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古代一種盛液體的小口大腹的瓶子。
2.
見“罌粟”。草本植物,花有紅、紫、白等顏色,果實球形,未成熟時有白漿,是制鴉片的原料,也可入藥。
1.
亦作“甇”。亦作“甖”。
2.
古代盛酒或水的瓦器,小口大腹,較缶為大。亦有木制者。
1.出自《墨子·備城門》用瓦木罌,容十升以上者,五十步而十,盛水且用之。
2.出自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〔趙廣漢〕發長安吏自將,與俱至光子博陸侯禹第,直突入其門,廋索私屠酤,椎破盧罌。
3.出自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屠者許方,嘗擔酒二罌夜行,倦息大樹下。
3.
泛指小口大腹的瓶。
1.出自《臘日》詩口脂面藥隨恩澤,翠管銀罌下九霄。
2.出自《明史·郭英傳》英將赴鎮,命妃餞英於第,賜白金二十罌,廄馬二十匹。
1.猶敗露。
1.佛教語。謂成佛的道路。
1.佛道語。以車輪的流轉,比喻覺性圓融,周游不息,能發無礙妙用。
1.清室宗族人的稱號。
2.宋徽欽二宗后裔,居于三姓(今黑龍江依蘭)等處,清初編入八旗者,亦稱覺羅,為民覺羅。此覺羅譯言為趙氏。
1.清初為皇族子孫設立的學校名。除授滿漢文字﹑經史文藝外,兼習騎射。
1.睡醒。
1.謂啟發世人覺悟。
1.由一切感覺形成的知覺及思維活動。亦泛指知覺和意識。
1.菩提樹。梵語"菩提"(bodhi)的意譯為覺。
1.佛的別稱。
1.張目而睡。比喻雖處迷境,可以致悟。
①由迷惑而明白;由凝而認清;醒悟政治~ㄧ經過學習,大家的~都提高了ㄧ他終于~到蠻干是不行的。②佛教指領悟教義的真諦。
周恩來、鄧穎超等于1919年9月在天津成立的革命團體。成員有馬駿、劉清揚、郭隆真等二十余人。以革心”、革新”精神,求自覺”、自決”為宗旨。主要活動有出版刊物《覺悟》,領導學生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,組織留法勤工儉學等◇半數以上社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1.亦作"覺悟"。
2.見"覺悟"。
1.佛教語。謂能去迷悟道的心。
1.星名。一名天棓。舊謂此星出主人間有兵爭。
1.佛教語。謂能斷離一切迷惘而開悟真理的本性。
1.舊說中的腦神。
1.本謂佛所居的凈土。借指僧院。
2.比喻修行者的心境。
1.覺察到。
2.知覺。
1.指文體古奧奇特,佶屈聱牙。
1.譎詭,變化多端。
1.見"倔強"。
1.見"倔強"。
1.倔佹。
1.生硬奇詭,與眾不同。多指詩文書畫的風格而言。
1.特起,突然興起。
(性情)剛強不屈性格~ㄧ他有股~勁兒。也作倔犟。
1.生硬魯莽的樣子。
形容說話、行動生硬的樣子。
1.形容言語動作生硬執拗的樣子。
1.較量。
1.較量的目光。
1.爭奇斗巧。
1.特出。
1.亦作"崫詭"。
2.奇特,怪異。
1.猶屹立。
1.高峻貌。
2.形容文筆風格峭拔。
1.亦作"崫奇"。
2.奇特,特異。
1.陡峭;峭拔。
1.亦作"崛強"。
2.桀驁不馴。
3.剛強;剛直。
4.生硬,僵硬。
1.挺立貌。
1.高峻貌。
1.高聳貌。
1.崛起,興起。
2.聳立。
1.特出貌。
1.聳立。
1.山名。在山西陽曲縣城西北。峻峭,多林木,紅葉最佳。山中有崛此攏唐貞元中建,有唐末李克用父子題名刻石。參閱《清一統志.山西.太原府一》。
1.禿筆。掘,通"拙"。
1.發掘他人埋藏之物。謂得意外之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