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愁悶;發(fā)愁。
2.
名詞
使人憂愁的事。
3.
動詞
擔(dān)心;憂慮。
4.
名詞
父母的喪事。
5.
名詞
(Yōu)姓。
1.
亦作“懮”。
2.
憂患;禍患。
1.出自《管子·形勢》顧憂者,可與致道。
2.出自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(nèi)傳》平王往而大驚曰:“宛何等也?”無忌曰:“殆且有篡殺之憂,王急去之。”
3.出自《上張仆射第二書》今之言球之害者,必曰有危墮之憂,有激射之虞。
4.出自《木蘭從軍》元帥傷勢雖重,可無性命之憂。
3.
畏懼。
1.出自《晏子春秋·問上三》吳越受令,荊楚惛憂,莫不賓服。
2.出自《呂氏春秋·知分》吾受命於天,竭力以養(yǎng)人。生,性也;死,命也。余何憂於龍焉!
3.出自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晏子春秋》“荊楚惛憂”,言荊楚聞而恐懼也。
4.
疾病。
1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昔者有王命,有采薪之憂,不能造朝。今病小愈,趨造於朝,我不識能至否乎?
2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下》君使士射,不能,則辭以疾,言曰:“某有負(fù)薪之憂。”
5.
居喪。多指居父母喪。參閱清顧炎武《日知錄·期功喪去官》。
1.出自《書·說命上》王宅憂,亮陰三祀。
2.出自《梁書·文學(xué)傳下·劉杳》自居母憂,便長斷腥膻,持齋蔬食。
3.出自《兩淮都轉(zhuǎn)鹽運(yùn)使婺源王君墓表》四年,方計費(fèi)興工,而帥公以憂去。
6.
謂軍隊為敵所敗。
1.出自《禮記·檀弓下》軍有憂,則素服哭於庫門之外,赴車不載櫜??。
7.
通“優(yōu)”。優(yōu)厚。
1.出自《墨子·非儒下》夫憂妻子以大負(fù)絫。
8.
通“優(yōu)”。戲謔。參見“憂謔”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板》匪言我耄,爾用憂謔;多將熇熇,不可救藥。
2.出自《古書疑義舉例·兩字一義而誤解例》《詩·板》篇“爾用憂謔”,按憂、謔同義,憂讀為優(yōu),襄六年《左傳》注曰:“優(yōu),調(diào)戲也。”是優(yōu)即謔也。
9.
憂愁;憂慮。
1.出自《詩·秦風(fēng)·晨風(fēng)》未見君子,憂心如醉。
2.出自《論語·述而》其為人也,發(fā)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。
3.出自《贈兄秀才入軍》詩心之憂矣,永嘯長吟。
4.出自《賣炭翁》詩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愿天寒。
5.出自《唐語林·補(bǔ)遺一》德宗嘆曰:“卿理虢州而憂他郡百姓,宰相才也。”
6.出自《和陳振賢》百歲常懷千載憂,干戈擾攘我西游。
1.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有"門前冷落鞍馬稀,老大嫁作商人婦"﹑"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"句,后以"琵琶別抱"指婦女改嫁。
1.見"琵琶別抱"。
1.琵琶上架弦的格子。亦指琵琶。
1.虱的別名。
1.即肩胛骨。
1.見"琵琶舊語"。
日本最大湖泊。由地層斷裂下陷而成,形似琵琶,故名。面積673平方千米。最深為103米。山水秀麗,已辟為國立公園。
1.清代便服前襟的一種樣式。大襟只掩至胸前,不到腋下;鈕扣自大襟領(lǐng)口竾_到立邊下方,排列較密。
