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攔路搶劫。
1.比喻有相應的線索可循。
1.極言山勢峻險。
1.亦作"蛇禍"。
2.謂由蛇引起的災禍。
1.舊謂被毒蛇咬過而含有蛇毒的草木。
1.比喻蜿蜒的山脊。
1.亦作"蚮甲"。
2.泛指蛇蟲之類。
1.蛇與蛟。
1.即骨咄犀。名貴物品。可入藥﹐亦可用作刀柄等。
1.蛇脫皮。
1.蛇蛻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鱗二.蛇蛻》。
1.亦作"蛇進"。
2.喻彎腰前行。
1.傳說蛇化的妖精。
1.用蛇浸的酒。
1.蜥蜴類動物。又名草蜥。
1.繩結名。
1.曲節草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草四.曲節草》。
1.亦作"蛇鱗"。
2.蛇魚之屬。
3.形似蛇鱗;形似蛇鱗的東西。
1.謂靈蛇之珠。比喻卓越的才能。
1.指如蛇曲伸的垂柳條。
1.亦作"蛇龍"。
2.蛇與龍。傳說為造成洪水者。
3.比喻盤繞屈曲的樹枝。
1.蛇生毛﹐馬出角﹐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。因以指有名無實者。
1.亦作"蚮矛"。
2.古兵器名。矛之長者。
1.蛇與蟊。泛指毒蟲。
1.多年生匍匐草本。全株被白色柔毛。復葉﹐有小葉三片。初夏開花﹐黃色﹐單生于葉腋。果實為聚合的瘦果﹐深紅色﹐有小毒﹐著生于膨大球形而呈海綿質的花托上﹐形似草莓。全草入藥﹐有清熱解毒之功效。主治蛇蟲咬傷﹑癰瘡腫毒﹑咽喉腫痛等癥。
1.門名。戰國春申君在吳地所造。
1.蛇床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草三.蛇床》。參見"蛇床"。
1.妖魔。
1.舊謂蝮蛇所吐涎沫觸人身而成的惡瘡。
1.傳說漢高祖所斬白蛇之母。
1.即巳年。
1.蛇的妖孽。
1.比喻相互勾結。
1.語出唐鍾輅《前定錄.袁孝叔》。有老父授袁孝叔書一編云"君之壽與位盡具于此﹐事已前定……但受一命﹐即開一幅。"每之任﹐視書無差◇秩滿歸閿鄉別墅﹐晨起欲就巾櫛﹐忽有物墜鏡中﹐類蛇而有四足﹐孝叔驚仆﹐數日卒。其妻閱留書﹐猶馀半軸﹐乃開視之﹐惟有空紙數幅﹐畫一蛇盤鏡中◇用以為典實。
1.《后漢書.方術傳下.許曼》"桓帝時﹐隴西太守馮緄始拜郡﹐開綬笥﹐有兩赤蛇分南北走。緄令曼筮之。卦成﹐曼曰'三歲之后﹐君當為邊將﹐官有東名﹐當東北行三千里。復五年﹐更為大將軍﹐南征。'延熹元年﹐緄出為遼東太守﹐討鮮卑﹐至五年﹐復拜車騎將軍﹐擊武陵蠻賊﹐皆如占。"后因以"蛇盤綬笥"為帶兵遠征之典。
1.蛇盤曲。
2.像蛇盤曲貌。
3.軍陣名。
1.比喻互相勾結。
1.亦作"蚮皮"。
2.蛇的皮。
3.特指蛇蛻下的蚹。
1.用蛇皮作鼓面的帶柄小鼓。兩旁各有繩系小椎﹐轉動時用以發聲。又稱撥浪鼓。
1.病名。因患部皮膚如蛇皮或魚鱗狀﹐故稱。癥狀為皮膚成灰色﹐干燥粗糙﹐而有鱗屑﹐摸之有刺手感。冬重夏輕﹐病程纏綿。中醫認為多因血虛生風﹐皮膚失于濡養而成。治宜養血祛風潤燥﹐并用藥膏外涂。
1.古注輦國所產的一種花。
1.指大蛇銜明珠﹑黃雀銜白環報恩的故事。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﹐以藥封之﹐蛇乃能行﹐歲余﹐蛇銜明珠以報之﹐謂之隋侯珠﹑明月珠。見《淮南子.覽冥訓》漢高誘注﹑晉干寶《搜神記》卷二十。楊寶幼時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﹐墜于樹下﹐為螻蟻所困﹐寶救之養百余日飛去﹐其夜有黃衣童子以白環四枚相報﹐并云當使其子孫潔白﹐位登三事﹐有如此環。見《后漢書.楊震傳》李賢注引《續齊諧記》◇以"蛇雀之報"為報恩的典故。
1.以弄蛇為業的人。
1.比喻行動隱秘。
1.同"蛇入竹筒,曲性猶在"。
1.比喻本性難改。
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城中,和漢陽龜山夾江相對,形勢險要。由黃鵠山、殷家山、黃龍山、高觀山、大觀山、棋盤山、西山等七山組成。有黃鶴樓、勝象寶塔、岳飛亭、陳友諒墓、長春觀、涌月臺、黃興銅像等名勝古跡。為武漢游覽勝地。
1.亦作"蛇鱔"。
2.蛇與黃鱔。
1.淺薄而自大貌。蛇﹐通"訑"。
1.亦作"蚮伸"。
2.修長舒展貌。
1.傳說中人面蛇身之神。
2.比喻靈奇的文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