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迎接,接。
2.
動詞
對著;沖(chòng)著。
3.
名詞
(Yíng)姓。
1.
迎接。
1.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以萬乘之國,伐萬乘之國,簞食壸漿,以迎王師。
2.出自《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》制使出巡,人填道迎顯公德。
3.出自《東方》他急忙迎上前去,看見老模范佝僂著身子,背著一個大口袋走進來。
2.
薦舉;選用。
1.出自《三國志·蜀志·楊洪傳》洪迎門下書佐何祗,有才策功干,舉郡吏,數(shù)年為廣漢太守。
2.出自《魏書·李先傳》后慕容永聞其名,迎為謀主。
3.出自《梁書·王規(guī)傳》﹝王規(guī)﹞既長,好學有口辯。州舉秀才,郡迎主簿。
3.
迎合,逢迎。
1.出自《孔子家語·入官》不因其情,則民嚴而不迎。
2.出自《五世行略上》配孺人孫氏亦時時迎姊所欲,以順適姑意。
3.出自《蕩寇志》你看他方才的那些言語,卻十分迎著來。我看他已是千肯,只不好自己開口。
4.
迎擊;抵御。
1.出自《孫子·行軍》客絕水而來,勿迎之于水內(nèi),令半濟而擊之,利。
2.出自《警世通言·萬秀娘仇報山亭兒》尹宗聽得道,提手中樸刀,奔那苗忠。當時苗忠一條樸刀來迎這尹宗。
3.出自《我的老師》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,我用石板一迎,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。
5.
面向著;正對著。
1.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《孫臏兵法·地葆》絕水、迎陵、逆流、居殺地、迎眾樹者,鈞舉也,五者皆不勝。
2.出自《金瓶梅詞話》婦人見他手中拿著一把紅骨、細灑金、金釘鉸川扇兒,取過來迎亮處只一照。
3.出自《林家鋪子》他時常笑嘻嘻地迎著常有交易的人喊道:“啊,××哥,到清風閣去吃茶么?”
6.
遇,遭逢。
1.出自《說文·辶部》迎,逢也。
2.出自《處士盧君墓志銘》彼皆逢其臧,子獨迎其兇,茲命也邪!
7.
逆,反向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民之從公也,為慎產(chǎn)也。公因而迎殺之,失所以為從公矣。
8.
預測;推算。參見“迎日推筴”。
1.出自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﹝黃帝﹞獲寶鼎,迎日推?。
2.出自《慶鴻銘頌》遂迎日推?,布慶行賜。
1.古代背心之別稱。
2.金代婦女所服的套衣。
1.見"輟閡"。
1.停筆。
1.猶輟食。
1.停步。
1.謂免去職務。才,通"裁"。
1.放下扶杖。
1.停止朝議。
2.皇帝停止臨朝聽政。
1.古代舂筑時,以歌相和,以杵聲相送,用以自勸。里中有喪,則舂筑者不相杵。見漢賈誼《新書.春秋》﹑《史記.商君列傳》◇以"輟舂"表示對死者的哀悼。
1.憂郁貌。輟,通"惙"。
1.撤除防務;不設防。
1.取出俸祿。輟,通"掇"。
1.中止耕作。
1.謂不堅利。
1.停筆,擱筆。
1.停筆藏牘,謂停止寫作。牘,古代寫字用的狹長木板。
1.亦作"輟硋"。
2.阻礙,阻隔。
1.舍己。
1.停車。
1.謂中止寫作。
1.《莊子.徐無鬼》"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,使匠石斫之。匠石運斤成風,聽而斫之,盡堊而鼻不傷,郢人立不失容。宋元君聞之,召匠石曰;'嘗試為寡人為之。'匠石曰'臣則嘗能斫之,雖然,臣之質(zhì)死久矣。自夫子之死也,吾無以為質(zhì)矣,吾無與言之矣。'"意謂自從搭檔的人死后已不舞斧◇用"輟斤"指失去知己。
1.斷渡。謂河水干涸。
1.展開書卷。輟,通"綴"。
2.放下書卷。
1.斷絕,中斷。
1.阻斷水流;斷流。
1.停留,留止。
1.調(diào)動,移動。那,通"挪"。
1.拋棄。
1.突然停止貌。
1.停止飯食。多形容哀傷或發(fā)憤之情。
1.放手;停手。
1.靜止的水。
1.謂中途停止。
1.撤去包圍。
1.猶輟食。
1.猶辭謝。
1.停止。
1.中途停學。
1.停止勞作;停業(yè)。
2.停止學業(yè)。
3.謂停止閱讀。
1.停止。
1.謂取物相贈。輟,通"掇"。
1.停止戰(zhàn)斗。
1.停職,停止工作。
1.停止。
1.超絕,杰出。
1.有帷幕的車子。
1.并駕齊驅(qū)。
1.猶拼湊。
1.聲響盛大貌。
1.并連相接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習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