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(~子、~兒)物體擋住光線時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間無光的形象。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。
2.
名詞
照片。
3.
名詞
舊時指祖先的畫像。
4.
名詞
指電影。
5.
名詞
指皮影戲。
6.
動詞
隱藏;隱蔽。
7.
動詞
臨摹;摹拓;照相。
8.
名詞
(Yǐng)姓。
1.
“景”的今字。
2.
鏡面、水面等映照出來的人、物虛像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朱浮傳》引鏡窺影,何施眉目?舉措建功,何以為人?
2.出自《詠島》詩孤島如江上,詩家猶閉門。一池分倒影,空舸系荒根。
3.出自《沈園》詩傷心橋下春波綠,曾是驚鴻照影來。
3.
指圖繪的佛像或人物肖像。
1.出自《大唐西域記·那揭羅曷國》三有佛影,煥若真容,相好具足,儼然如在。
2.出自《紅樓夢》影前錦帳高掛,彩屏張護,香燭輝煌;上面正居中,懸著榮寧二祖遺像,皆是披蟒腰玉;兩邊還有幾軸列祖遺像。
4.
接在名詞后,表示模糊的形象。
1.出自《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》詩岸回帆影疾,風逆鼓聲遲。
2.出自如:鴻影;帆影。
5.
照片。
1.出自《山鄉世變》照片的一張的上端,還題了“黨訓班同學留影”七個小字。
2.出自如:小影;留影。
6.
電影。
1.出自如:影評;影星。
7.
謂對鏡或對水映照形貌。
1.出自《比事摘錄·人物同愚》山雞自愛其毛,終日影水,目眩則溺。
8.
映照,照射。
1.出自《早歸》詩遠山籠宿霧,高樹影朝暉。
2.出自《西游記》條條仙氣盈空,照徹了天關;朵朵祥光捧圣,影遍了世界。
9.
影射,暗指。
1.出自《“石頭記索隱”第六版自序》徐柳泉謂寶釵影高澹人,妙玉影姜西溟。
10.
放映。
1.出自《朝花夕拾·藤野先生》第二年添教霉菌學,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,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,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。
11.
摹寫。參見“影寫”。亦指影印。
1.出自《且介亭雜文·病后雜談之余》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書籍很有些出版了。
12.
跡象;痕跡。參見“影跡”。亦指依據;根據。
1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就算我這話沒影兒,等我說句有影兒的姐姐聽。
2.出自《艷陽天》這些有影沒影的謠言,就在一些人的嘴里傳開了。
13.
隱;躲藏。
1.出自《西門豹廟》詩漳流鳴磴石,銅雀影秋林。
2.出自《水滸傳》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,在那里舒頭探腦價望。
3.出自《金瓶梅詞話》西門慶令左右多出去,那平安和畫童,都躲在角門外伺候,只玳安兒影在簾兒外邊,聽說話兒。
4.出自《老張的哲學》王德摸了摸刀,影在人群里。
14.
遮蔽;遮蓋。
1.出自《前死未長別》詩新墳影舊冢,相續似魚鱗。
2.出自《三千里江山》朝鮮的霧又多又怪,說來就來。先從前面大山峽涌起來,影住天,影住山,塵頭似的滾滾而來。
15.
人或物體因遮住光線而投下的暗像或陰影。
1.出自《莊子·漁父》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,舉足愈數而跡愈多,走愈疾而影不離身。
2.出自《論衡·寒溫》雨應寵而來,影應形而去,天地之性,自然之道也。
3.出自《月下獨酌》詩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
4.出自《天仙子》詞沙上并禽池上暝,云破月來花弄影。
5.出自《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》如光度甚強,鼻旁亦會有影。
16.
指光、光線。
1.出自《大云寺贊公房》詩燈影照無睡,心清聞妙香。
2.出自《少年飄泊者》夕陽慢慢地收起了自己的金影。
1.對尊長教誨的敬稱。
1.最高超的言論;極其高明的言論。
2.古代道家用虛靜無為的思想闡述事理﹐以不言為至言。
3.舊時亦以指佛﹑道的精深玄妙的理論。
4.直言;真實的話。
1.極盛的陽氣。
2.中醫學名詞。經穴名。屬督脈。位于第七﹑八胸椎棘突之間。
1.謂最高的奉養。語本《孟子.萬章上》"尊親之至﹐莫大乎以天下養。"后因以"至養"稱頌封建帝王對父母的孝養。
1.猶妙藥。舊時多指方士所煉的丹藥。
1.事理或學問的要旨﹑要訣。
2.緊要;極其重要。
1.古代哲學用語。指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或局面。
1.贊美之辭。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。
1.卓絕的技藝或學問。
1.極深遠的用意。
2.極誠摯的情意。
3.志意。心意;情意。至﹐通"志"。
1.謂極盛的陰氣。
2.中醫學名詞。經穴名。屬足太陽膀胱經。井穴。位于足小趾末節外側﹐距趾甲根角一寸處。
3.中醫學名詞。指脾。因脾屬太陰﹐太陰為三陰之始﹐故稱。
4.中醫學名詞。指腎。因腎主水﹐藏精﹐為人陰精之原﹐故稱。
1.最美妙的音樂。
1.極悲痛。
2.極微小。
1.謂忘情于外物﹐唯求自身極度滿足的游樂。
1.最真摯﹑最親密的朋友。
①副詞。表示事情達到某種程度試題很簡單,你不至于不及格吧?②連詞。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況文章寫得很通暢,至于生動,是進一步的要求。③到達屈原至于江濱,被發行吟澤畔。
1.懇切的愿望;最大的愿望。
1.謂反復多次。
1.極其深奧微妙。亦指極深奧微妙的道理。《易.系辭上》"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。"《后漢書.崔髎傳》"竫潛思于至賾兮,騁六經之奧府。"李賢注"賾,深也。"元耶律楚材《德新先生惠然見寄佳制二十韻和而謝之》"著述歸至賾,議論探深源。"一說賾,雜;至賾,指極其復雜的事物。見高亨《周易大傳今注》卷五。
1.指對人桅最大的惡行。
1.猶圣哲。指最有智慧的人。
1.最純正的心。
2.最堅貞的節操。
1.最中正之道。
2.最正常。
1.極清明的政治。
2.極力施行政治教化。
1.最高的智慧;最有智慧的人。知﹐通"智"。
1.謂達到道的最高境地。
1.指安定昌盛﹑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時世。
2.最好的治理。
1.謂極懇切的囑咐。
1.極其充足。
2.最大的滿足。
3.指應該達到的最適當的限度。
1.最尊貴﹐最崇高。
2.至高無上的地位。多指君﹑后之位。
3.用為皇帝的代稱。
1.用某種方式表示哀悼。
1.志向抱負。
1.墓表﹐墓碑。
1.志向節操。
1.誠實;用情專一。
1.志書。
1.撰述傳記一類文字。
也作才疏志大”。志向很大但能力很低安禮曰禧(徐禧)志大才疏,必誤國。”
1.志氣膽略。
1.有志于道。語出《論語.里仁》"士志于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"
2.把道理記在心里。志,通"識"。
1.猶志得意滿。
1.形容得意滿足。
1.氣度。
1.志向和才分。
1.節操。亦作"志?"。
1.器識才具。
1.志氣高昂而自得。
1.志向操守。
1.尊稱南朝梁高僧寶志(一作"保志")。
1.指動機與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