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角落。
2.
名詞
靠邊沿的地方。
1.
(山水)彎曲處。
1.出自《長楊賦》羅千乘於林莽,列萬騎於山隅。
2.出自《潼關吏》詩要我下馬行,為我指山隅。
2.
角,角落。
1.出自《詩·邶風·靜女》靜女其姝,俟我於城隅。
2.出自《同吳武陵送前桂州杜留后詩序》觀室者觀其隅,隅之巍然,直方以固,則其中必端莊宏達可居者也。
3.出自《失業》新近接事不久的長途電話局管理員大忍,坐在墻角隅,管著那個傳遞文明的古怪機器。
3.
邊側。
1.出自《管子·弟子職》昏將舉火,執燭隅坐。
2.出自《楚辭·王逸〈九思·逢尤〉》虎兕爭兮於廷中,豺狼斗兮我之隅。
4.
邊遠的地方。
1.出自《書·益稷》帝光天之下,至于海隅蒼生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經營四隅,還反於樞。
3.出自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三·陌上桑》日出東南隅,照我秦氏樓。
4.出自《與希朝詔》卿邊隅寄重,閫外事繁。
5.
廉隅,方正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抑》抑抑威儀,維德之隅。
6.
后用以比喻事物的一個方面。
1.出自《論語·述而》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
2.出自《文心雕龍·知音》各執一隅之解,欲擬萬端之變。
3.出自《三代因革論一》書之言止一隅,必推之千百隅,而以為皆然;書之言止一端,必推之千百端,而以為不可不然。嗚呼,何其愚也。
4.出自《墳·科學史教篇》一隅之學,夫何力焉。
7.
弦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。
1.出自《周髀算經》徑隅五。
8.
通“嵎”。見“隅夷”。古代神話傳說中日出處。后多指朝鮮、日本等東方諸國。
1.出自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而待政令
2.出自《東夷》詩或言亶父子,初從隅夷居。
9.
通“嵎”。山名。
1.出自《國語·魯語下》汪芒氏之君也,守封隅之山者也,為漆姓。
1.纏擾。
1.集結;糾集。
2.盤繞集聚;纏繞糾結。
3.用絲繩綢帛之類纏繞結束以作裝飾。
1.即傳經。中醫學名詞。指外感熱病的六經傳變。即本經癥候消失,而變為另一經癥候。
1.猶糾纏。
1.生活開支。
1.茶湯名。
1.糾纏拖累。
1.宋代民間說唱藝術的一種曲調。
1.形容說話枝蔓,東拉西扯。
1.到門上來糾纏不清。
1.猶纏繞。
①形容感情深厚感君纏綿意,系在紅羅襦。②形容歌聲宛轉動聽信天游”唱起來高亢、悠遠,藍花花”唱起來纏綿、哀怨。③糾纏不已;縈繞不止纏綿床褥|情思纏綿。
1.見"纏綿繾綣"。
1.纏綿,纏擾不休。
1.見"纏磨頭"。
1.糾纏;攪擾。
1.糾纏。引申為纏住不放,一干到底。
1.謂日月運行,歲月迫人。有時光迅速,或馀日無多之意。
1.赤色的鳥。由赤色云氣聚成,古代以為不祥之兆。詳"赤鳥夾日"。
2.赤色的鳥。古代傳說中的瑞鳥。
3.赤色的鳥。用為時令(表示夏天)﹑方位(表示前方﹑南方)的標識或象征。
4.螢的別稱。
1.北魏王仲景的別號。
1.見"赤旆"。
1.亦作"赤斾"。
2.赤色旗。
1.傳說中的瑞獸。
窮得一無所有陷入赤貧困境|赤貧如洗。
1.《孔子家語.致思》"吾昔之鄭,過乎陳之野,聞童謡曰'楚王渡江得萍實,大如斗,赤如日。'"后因以"赤萍"指太陽。
1.謂心中一無牽掛。
1.厚樸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木二.厚樸》。
1.見"赤旗"。
1.紅色的云氣。古代以二至(夏至﹑冬至)﹑二分(春分﹑秋分)之日觀云色,謂赤色者主兵荒。見《周禮.春官.保章氏》"以五云之物辨吉兇"漢鄭玄注◇因以赤氣為兵災之象。
2.紅色的云氣。傳說謂帝王的祥瑞。舊史稗說中每載帝王降生或所處之地有赤氣出現。
3.炎暑之氣。
1.北齊時民間私鑄錢名。
在臺灣省臺南市北部。創建于1650年。原為荷蘭人侵臺時筑的內城,名普羅文薩堡,又名紅毛樓。高105米,周長141米。1862年被地震所毀,1879年重建。樓兩層,雄偉壯麗。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,收復臺灣后曾以此為承天府。1921年改為歷史陳列館。為臺南市著名古跡。
1.指嬰孩。
1.真誠的心意。
1.指沒有一點云翳的晴空。
1.猶赤貧。
1.赤色虬龍。神話中仙人的坐騎。
1.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。
1.傳說中的瑞鳥。
2.古代戰艦名。
1.相傳周文王姬昌為西伯時,有赤色鳥銜丹書止于其戶,授以天命◇其子武王果滅商而建立周朝◇亦泛指帝王順天受命之祥瑞。
1.見"赤雀銜丹書"。
1.古代天子﹑諸侯所穿的鞋。赤色,重底。
1.紅土。
2.指赤色的社土。古代天子封土立社,以五色土象征四方及中央。南方色赤,以赤壤象征南方。
1.酷熱,極度炎熱。
2.熾熱;赤誠火熱。
3.又紅又熱。
1.古代傳說中的水神。
2.指新娘。舊俗新婚之夜,新娘須穿紅衣紅褲,戴紅頭巾,故稱。
1.紅日;烈日。
2.比喻天子。
1.泛指動物的肉。
2.猶皮肉。
1.猶赤裸裸。
1.紅色。
2.象征無產階級革命。
1.植物名。
1.指仙丹。
2.稱紅糖,即原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