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亦作“頉”。亦作“頙”。亦作“頥”。亦作“顊”。
2.
指口腔的下部。俗稱下巴。
1.出自《易·噬嗑》頤中有物,曰噬嗑。
2.出自《急就篇》頰頤頸項肩臂肘。
3.出自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詩君頤始生須,我齒清如冰。爾時心氣壯,百事謂己能。
4.出自《倪煥之》一個少女,一手支頤,美妙的眼睛微微下垂,在那里沉思。
3.
保養。
1.出自《易·頤》觀頤,自求口實。
2.出自《莊子·列御寇》彼宜女與,予頤與?
3.出自《抱樸子·道意》養其心以無欲,頤其神以粹素。
4.出自《上揚州韓資政啟》伏惟為上自頤,副人所望。
4.
引申為宴享。
1.出自《文選·左思〈魏都賦〉》用覲群后,觀享頤賓。
5.
《易》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卦象為?。《震》下《艮》上。
1.出自《易·頤》《象》曰:山下有雷,頤。
6.
語助詞。無義。
1.出自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伙頤,涉之為王沈沈者。
7.
通“弬”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韓策一》秦帶甲百余萬,車千乘,騎萬匹,虎摯之士,跿?科頭,貫頤奮戟者,至不可勝計也。
2.出自《讀書雜志·戰國策三》引之曰:頤,弓名也。《廣韻》作弬(音與頤同),云“弓名,出《韻略》”。古無??字,借頤為之耳。彎弓奮戟,事同一類。
1.壓抑;阻塞。
2.抑郁,郁悶。
1.按摩抓搔。
1.壓抑沉淪。
2.抑郁。
1.俯首,低頭。
2.按其首。
1.黜退;貶退。
1.冤枉。
2.抑制邪辟。
1.微小。
1.謙抑敬畏。
1.抑制削弱。
1.見"抑厭"。
1.亦作"抑壓"。
2.壓制。
1.按下與上舉。
2.浮沉,進退。
3.謂聲音高低。
4.謂文氣起伏。
5.褒貶。 6.謂稱揚。 7.謂貶抑。 8.控馭自如貌。 9.揚揚自得貌。
1.悲嘆。
1.慎審貌;謙謹貌。
2.美好貌;軒昂貌。
3.憂郁貌。
1.憂郁。
1.謂抑制情欲而導之以善。
2.壓縮與引伸。
1.手指按笛孔之貌。
1.謂抑制感情,與之疏遠。
1.克制。
1.制止;遏止。
1.抑制自己的志向。
1.阻撓;阻止。
1.猶迫害。
1.拖著腳步,腳不離地緩步移動。杙,"曳"之訛。《呂氏春秋.異用》"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,孔子荷杖而問之曰'子之公不有恙乎?'搏杖而揖之,問曰'子之父母不有恙乎?'置杖而問曰'子之兄弟不有恙乎?'杙步而倍之,問曰'子之妻子不有恙乎?'"陳奇猷校釋"孫(孫詒讓)蔣(蔣維喬)以'杙'為'曳'之訛,是也……上問兄弟已置杖,此時杖已不在手中,故問妻子則曳步。"一說,"杙步"應為"曳杖"﹑"杖步"。參閱《廣韻.上養》﹑《太平御覽》卷七一○引《呂氏春秋.異用》。
1.釘木樁于地。
1.指水上房屋。在水上建房,要先于水中打樁以為支柱,故稱。
1.翻譯的佛經。
1.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的本子。
1.指譯文的風格或質量。
1.古代主持傳譯與奉使的職官。
1.古代翻譯佛教經籍的機構。有由私人和團體組織者﹐有以國家之力設立者。分工甚為細密﹐有譯主﹑筆受﹑度語﹑證梵﹑潤文﹑證義﹑校勘﹑監護等項。
1.亦作"譯道"。
2.翻譯和導送。亦指負責翻譯和導送的人。
1.見"譯導"。
1.翻譯的方法。
1.支付給譯者的錢。
1.翻譯的文稿。
1.古代掌通翻譯的官。
1.古官名。掌通譯『代大鴻臚之屬官有譯官令及丞。
1.閑話。
2.由古漢語譯成的現代語體。
1.一種語言的語詞用另一種語言的語詞去替換。
1.經翻譯的典籍。
1.翻譯家。
1.翻譯者。
1.翻譯并解說。
1.翻譯介紹。
1.翻譯界。
1.翻譯經典。多指翻譯佛經。
1.掌管佛經的翻譯和潤色的官。
1.宋代官名。掌翻譯佛經。
1.宋代翻譯佛經的場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