.方言。暴雨;急驟的雨。
1.亦作"白槌"。
2.佛教儀式。辦佛事時由長老持白杖以宣示始終。
3.借指出家。
1.白茫茫的樣子。
2.中醫指淋病。患者尿道發炎﹐化膿﹐尿呈乳白色。
1.亦作"白箸"。亦作"白箸"。
2.顯明。
3.正稅以外橫取于民的苛稅。
4.宋代官府向商鋪買物﹐應付的價款往往短缺甚至拖賴﹐謂之"白著"。
5.謂酒喝得痛快。
1.木名。質輕耐朽﹐可作建筑材料及制家具。
別字。即把甲字錯讀或錯寫成的乙字莫做白字先生。
1.啟奏;上奏章彈劾。
2.上告的狀子。
1.指白足和尚。
2.赤足;光腳。
1.即白足和尚。
1.即白足和尚。
1.即白足和尚。
1.后秦鳩摩羅什弟子曇始﹐足白于面﹐雖跣涉泥淖而未嘗污濕﹐時稱"白足和尚"◇亦用以指高僧。
1.即白足和尚。
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。約1598萬人(1990年)。用白語。曾用漢字標記白語,現通用漢文。信佛教,崇拜本主”。木雕、石刻工藝精湛。有吹吹腔”和大本曲”等傳統藝術。傳統節日有火把節、三月街等。主要從事農業,善養魚畜。
1.罪行已查清的人。
1.缸酒醉。
2.謂溫暖如醉。
1.亦作"白"。
2.白色的束發綢帶或布帶。
1.見"白"。
1.即白義。
1.白色的龜﹐古人以為瑞物。傳說晉咸康中﹐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﹐有軍人于市買得一白龜子長四五寸﹐養之漸大﹐放諸江中。邾城之敗﹐養龜人自投于水中﹐覺如墮一石上﹐視之﹐乃先所養白龜﹐長五﹑六尺﹐送至東岸。徐游而去。事見晉陶潛《搜神后記》卷十。
1.念珠的俗稱。因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顆﹐故稱。
1.念珠。因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顆﹐故稱。
1.多次行禮。
2.猶言萬分。
1.麗春的別名。
1.各種珍寶。
2.用各種珍寶裝飾的。
1.陳列各種貴重擺設的櫥。
1.古代武士用以盛各種必需用具的口袋。
1.指大量珍寶財物。
1.裝各種珍寶的箱子。
2.比喻蘊藏豐富資源的地區。
1.一百倍。形容倍數極高。
2.牛膝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草五.牛膝》。
1.極言珍珠之多。
1.上百位。言人多。
1.諸侯。
2.百官。
1.古寶刀名。三國魏曹操制﹐以辟不祥﹐懾奸宄。
1.形容變化多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