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,七里香社区在线看,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,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

刷刷題

【馀】的拼音、怎么讀

馀

拼音:

繁體:餘

筆畫:10

部首:饣

五筆:qnwt

結構:左右

五行:土

基本釋義

1.

同“余”。

2.

名詞

姓。

詳細釋義

1.

食物馀剩,多出來。

1.出自《詩·秦風·權輿》於我乎,夏屋渠渠。今也每食無馀。

2.出自《三國志·魏志·袁術傳》荒侈滋甚,后宮數百皆服綺縠,馀粱肉。

3.出自《進士策問》耕者不多而谷有余,蠶者不多而帛有馀。

2.

未盡;不盡;殘剩。

1.出自《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》扶光迫西汜,歡馀宴有窮。

2.出自《臨江仙》詞芰荷經雨半凋疏,拂堤垂柳,蟬噪夕陽馀。

3.出自《古書疑義舉例·反言省乎字例》“嚚訟,可乎?”“乎”字已見於《堯典》,是古書未嘗不用“乎”字。然“乎”者,語之馀也,讀者可以自得之。

4.出自《母親》“今天白天有幾個女人跑到學堂里來,問她找什么人,她說看看,怕就是奸細,探路的。”又有誰也趕著說了,聲音還帶著余驚。

3.

豐足;寬裕。

1.出自《荀子·富國》為之鐘鼓、管磬、琴瑟、竽笙,使足以辨吉兇,合歡定和而已,不求其馀。

2.出自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食足以接氣,衣足以蓋形,適情不求馀。

4.

長久。

1.出自《老子》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其德乃馀;修之鄉,其德乃長。

5.

遺留。

1.出自《穀梁傳·桓公十四年》以為唯未易災之馀而嘗,可也,志不敬也。

2.出自《諸葛武侯》詩豎子祖馀策,猶能走強梁。

6.

遺漏。

1.出自《書·費誓》汝則有無馀刑,非殺。

7.

其馀的;其他的。
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云漢》周馀黎民,靡有孑遺。

2.出自《百喻經·為惡賊所劫失??喻》不但自失其利,復使馀人失其道業。

3.出自《資治通鑒·晉惠帝永興元年》自漢亡以來,我單于徒有虛號,無復尺土;自馀王侯,降同編戶。

8.

末;非主要的。

1.出自《書·禹貢》導弱水,至于合黎,馀波入于流沙。

2.出自《〈春秋公羊注疏〉序》恨先師觀聽不決,多隨二創,此世之馀事,斯豈非守文持論,敗績失據之過哉!

9.

之后;以后。

1.出自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千乘三去,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

2.出自《戀情深》詞醉紅樓月,宴馀香殿會鴛衾,蕩春心。

3.出自《宦官論》蓋輕其為廝役,薰刑之馀,以為其惡不能有為。

4.出自《古屋》于失望之馀,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反感。

10.

指后裔。
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楚子謂成虎,若敖之馀也,遂殺之。

11.

遺棄。

1.出自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量腹而食,度形而衣,容身而游,適情而行,馀天下而不貪,委萬物而不利。

12.

蓄積。參見“餘一餘三”。

1.出自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民三年耕,則余一年之畜……三考黜陟,馀三年食。

2.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太平天囯·天王詔旨》朕又念前時天兵征剿,爾等四民畏懼天威,拋棄家產;今雖欣然就撫,各安農業,際此新天新地之期,未有馀一馀三之積。

13.

鹽。

1.出自《越絕書·外傳記越地傳》朱余者,越鹽官也。越人謂鹽曰馀。

14.

表示整數后馀計的零頭尾數。用于數詞或數量詞之后。

1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由周而來,七百有馀歲矣。

2.出自《杜鵑》詩有竹一頃馀,喬木上參天。

3.出自《茶香室叢鈔·瀧岡阡》石綠色,高丈馀。

15.

代詞。同“余”。表示第一人稱。

1.出自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定心廣志,馀何畏懼兮。

16.

通“與”。

1.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·李園謂辛梧章》言之秦王,秦王令受之。馀(與)楚為上交。

17.

姓。春秋吳有馀祭。見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。

1.出自《元和姓纂》晉有馀頠。

18.

謂超過。

1.出自《清異錄·無心炙》段成式馳獵饑甚,叩村家。主人老姥出彘臛,五味不具,成式食之有馀五鼎。

2.出自《〈庚戌集〉自序》庚戌冬盡,雨雪馀十日而不止。

相同筆畫的字

相同部首的字

相同讀音的字

組詞

赤鴉

1.指太陽。


赤炎

1.紅色火焰。


赤鹽

1.赤色的鹽。古代方士煉黃金的原料。

2.赤色的鹽。古代西域等地出產的一種食鹽。


赤眼

1.患急性結膜炎時,眼白發紅。俗稱紅眼。


赤雁

1.見"赤鴈"。


赤鴈

1.亦作"赤雁"。

2.赤色之雁,古代以為瑞鳥。


赤楊

1.指洪秀全和楊秀清,暗喻太平天國。趙萬里《王靜安先生年譜》"﹝乃譽﹞值赤楊之亂,棄儒而賈,于貿易之暇,攻書畫篆刻及詩古文辭。"舊稱國家大亂為"紅羊劫","紅羊"與"洪楊"同音,"紅"又與"赤"同義,因以"赤楊"暗喻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為"紅羊劫"。

