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喝;特指喝酒。
2.
動詞
心里存著;含著。
3.
名詞
可喝的東西。
4.
名詞
中醫指稀痰。
5.
名詞
飲子(宜于冷著喝的湯藥)。
1.
亦作“淾”。亦作“飮”。
2.
喝。
1.出自《詩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宜言飲酒,與子偕老。
2.出自《莊子·逍遙游》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
3.出自《水調歌頭·游泳》詞才飲長沙水,又食武昌魚。
3.
專指喝酒。
1.出自《書·酒誥》越庶國,飲惟祀。
2.出自《浣溪沙》詞日暮飲歸何處客,繡鞍驄馬一聲嘶,滿身蘭麝醉如泥。
3.出自《沈秀英傳》友人王笠舫招飲。
4.出自《女神·女神之再生》我們欲飲葡萄觥,愿祝新陽壽無疆。
4.
猶吸。
1.出自《楚辭·遠游》餐六氣而飲沆瀣兮,漱正陽而含朝霞。
2.出自《齊民要術·作醬法》率:十石醬,用黃蒸三斗。鹽水多少,亦無定方;醬如薄粥便止。豆乾,飲水故也。
5.
漱。
1.出自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賓坐祭,遂飲奠於豐上。
6.
隱沒。參見“飲羽”。
1.出自《漢書·游俠傳·朱家》所臧活豪士以百數,其余庸人不可勝言。然終不伐其能,飲其德。
2.出自《金史·太祖紀》追射之,中其背,飲矢之半。
3.出自《南宮生傳》終飲其德不言。
7.
受;享受。
1.出自《唐故朝散大夫河南獨孤公靈表》溫江人飲公之化,逋者復,疲者悅,善者勸,不善者知恥。
2.出自《葉嘉傳》吾植功種德,不為時采,然遺香后世,吾子孫必盛于中土,當飲其惠矣。
3.出自《星》她……無憂愁,無恐懼地飲著她自己青春的幸福!
8.
含忍。參見“飲恨”。
1.出自《恨賦》自古皆有死,莫不飲恨而吞聲。
2.出自《李訓論》惟其不用二臣,而委之訓與鄭注,是以事敗謀泄,害及忠良蹀血觀闕之前,不勝飲恨而已。
3.出自《飛》無數愛國者一腔熱血,盡付東流,半世奔波,終身飲恨。
9.
酒。
1.出自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王聞之,召子反謀。谷陽豎獻飲於子反,子反醉而不能見。
10.
指水。
1.出自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丑父使公下,如華泉取飲。
11.
泛指飲料,漿湯。
1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酒正》辨四飲之物。一曰清,二曰醫,三曰漿,四曰酏。
2.出自《禮記·玉藻》君未覆手,不敢飧。
3.出自《齊民要術·煮??》折米白煮,取汁為白飲;以飲二升投??汁中。
12.
指飲酒禮。
1.出自《陽禮教讓賦》先王制陽禮於百姓,興民讓於九州,睹射飲之斯在,知政教之所由。
13.
指酒席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父母聞之,清宮除道,張樂設飲,郊迎三十里。
2.出自《韓非子·十過》戎王許諾,見其女樂而悅之,設酒張飲,日以聽樂。
14.
中醫指一種服用不定時不定量的湯藥。
1.出自《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》詩開心暖胃門冬飲,知是東坡手自煎。
2.出自《醫宗金鑒·刪補名醫方論三·香薷飲》飲與湯稍有別:服有定數者曰湯,時時不拘者名飲。飲因渴而設。
15.
