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纏繞。
1.出自《墨子·經(jīng)上》攖相得也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勿撓勿攖,萬物將自稱。
3.出自《途中寄懷》詩兩鬢已衰時未遇,數(shù)峰雖在病相攖。
2.
擾亂。
1.出自《莊子·庚桑楚》不以人物利害相攖。
2.出自《高士詠·老萊夫妻》杳然從我顧,豈為物所攖。
3.出自《生日自祝》詩萬事不我攖,一心常自得。
4.出自《仁學》金玉貨幣與夫六府百產(chǎn)之饒,誠何足攖豪杰之心胸。
3.
迫近;觸;觸犯。
1.出自《孟子·盡心下》有眾逐虎,虎負嵎,莫之敢攖。
2.出自《思治論》商君之變秦法也,攖萬人之怒,排舉國之說,勢如此其逆也。
3.出自《趙氏孤兒》若不是爹爹照覷,把您孩子抬舉,可不的二十年前早攖鋒刃,久喪溝渠。
4.出自《聊齋志異·夢狼》邑宰楊公,性剛鯁,攖其怒者必死。
5.出自《蒲劍集·屈原考》何物方士,敢攖此暴君之威!
4.
攫取。
1.出自《斬蛟奪寶劍賦》彼拿空攖霧之狀,當一明一晦之際。
2.出自《馬氏日抄·擒虎》〔孫明〕為虎攖坐身下,眾以剛叉逗其口,使不傷人。
3.出自《池北偶談·談異二·神女廟神鴉》〔予〕至十二峰,果有鴉十余,往來旋繞,以肉食投之,即攖去,十不失一。
4.出自《鄉(xiāng)愁》那不是你老叔拿來的一把扇子,讓房東的小狗給攖了去嗎?
5.
受;遭受;招致。
1.出自《四賢記·赴選》他家攖兵燹,倚孤孀情殊可憐。
2.出自《蟲鳴漫錄》﹝金圣嘆﹞恐通籍后,或以官事攖刑戮。
3.出自《女媧氏之遺孽》假若真能漸漸地氣絕,從此不攖一切煩惱,倒也是我所樂求的。
1.漢趙曄《吳越春秋.勾踐歸國外傳》"越王念復吳仇……冬常抱冰,夏還握火,愁心苦志,懸膽于戶,出入嘗之。"后以"懷火"為策勵自強的典故。
1.懷柔安集。
1.懷集;招來。
1.寄托心志。
1.亦作"懷奸"。
2.心懷奸詐。
1.《西京雜記》卷二"董仲舒夢蛟龍入懷,乃作《春秋繁露》詞。"后因以"懷蛟"為才學卓異之典。
1.形容顯貴。金,金印;紫,系印的紫色絲帶。
1.見"懷金垂紫"。
1.心懷憐憫。
1.胸襟。
1.見"懐瑾握瑜"。
1.比喻有高貴的品德和才能。
1.留戀安逸;懷念故居。
1.《三國志.吳志.陸績傳》"績年六歲,于九江見袁術。術出橘,績懷三枚,去,拜辭墮地,術謂曰'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?'績跪答曰'欲歸遺母。'術大奇之。"后以"懷橘"為思親﹑孝親的典故。
1.懷念眷戀。
1.抱病。
1.渴念。
1.趁空。
1.心中慚愧。
1.亦作"懷徠"。招來。
2.思念未來。
1.見"懷來"。
1.謂抱著謀私利的意圖。
1.猶懷蛟。
1.留戀爵祿。
1.神話傳說中的草名。謂懷之可以夢見自己想夢見的人。舊題漢郭憲《洞冥記》卷三"種火之山,有夢草,似蒲,色紅,晝縮入地,夜則出,亦名懷夢。懷其葉,則知夢之吉兇,立驗也。帝(漢武帝)思李夫人之容不可得,朔(東方朔)乃獻一枝,帝懷之,夜果夢李夫人。"
1.懷德歸順之民。
2.安撫人民。
1.思慕。
1.襁褓中的嬰兒。
1.懷柔招納。
1.猶囊括。
1.亦作"懷戚"。
2.心懷憂傷。
1.身懷奇才。
1.亦作"懷鉼"。
2.謂從事著述。
1.謂攜帶筆簡,以備隨時記錄﹑著述。鉛,鉛粉;槧,木板。皆古代書寫用具。
1.見"懷鉛提槧"。
1.懷柔強者。
1.秦始皇以巴寡婦清為貞婦,為之筑懷清臺◇因以"懷清"比喻婦女貞潔。
1.臺名。在今四川省長壽縣南。秦始皇為巴寡婦清所筑。
1.謂不動感情。
2.猶含情。
1.思念遠行的人。
2.指思念家鄉(xiāng)的人。
3.所懷念的人。
1.見"懷妊"。
1.見"懷妊"。
1.亦作"懷衽"。
2.胸前的衣襟,懷抱。
3.懷藏。
1.漢武帝一次賜從官肉,東方朔先拔劍割肉,揣進懷里,擬歸遺其妻。武帝責之,朔再拜曰"受賜不待詔,何無理也!拔劍割肉,壹何壯也!割之不多,又何廉也!歸遺細君,又何仁也!"武帝嘉其言,復賜酒一石,肉百斤,歸遺其妻。見《漢書.東方朔傳》◇用宴享不忘眷屬之典。
1.謂感戴恩澤。
1.包圍山陵。
2.懷念山林。謂欲隱居避世。
1.謂洪水洶涌奔騰溢上山陵。
1.心懷憂傷。
1.懷孕。
1.懷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