2.樹名。晉崔豹《古今注.草本》"赤楊,霜降則葉赤,材理亦赤也。"明李時珍以為即"檉柳"。見《本草綱目.木二.檉柳》。


赤羪

1.紅色毛氈。


赤野

1.古代傳說中產珠玉之地。

2.指南方的原野。

3.酷熱干旱的田野。


赤衣

1.紅色衣服。古代顯貴者所穿。

2.赭衣。古代罪犯所穿。因亦借指犯人。


赤衣使者

1.見"赤卒"。


赤桋

1.即赤栜。


赤蟻

1.亦作"赤蟻"。亦作"赤蛾"。

2.傳說中的赤色大蟻。


赤邑

1.古代指京都所治的縣。


赤疫

1.古代迷信傳說謂使人得疫病的惡鬼。


赤瑛盤

1.紅色的玉石盤。

2.比喻太陽。


赤油

1.指用紅油涂過的布帛。古代常用以裝飾器仗或車輿等,以示尊貴。


赤羽

1.赤色羽毛。

2.指羽毛赤色的禽鳥。

3.羽箭名。鐵鏃。

4.赤色旗幟。


赤玉舄

1.古代傳說中赤玉做成的鞋子。


赤運

1.指漢朝的氣數。讖緯家謂漢以火德王,火色赤,故稱。


赤幘

1.赤色頭巾。古代武士所服。

2.借指士卒。

3.晉干寶《搜神記》卷十八載,安陽城南亭西舍,有一老雄雞,化而為人,冠赤幘◇因以借指雄雞。


赤仄

1.見"赤側"。


赤仄錢

1.古代一種外沿為赤銅的錢幣。


赤宅

1.臉的別稱。


赤翟

1.見"赤狄"。


赤盞

1.復姓。金有赤盞暉。見《金史》本傳。


赤章

1.道書有《赤松子章歷》,載"千二百官儀,三百大章",其卷二引《太真科》曰"諸疾病,先上首狀章;不愈,即上解考章;不愈,上解先亡罪謫章;不愈,上遷達章;若沉沉,上卻殺收注鬼章;若頓困,上解禍惡大章。"赤章,即《赤松子章歷》,后因以借指道家向天官禱告禳災的章本。


赤詔

1.尺詔。赤,通"尺"。古時詔板長一尺一寸,故稱詔書為尺一﹑尺一板或尺詔。


赤支毸

1.見"赤支沙"。


赤支沙

1.紅色的胡須。


赤支砂

1.見"赤支沙"。


赤埴

1.紅色黏土。


赤制

1.讖緯家指漢朝的國運。


赤幟

1.紅旗。

2.今指無產階級的革命旗幟。

3.比喻太陽或太陽的炎威。

4.比喻榜樣,典范。

5.比喻領袖人物或領袖地位。


赤彘

1.舊題漢郭憲《洞冥記》卷一"漢武帝未誕之時,景帝夢一赤彘,從云中直下,入崇蘭閣,帝覺而坐于閣上,果見赤氣如煙霧,來蔽戶牖,望上有丹霞蓊欎而起,乃改崇闌閣為猗蘭殿。"后用為帝王誕育之兆。


赤忠

1.赤膽忠心。


赤鐘

1.相傳黃帝所作五鐘之一。


赤衷

1.赤誠的心意。


赤腫

1.紅腫。


朵頤

〈書〉指鼓動腮頰嚼東西的樣子大快~(形容食物鮮美,吃得很滿意)。


朵云

1.《新唐書.韋陟傳》"常以五采箋為書記,使侍妾主之,以裁答,受意而已,皆有楷法。陟唯署名,自謂所書'陟'字若五朵云。時人慕之,號郇公五云體。"后遂以"朵云"為對別人書信的敬稱。


朵子

1.首飾名。


垛充

1.亦作"垜充"。

2.謂以垛兵法補充士卒。


垛堞

垛口。


垛積

1.亦作"垛積"。

2.堆積,積累。


垛集

1.亦作"垜集"。

2.謂以垛兵法征兵。


垛口

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短墻。另見duòkǒu。


垛募

1.亦作"垜募"。

2.謂垛兵和募兵。


垛業

1.方言。造孽。


垛子

墻上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門~ㄧ城~。另見duò·zi。

刷刷題
公司地址: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(集群注冊)
? 2019 shuashuati.com 京ICP備20000060號-2 京公網安備 :11010802030703

聲明: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,僅供交流學習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蓬安县| 芒康县| 嘉义市| 顺义区| 孟州市| 重庆市| 镇坪县| 香格里拉县| 石城县| 监利县| 洞口县| 昌邑市| 宿松县| 天祝| 绥江县| 巫溪县| 安乡县| 上栗县| 饶河县| 酉阳| 大理市| 上饶市| 泊头市| 永德县| 漳州市| 大同市| 道孚县| 铜鼓县| 阿合奇县| 龙里县| 和林格尔县| 巴南区| 岳西县| 剑阁县| 大石桥市| 林芝县| 盱眙县| 错那县| 安图县| 平邑县| 白沙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