中醫病證名。
1.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民病飲積,心痛,耳聾。
2.出自《醫宗金鑒·張仲景〈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〉》問曰:“夫飲有四,何謂也?”師曰:“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”
3.出自《醫宗金鑒·張仲景〈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〉》腎氣丸方。
1.供休息的房屋。
1.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善舞,后因以"燕體"形容物之輕柔或女子體態輕盈。
1.休息用的亭子。
1.見"燕惰"。
1.儀態安詳溫順。
2.指夫婦和愛。
3.優美;柔和。
4.借指美女。
1.見"燕臺"。
1.燕子的尾羽。
2.燕尾分叉像剪刀,因用以摹狀末端分叉的東西。
3.本指顏真卿書體中捺腳處的一種獨特風格,是捺筆結束時,先用力頓挫,再輕挑出鋒所致◇人臨顏體,捺劃收筆出鋒時,提筆空收筆鋒,如張開的剪刀,乃為病筆。
1.慈姑的別名。其葉下端分叉如燕尾,故名。
1.十八﹑十九世紀流行于歐美的一種男式黑色晩禮服。前襟較短,后襟較長而下端開叉如燕尾,故名。
1.盾的一種。因牌旁上分兩歧,形如燕尾,故名。其長與手牌相似,但闊不滿尺,背如鯽魚,故側身前逼,雖當利刃而不能斷。其體輕,運用如鳥翼,可避矢石。見明茅元儀《武備志.軍資乘.牌》。
1.末端分叉形如燕尾的旗。
1.古代一種服飾。以背后分叉如燕尾狀而稱。
1.蘭草的別名。
1.指戰國時燕人郭隗。燕昭王欲得賢士,以報齊仇。隗曰"王必欲致士,先從隗始。況賢于隗者,豈遠千里哉!"于是昭王筑宮而師事之。樂毅﹑鄒衍﹑劇辛等爭趨燕,燕賴以強。見《史記.燕召公世家》◇用為君主禮遇賢士之典。
1.花名。
1.即燕窩。
1.西方的一個重要畫派,十九世紀下半葉產生于法國,因莫奈的《日出印象》一畫遭到學院派攻擊而得名。印象派在繪畫技法上進行了革新,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,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,對歐洲繪畫技法的改進有一定貢獻。代表畫家有莫奈﹑畢沙羅﹑西斯萊﹑雷諾阿等。
1.見"印象"。
1.佛家謂印證于心而頓悟。
1.公私印章的總稱。
2.借指權力或官職。
1.印刷行世。
1.指印章和押字。
1.一種呈方形結晶的食鹽。鹽粒較大。
1.印出的字樣。
1.制作印泥時所加之油。
2.專供印臺用的油質液體,有紅﹑藍﹑紫等色。
1.印匣的鑰匙。
1.印刷制作。
1.印刷書籍時每一本書所用紙張數量的計算單位。一印張為全張平版紙(通稱新聞紙或報紙)的二分之一。
1.考古學的一個部門。收集整理古代印章,考釋印文,研究印章形制的變革。除與古文字學﹑篆刻學密切相關外,對研究古代文書制度﹑官制和地名的變遷,以及鑒別歷史文件的真偽,都有一定的幫助。宋王厚之的《漢晉印章圖譜》是我國最早的印章學專著。
1.執照,憑證。
1.見"印證"。
證明符合事實他的推測得到了印證|他的話印證了我的感覺。
1.見"印證"。
1.舊時官府印發的各種表﹑簿以及證件等。
1.宋制,外任官員赴任時,朝廷發給印有各種項目的記錄冊,由官員于任上填寫,作為考核其政績的根據,稱"印紙歷子"。
1.古代指關于印信的制度。
1.印泥。
1.印章。因印章多用篆文,故稱。
2.蓋印后留下的印文。
1.事先印制的列有某些項目供填寫使用的公文紙。
1.痕跡。
2.圖章。
3.指印子錢。清張燾《津門雜記》有《打印子》篇。
1.印子鋪。
1.即爰金。古代金幣名。流通于戰國時的楚國。方形,上鑄文字,如"郢爰"﹑"陳爰"﹑"專爰"等。"郢"﹑"陳"等字是地名,爰是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或貨幣單位。
1.放印子錢的處所。
又叫折(fe56)子錢”。中國舊時的高利貸。清初已流行。還本付息辦法各有不同,在抗戰前的上海,一般是借錢十元,放債人先扣鞋襪費一元,六十天還清,連本帶利每天拔還兩角。因每次還款,都由債主在折子上蓋印,故名。
1.即印子錢。
1.指腳印。
1.印綬。
1.就原作加以引申的文詞。
1.后嗣,后代。
1.謂子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