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曲折;繞彎兒。
2.
形容詞
言行、見解陳舊,不合時宜。
1.
亦作“迃”。
2.
遠。
1.出自《荀子·榮辱》失之己,反之人,豈不迂乎哉。
2.出自《太玄·大》大奢迃,自削以觚。
3.出自《后漢書·王暢傳》夫明哲之君,網漏吞舟之魚,然后三光明於上,人物悅於下。言之若迂,其效甚近。
3.
廣大。
1.出自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
2.出自《明史·陸粲傳》璁狠愎自用,執拗多私;萼外若寬迂,中實深刻。
4.
迂腐,不合事理。
1.出自《論語·子路》子路曰:“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”
2.出自《能改齋漫錄·記事二》孟軻大賢,時人亦謂之迂。
3.出自《背影》我心里暗笑他的迂;他們只認得錢,托他們直是白托!
4.出自《楊柳枝》縣依陶令想嫌迂,營伴將軍卻太粗。
5.
邪僻,不正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一》不度而迂求,不可謂義。
6.
夸誕不實。
1.出自《國語·周語下》晉卻锜見,其語犯;卻犨見,其語迂;卻至見,其語伐。
2.出自《漢書·五行志中之上》今卻伯之語犯,叔迂,季伐。
7.
緩慢。參見“迂緩”。
1.出自《酌古論三·李靖》奇兵之效捷,正兵之效迂。
8.
勞神或枉屈尊長之敬詞。
1.出自《漢武帝內傳》今阿母迂天尊之重,下降於蟪蛄之窟。
2.出自《為蕭相讓官表》豈謂陛下特迃宸鑒,曲用朽才。
9.
見“迂合”。遇合。
1.出自《宋書·顏延之傳》亦猶生有好丑,死有夭壽,人皆知其懸天;至於丁年乖遇,中身迂合者,豈可易地哉!是以君子道命愈難,識道愈堅。
10.
迂回;曲折。
1.出自《孫子·軍爭》軍爭之難者,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。
2.出自《寄天臺道友》詩紫府程非遠,清溪徑不迂。
3.出自《與韓元少書》寧迂而不徑,寧拙而不巧。
4.出自《說文?辵部》迂,避也。
11.
指迂回曲折的路。
1.出自《宋史·司馬池傳》昔人何為舍逕而就迂,殆必有未便者。
2.出自《張令人墓志銘》有迂而不達兮,有微而莫尋。
12.
指使邪僻。
1.出自《書·盤庚中》今予命汝一,無起穢以自臭,恐人倚乃身,迂乃心。
1.星名。屬亢宿﹐共六星。位于大角星兩側﹐左三星曰左攝提﹐右三星曰右攝提。
2."攝提格"的省稱。
3.古代傳說自天地開辟至春秋魯哀公十四年獲麟﹐共分為十紀。攝提為第三紀。參見"十紀"。
1.歲陰名。古代歲星紀年法中的十二辰之一。相當于干支紀年法中的寅年。
1.總攬﹐總理。
1.威脅。攝﹐通"懾"。
1.謂憑借權勢﹐專橫跋扈。
1.亦作"攝衛"。
2.謂保養身體。
1.代理君位。
1.拘捕審問。
1.謂收斂心神以悟道。
1.抑制呼吸。
1.統領部屬。
1.攝取使受害。
1.代理宰相。
1.聚精會神地思念。
電視攝像機中將景物的光影像轉換為電信號的電子束管。由光電轉換系統、靶和電子束掃描系統構成。以光電陰極作為轉換元件的為光發射型攝像管”;以光電導體作為轉換元件的為光電導體攝像管”。所攝景物光影像通過轉換元件在靶上變成相應的電位分布圖。掃描系統使電子束在靶上掃描,逐行逐點地將分布圖變成電信號。
1.收斂心神。
1.代理行使職權。
1.猶生性。
1.指兼任吏部尚書。
1.遠視貌。
1.撫養。
2.養生;調養。
1.不舒展貌。
1.見"攝葉"。
1.整飭衣裝。
2.提起衣襟。
1.攝念。
1.音韻學名詞。以一字音為代表﹐把收音相同的字與此字歸為一類﹐稱攝音或攝。分攝之法﹐肇端于宋司馬光《切韻指掌圖》所分之二十圖及宋鄭樵《通志.七音略》﹑《韻鏡》之四十三圖﹐但無攝音之名﹐每類亦無標目之字。元劉鑒《切韻指南》始分十六攝?!犊滴踝值洹肪硎姿蹲帜盖许嵰ā穭t分十二攝。方言不同,師承各異。
①也作攝景”。追攝日影。極言其快騁足則能追風攝景|攝影超光一簇風。②也稱照相”。利用攝影機將被攝體影像記錄于感光材料的技術。先使被攝體的影像通過鏡頭在感光片上曝光;曝光后的感光片經沖洗加工得到呈現被攝體負像的底片;再經洗印便獲得與被攝體基本一致的正像。如使用反轉感光材料攝影,經沖洗加工,能直接獲得正像。按色彩分,有彩色攝影和黑白攝影。
供攝影用的光線來源。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兩類。自然光源主要指太陽光,人工光源指各種照明燈,如碘鎢燈、閃光燈等。采用自然光源,要注意季節、時間和天氣變化的特點;采用人工光源須注意其發光性質。
造型藝術的一種。以照相機和感光材料為工具,運用畫面構圖、光線、影調(或色調)等造型手段來表現主題并求得其藝術形象。主要特點在于所表現的對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。體裁上分新聞攝影、人像攝影、風景攝影、動靜物攝影等。
1.統轄勇士。
1.總攬﹐總理。
1.同"攝齊"。
1.謂用法術或幻術招致。
1.支持照應。
1.恐懼。
1.與少年宮性質相同﹐但規模較小的機構。參見"少年宮"。
散文篇名。近代梁啟超作。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,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”,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”,振奮人民的精神。文章不拘格式,多用比喻,具有強烈的鼓動性。
散文篇名。近代梁啟超作。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,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”,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”,振奮人民的精神。文章不拘格式,多用比喻,具有強烈的鼓動性。
1919年7月由李大釗、王光祈等在北京發起成立。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,為社會的活動,以創造少年中國”。總會設北京(1924年遷往南京),南京、成都和法國巴黎設分會。會務活動有出版刊物、講演、學術討論等。1925年底,因會員嚴重分化而停止活動。
1.古稱青年人。
2.樂府雜曲歌辭名。南朝齊王融和唐李白等均作有《少年子》。
1.指《周易》八卦中的兌卦。兌為陰卦﹐第三爻為陰爻﹐故稱"少女"。
2.小女兒。
3.年輕未婚女子。
4.見"少女風"。
1.指西風。語出《三國志.魏志.管輅傳》"共為歡樂"裴松之注引《管輅別傳》"樹上已有少女微風﹐樹間又有陰鳥和鳴。"
1.指年輕婦女。
一般指初中到高中低年級女生穿著的服裝。包括上學裝、家常衣、外出衣和內衣四類??钍诫S意、大方、純潔、適體而富有個性。色彩一般選用穩定色調。采用套裝形式。一般選用中檔面料。
一般指初中到高中低年級女生穿著的服裝。包括上學裝、家常衣、外出衣和內衣四類??钍诫S意、大方、純潔、適體而富有個性。色彩一般選用穩定色調。采用套裝形式。一般選用中檔面料。
1.謂寡合。
1.客套語。對人表示因事不能相陪。
1.秘書少監的別稱。
1.形容傷處很多。
1.妾。
2.年輕的妻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