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〈書〉嗓子啞,不能出聲;失音。
2.
動詞
沉默不語,又指動物不鳴叫。
1.
亦作“噾”。
2.
緘默不言。
1.出自《墨子·親士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,近臣則喑,遠臣則吟。
3.
忍耐;忍受。
1.出自《霍光鬼諫》將霍山纏住拘,將霍禹劈面毆,喑著氣感得幾聲咳嗽。
2.出自《魔合羅》我則見喑著氣吞著聲把頭低。
3.出自《飛丸記·戟戶逢仇》盡收內帑毫無剩,數年積成,一朝盡傾,人離家破尤堪喑。
4.
啞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六反》人皆寐,則盲者不知;皆嘿,則喑者不知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袁閎傳》遂稱風疾,喑不能言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卓行傳·權皋》謨妻,皋妹也。密約以疾召之,謨來,皋陽喑,直視謨而瞑。
1.節侯之末。
1.謂渺小。
1.小。
1.晩秋。
1.形容極其細微。
1.歲末。
1.指樹梢。
1.細小,微小。
1.(緑lù)山名。新莽末年,新市人王匡﹑王鳳等領導農民起義,以此為根據地。據《后漢書·劉玄傳》唐李賢注,在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北。但近人考證,謂當即今湖北大洪山。參見"緑林"。
1.見"緑醽"。
1.亦作"緑酃"。
2.酒名。亦泛指美酒。
1.綠色的綺羅。
2.比喻綠水微波。
3.荔枝名。
1.綠色藤蘿。
2.荔枝名。亦名掛綠。
3.溪名。在今湖北省。
1.綠色羽毛。
2.指黑色頭發。
3.指仙人身上的綠色毛發。相傳漢劉根得道后,體生綠毛。
4.喻指綠色的針葉。
1.見"緑毛幺鳳"。
1.見"緑毛仙"。
1.據宋范成大《吳郡志.古跡.毛公壇》記載漢劉根在洞庭山中得道成仙,身生綠毛,人稱毛公◇人亦稱之為"緑毛仙"﹑"緑毛叟"。
1.鳥名。體形較燕子為小,羽毛五色,每至暮春,來集桐花,故又稱桐花鳳。
1.背甲附生綠藻的金龜或水龜。可供觀賞。古代以為瑞物。
1.見"緑帽子"。
1.亦作"緑帽兒"。
2.即綠頭巾。
1.濃綠貌;繁盛貌。
1.即綠茶。
2.指綠色的茶樹。
1.即青光眼。由于眼內壓力增高而引起的眼病,癥狀為瞳孔放大,角膜水腫,呈灰綠色,劇烈頭痛,嘔吐,視力減退,如不及時醫治,可致失明。
1.果實名。林檎(俗稱花紅)的一類。色青,故稱綠柰。
1.用綠呢作帷障的轎子,由八人扛抬◇多為官員所乘,故也稱官轎。
1.服裝艷麗的青年男女。
1.指古代低級官員所服用的綠色官服和槐木手版。
1.綠色美酒。
1.茶名。見清厲荃《事物異名錄.飲食.茶》。
1.青綠色。
1.見"緑萍"。
1.葡萄的一種。
1.即端午節。民俗于端午節在門戶上插綠色菖蒲與艾以祓除不祥,故稱。
1.綠色的水濱。
1.(緑lù)即綠營。清代招募漢人所組織之軍隊俱用綠旗,故稱綠旗兵。
1.古琴名。
2.泛指琴。
3.綠色的絲綢。
1.古琴名。傳說漢司馬相如作《玉如意賦》,梁王悅之,賜以綠綺琴◇即用以指琴。
1.青苔的別稱。
2.指榆莢。榆莢形似錢串,故名。
1.唐代詩人女道士魚玄機之侍女,為魚玄機所笞殺。見宋計有功《唐詩紀事.魚玄機》◇常用指侍婢。
1.一種黑黃而近綠色的絲帶。古代三公以上用綠緁色綬帶。
1.綠綺琴之省稱。泛指琴。
1.形容綠色植物清香沁人。
1.礦石名。又稱扁青﹑石綠。可用為國畫顏料。
1.磁性已消失的磁石,可作藥材。
1.纖細繁密的綠草。
2.綠草纖細繁密的樣子。
1.碧綠而繁密貌。
1.指綠茶泡出的液汁。
1.形容草木繁茂。
1.綠色的莎草。
2.泛指綠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