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脫去;解下。
2.
動詞
〈書〉剝奪。
3.
動詞
〈書〉奪去。
1.
亦作“裭”。
2.
泛指奪去。
1.出自《感事》詩神圣定須償宿業,債家猶足褫驚魂。
3.
革除。
1.出自《宋書·謝莊傳》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。
2.出自《嘯亭雜錄·西域用兵始末》上揮淚太息,勚其死,祇褫其爵。
3.出自《東方兵事紀略》二十五日,旅順陷,船塢淪于倭。海軍根本撥,遂褫汝昌職。
4.
廢弛;松弛。
1.出自《荀子·非相》文久而息,節族久而絕,守法數之有司,極禮而褫。
2.出自《水經注·清水》清水又東逕故石梁下,梁跨水上,橋石崩褫,余基尚存。
5.
引申為毀壞;脫落。
1.出自《水經注·清水》清水又東逕故石梁下,梁跨水上,橋石崩褫,余基尚存。
2.出自《新唐書·隱逸傳·陸龜蒙》借人書,篇秩壞舛,必為輯褫刊正。
6.
撕扯;拉扯。
1.出自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一邊一個,把茍才褫住,倒鬧得茍才左右為難。
2.出自《新唐書·忠義傳上·安金藏》后(武后)聞大驚,輿致禁中,命高醫內腸,褫桑????之,閱夕而蘇。
7.
奪去或解下衣服。
1.出自《易·訟》上九,或錫之鞶帶,終朝三褫之。
2.出自《文選·謝惠連〈雪賦〉》愿低帷以昵枕,念解佩而褫紳。
3.出自《謝春服表》服之不稱,實畏詩人之譏;褫于終朝,益思《易》象之戒。
4.出自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那巡捕就趁勢把自己號衣撕破了一塊,一路上拖著他走。又把他的長衫,褫了下來,摔在路旁。
1.古代官印。常系腰間﹐故名。亦指系印于腰﹐借喻服官赴任。
1.折腰。謂屈身事人。
1.見"腰肢"。
1.亦作"腰支"。
2.腰身;身段;體態。
1.腰部的椎骨。共有五塊﹐較胸椎大。
1.腎臟的俗稱。亦指食用的動物的腎臟。
2.猶腰身。喻人的姿態。
3.比喻靠山。腰助倚靠﹐故以為喻。
1.裝在門背后中部的插銷。
1.腰佩龜章﹐常用以顯示官品。
1.邀請;招請。
1.亦作"邀賓"。
2.邀請賓客。
1.迎合權貴,企求恩寵。
1.古跡名。舊名蕭家渡,在上元縣東南青溪橋右側。今為南京市江寧縣地。晉桓伊善樂,為江左第一,有蔡邕柯亭笛,常自吹之。王徽之赴召京師,舟泊青溪側,與伊不相識,令人謂之曰"聞君善吹笛,試為我一奏。"伊為作三調,弄畢,便去,客主不交一言◇名其地為"邀笛步"。參閱宋張敦頤《六朝事跡編類》。
1.阻斷。
1.攔阻搶奪。
1.攔阻。
1.謂謀求恩賞。
1.設伏兵攔擊。
1.祈求賜福。
1.阻截索求。
1.求取功勞;把別人的功勞搶過來當作自己的。
1.求取功勞和獎賞。
1.求取功名和寵信。
1.攔截殺害。
1.舊時官吏出行時前驅喝道的人。
1.謂阻截巡查。
1.招喚。
1.尋求歡樂。
1.合會,聚會。
2.邀約組會。會,民間經濟互助的一種形式。入會者按期交款,分期輪流使用。
1.謂受到恩惠。
截擊遣騎四出邀擊,頗有所獲。
1.把較多的人邀請到一起。
1.希求。
1.攔擋御駕。
1.迎接。
1.攔路搶劫。
1.邀請會集。
2.勾結。
1.謂阻截克扣。
1.阻攔襲擊。
2.指攔路搶劫。
1.求勝;好勝。
1.攔阻。
1.要挾君主。
1.強迫;逼勒。
1.請求私利。
1.竭力勸阻。
1.謂招來涼爽。
1.謂攔阻留住。
2.謂劫持拘留。
1.索取賄賂。
1.收買。
1.求取好的名聲。
1.求取名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