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汲水或盛東西用的器物,一般用瓦制成,泛指各種圓筒形的容器。
2.
名詞
煤礦中裝運煤用的一種斗車。
1.
亦作“礶”。亦作“罆”。亦作“鑵”。
2.
盛物或烹煮用的圓形容器。
1.出自《世說新語·尤悔》〔曹彰〕既中毒,太后索水救之。帝(曹丕)預敕左右毀瓶罐,太后徒跣趨井,無以汲,須臾遂卒。
3.
指封裝食品和其他用品的圓筒形器具。如:桌子上放著香煙罐和煙灰缸,還有一罐已經(jīng)打開的罐裝啤酒。參見“罐底”。
1.出自《勇盧閑詰評語·說壺》罐底者,乃套各色馀料之沉底者,并為一罐燒成,故色涅五采斑爛,堅密沉艷。色雖雜而不混,似五色瑪瑙,極不易得。
4.
煤礦裝煤用的斗車。
5.
量詞。
1.出自《歧路燈》昨日的祭酒,未必用清,我就叫門斗再帶一罐兒酒去。
1.賣酒的老婦。
西餐館或西式旅館中賣酒的地方。也說酒吧間。[吧,英bar]
1.西餐館或西式旅館中賣酒的地方。也有單設(shè)的。[吧,英bar]
1.酒肆中職司燙酒的人。
1.猶酒次。指宴飲間酒至數(shù)巡的時刻。
1.酒友。
1.亦作"酒牓"。
2.酒店的招牌﹑匾額。常請名家書寫以廣招徠。
1.見"酒榜"。
1.亦作"酒杯"。亦作"酒柸"。
2.喝酒用的杯子。
1.植物名。
1.酒后觸動情懷而泣。
1.即酒簾。酒店的標幟。
1.古酒器名,革制。
1.《南史.陳暄傳》"故江諮議有言'酒猶兵也,兵可千日而不用,不可一日而不備,酒可千日而不飲,不可一飲而不醉。'"后因謂酒為"酒兵"。
1.猶病酒。因飲酒過量而生病。
1.因貪戀酒色而引起的煩愁。
1.酒店賣酒的人。
1.猶言酒債。
1.小酒甕。
1.釀酒的材料,如米﹑曲糵等。
1.舊時專門為朝廷釀造和藏酒的機構(gòu)。
1.榨酒時用來承酒的容器。
1.代指酒量。
1.酒會。
2.酒肆;酒店。
1.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。
1.載酒的車子。
1.汲酒的工具。
1.舊時一種三足溫酒器。
1.喻可供暢飲的地方。唐皮日休有《酒中十詠.酒城》。
2.地名。
1.酒后殘馀的醉意病態(tài)。
1.謂以酒為池。
1.《史記.殷本紀》"大冣樂戲于沙丘,以酒為池,縣肉為林,使男女倮相逐其閑,為長夜之飲。"后即以"酒池肉林"形容極度豪華奢侈。
1.飲酒時用以記數(shù)或行令的籌子。
1.醉酒后發(fā)出的氣味。
1.見"酒船"。
1.亦作"酒舩"。
2.供客人飲酒游樂的船。
3.即酒杯。
1.即酒臺。
1.亦作"酒床"。
2.飲酒用的幾案。
3.榨酒的榨床。
1.謂人酒后神情默默,如有所感。
1.宴飲間。
1.據(jù)《晉書.孝懷帝紀》載孝懷帝為前趙劉聰所俘。劉聰舉行盛大宴會,令孝懷帝穿青衣,給賓客斟酒◇用"酒次青衣"指受人擺布﹑侮辱。
1.生在面部的黃色或紅褐色的小疙瘩。用指甲擠壓,可擠出脂肪狀顆粒。也稱粉刺或面皰。
1.指有酒店的村莊。
1.釀酒的人。
1.指飲酒時的膽量;亦謂酒后膽量大。
1.病名。多因飲酒無度引起。
1.下酒食物。
1.謂以酒食相結(jié)黨。
2.酒伴。
1.供客人飲酒游樂的船。
1.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術(shù)解》"桓公有主簿,善別酒,有酒輒令先嘗,好者謂'青州從事',惡者謂'平原督郵'。青州有齊郡,平原有鬲縣;'從事'言到臍,'督郵'言在鬲上住。"后以"酒到臍"指好酒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習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