1.《宋書.樂志一》"傅玄《琵琶賦》曰'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,念其行路思慕,故使工人裁箏﹑筑,為馬上之樂。欲從方俗語,故名曰琵琶。'"后以"琵琶胡語"﹑"琵琶舊語",表示對外屈辱求和之意。
1.亭名。在江西省九江市西,長江東南岸。唐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,送客湓浦口,夜聞鄰舟琵琶聲,作《琵琶行》,后人因以名亭。
1.指粗壯的腿。
1.郁結(jié)。
1.情意融洽。
1.脾臟所在之處。泛指腹部。
1.牲體的內(nèi)臟和口舌。借指美味的菜肴。
1.脾臟之氣。中醫(yī)認(rèn)為人體之有五臟﹐猶自然界之有五行。五臟之間運(yùn)行失常﹐則生各種疾病。
2.人的習(xí)性。亦借指事物的特性。
3.怒氣;容易發(fā)怒的性情。
1.即脾臟。中醫(yī)以五行之說釋五臟﹐脾屬土﹐故稱。
1.脾性﹐脾氣。亦指對事物的愛好﹑憎惡。
比喻脾氣、習(xí)性這篇文章正合他的脾胃|兩人脾胃相投。
1.牛胃。
1.中醫(yī)學(xué)病名。由于脾臟關(guān)系所致的腹瀉。
1.即脾。脾為五臟之一﹐故稱。
1.喻勇士。
1.古代傳說中的獸名。
1.羆皮褥子。
1.《北史.王羆傳》"神武遣韓軌﹑司馬子如從河?xùn)|宵濟(jì)襲羆﹐羆不覺。比曉﹐軌眾已乘梯入城。羆尚臥未起﹐聞合外洶洶有聲﹐便袒身露髻徒跣﹐持一白棒﹐大呼而出﹐謂曰'老羆當(dāng)?shù)琅P﹐貉子那得過!'敵見﹐驚退。"后以"羆臥"喻有志之士雖退處草野而意氣猶盛。
1.猶貔貅。古代傳說中的猛獸。喻勇猛的士卒。
1.反芻動物的胃。又稱百葉。
2.鳥類的胃。
1.牛胃與牛蹄。古代臘祭時的祭品。《莊子.庚桑楚》"臘者之有膍胲﹐可散而不可散也。"成玄英疏"膍﹐牛百葉也。胲﹐備也﹐亦言是牛蹄也。臘祭之時﹐牲牢甚備﹐至于四肢五藏﹐并皆陳設(shè)。祭事既訖﹐方復(fù)散之﹐則以散為是﹔若其祭未了﹐則不合散﹐又以散為不是。"后亦用以比喻雖然需要但不必稱道的東西。
1.比喻力不勝任。
1.蚌肉做的醬。
1.即蓖麻。
1.螳螂的卵塊。
1.亦作"豼虎"。亦作"?虎"。
2.貔和虎。亦泛指猛獸。
3.比喻勇猛的將士。
4.比喻桀驁不馴的武夫。
1.古代宮廷侍衛(wèi)刀上環(huán)形飾物的一種。
1.黃鼠。古時契丹稱黃鼠為貔貍。
1.貔虎。唐高祖李淵之祖名虎,唐代因避諱改"虎"為"武"。比喻勇猛的將士。
1.亦作"豼貅"。亦作"?貅"。
2.古籍中的兩種猛獸。
3.多連用以比喻勇猛的戰(zhàn)士。
1.鼙鼓和號角。亦指擊鼓和吹號的聲音。
1.小鼓和大鼓。古代軍隊所用;古代樂隊也用。
1.鼙鼓和號角。亦指擊鼓和吹號的聲音。
1.即瑟琶。
1.舞樂名。
1.比。
1.同類;同伴。
1.并馳。
1.伴侶;配偶。
2.配得上的;比得上的。
3.同類。
1.同類。
1.小雞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"有人于此,力不能勝一匹雛,則為無力人矣。"趙岐注"人言我力不能勝一小雛,則謂之無力人。"阮元校勘記引孫奭孟子音義"匹,丁(丁公著)作匹……音節(jié)蓋與匹字相似,后人傳寫誤耳。"梁啟超《知恥學(xué)會敘》"兵惟無恥,故老弱羸病,茍且充?,力不能勝匹雛耳。"一說,幼鴨。宋朱熹《四書章句集注》"'匹'字本作'鴄',鴨也。從省作匹。《禮記》說'匹'為驚是也。"又《答汪尚書》"是猶先察秋毫,而后睹山岳;先舉萬石,而后勝匹雛。"一說,一只雞。'匹'為量詞。見楊伯峻《孟子譯注》。
1.雌雄同處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(xué)習(xí)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(dān)法律上的任何義務(wù)或責(zé)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