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亦作"干陀"。亦作"干陀啰"。
2.西域古國名。據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二載,其國在北印度境,東西千馀里,南北八百馀里。在古代藝術﹑建筑史上,享有盛名。
3.香樹名。其汁可染褐色,故亦用以稱褐色。
1.糧食。
1.周代魯國的學校。相傳起始于虞舜時代。
古希臘雕塑家。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前半期。善于運用寫實手法塑造人物在劇烈運動時的動態,并善于刻畫人物個性。作品原作已佚,傳世之作《擲鐵餅者》、《雅典娜與馬爾斯亞斯》等,均為羅馬時代的摹制品。
1.米與麥。亦泛指米麥之類的糧食。
1.米磨成的粉。
2.米與面。
1.征募民眾。
1.從應募的人中選擇適合的人。
1.即免役法。宋王安石所行新法之一。
1.指人體胸腹部的募穴和背脊部的俞穴,皆為臟腑經氣結聚輸注之處。俞,通"腧"。
1.中醫泛指膈間及腸胃之外脂膜的部位。募,也寫作"膜"。
1.化緣。
1.文體名。佛﹑道用以募化財物的文字,多用對偶文。
1.招募。
1.見"募格"。
立在墳墓前面或后面的、上面刻載死者姓名、經歷事跡等文字的碑。
1.墓地。
1.葬址,塋地。
1.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。
1.墳墓所占的土地。
1.墓志的蓋。
1.舊指以看風水擇墓地為職業的人。
1.指祭文,悼詞。
在墳墓前祭祀。也指掃墓清明墓祭先父母于姑蘇之靈塔。
1.指墓碑上的刻文。
1.墓穴;墳墓。
1.墓穴。
1.塋地周圍界域的標志。
1.指相鄰墓地的墓主。
1.陵墓。
1.墓旁之屋。古人為守父母﹑師長之喪,筑室墓旁,居其中以守墓。
1.墓道之門。《詩.陳風.墓門》"墓門有棘,斧以斯之。"鄭玄箋"墓門,墓道之門。"晉潘岳《寡婦賦》"墓門兮肅肅,修壟兮峨峨。"文斐《哭太一次獄中原韻》"國魂未返人先逝,空聽寒鴉悲墓門。"一說,墓門為陳國城門名。參閱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》。
2.春秋時鄭國城門名。
1.刻在石上埋入墳中的文字。銘是韻文,用于對死者的贊揚﹑悼念等。
1.墓地植的樹木。
1.語出《左傳.僖公三十二年》"爾何知?中壽,爾墓之木拱矣。"此謂墓地之樹,大可兩手合圍◇因以"墓木已拱"為慨嘆人逝已久之詞。
1.古代陵墓前的石建筑,通常左右各一。
1.墳地上供祭掃用的房舍。
1.遺腹子。
1.墓志;墓碑。
2.指古墓中刻有畫像等的磚石。
1.猶墓廬。
2.猶墓穴。墳墓中放棺槨的處所。
1.猶墓道。
1.墓地,墳地。
1.墓前的祭堂。
1.墳地。
1.墓地上的碑亭。
1.墓周院庭。
1.猶墓志。
1.塋地。
1.埋棺材的坑穴。
1.遮蓋墳墓頂端的一種飾物。
1.墓地,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