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〈書〉都城,城市。
2.
名詞
古時縣的別稱。
3.
名詞
〔名〕姓。
4.
名詞
封地。
1.
京城;國都。
1.出自《書·召誥》周公朝至于洛,則達(dá)觀于新邑營。
2.出自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商邑翼翼,四方之極。
3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昔先王之經(jīng)邑也,掩觀九墺,靡地不營。
4.出自《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》臣又聞湯及盤庚,五遷其邑,典謨訓(xùn)誥,不以為非。
2.
古代稱侯國。
1.出自《書·湯誓》率割夏邑。
2.出自《左傳·桓公十一年》鄖人軍其郊,必不誡,且日虞四邑之至也。
3.出自《困學(xué)紀(jì)聞·說經(jīng)八》孟子引費(fèi)惠公之言,謂小國之君也。春秋時費(fèi)為魯季氏之邑。《史記·楚世家》有鄒、費(fèi)、郯、邳。蓋戰(zhàn)國時以邑為國,意者魯季氏之僭歟!
3.
指古代無先君宗廟的都城。
1.出自《左傳·莊公二十八年》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時則》〔仲秋之月〕是月可以筑城郭,建都邑。
3.出自《獄中上書自明》故里名勝母,曾子不入;邑號朝歌,墨子回車。
4.出自《一切經(jīng)音義》天子治居之城曰都,舊都曰邑者也。
4.
人民聚居之處。大曰都,小曰邑。泛指村落、城鎮(zhèn)。
1.出自《周禮·地官·里宰》里宰掌比其邑之眾寡與其六畜兵器,治其政令。
2.出自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邑中有喪,平貧,侍喪,以先往后罷為助。
3.出自《白馬篇》借問誰家子,幽并游俠兒。少小去鄉(xiāng)邑,揚(yáng)聲沙漠垂。
4.出自《六國論》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。
5.出自《陳某詩序》余嘗聞東南江海之壖,土田肥饒,山川秀美,魚稻裸蚌之利,花鳥之奇麗,都邑之繁庶,莫不擅天下。
5.
古代庶民的編制單位。五家為軌,六軌為邑。
1.出自《國語·齊語》三十家為邑,邑有司。
2.出自《管子·小匡》制五家為軌,軌有長;六軌為邑,邑有司。
6.
舊時縣的別稱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時則》命司空,時雨將降,下水上騰,循行國邑,周視原野。
2.出自《封建論》秦有天下,裂都會而為之郡邑,廢侯衛(wèi)而為之守宰。
3.出自《廬江縣學(xué)明倫堂記》君子受於天,承於師,備於身,施於家,行之於鄉(xiāng),居一邑則以之治一邑,居一州則以之治一州,任天下之責(zé)則以之盡天下之責(zé)。
4.出自《隔膜·歡迎》這都是本邑幾位前輩先生的苦心孤詣,才成就了這一樁善舉。
7.
分封城邑居住;建筑城邑。
1.出自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吾先君新邑有於此。
2.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〔太王〕去邠,逾梁山,邑於岐山之下居焉。
3.出自《竹書紀(jì)年》獻(xiàn)公(晉獻(xiàn)公)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。
8.
封地;采邑。
1.出自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以家邑之田任稍地。
2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公與免余邑六十,辭曰:“唯卿備百邑,臣六十矣,下有上祿,亂也。”
3.出自《陳書·王沖傳》大同三年,以帝甥賜爵安東亭侯,邑一百五十戶。
4.出自《新唐書·房玄齡傳》進(jìn)爵邗國公,食邑千三百戶。
5.出自《封神演義》〔周公旦〕后成王命為大宰,食邑扶風(fēng)雍縣東北之周城。
9.
古代區(qū)域單位。
1.出自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九夫?yàn)榫木疄橐兀囊貫榍穑那馂榈椋牡闉榭h,四縣為都。
2.出自《晉書·地理志上》故井四為邑,邑四為丘,丘十六井,有戎馬一匹,牛三頭。
10.
通“悒”。憂郁貌。
1.出自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(fēng)》傷太息之愍憐兮,氣於邑而不可止。
2.出自《文選·吳質(zhì)〈答東阿王書〉》凡此數(shù)者,乃質(zhì)所以憤積於胸臆,懷眷而??邑者也。
3.出自《論赦及疏決狀》使愿愨之民憤邑惴恐,兇狡之群志滿氣揚(yáng),豈為民父母勸善沮惡之意哉!
11.
見“邑邑”。憂郁不樂貌。
1.出自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人生一世閑,安能邑邑如此!
2.出自《送通判黃國博入浙》詩洗蕩生前邑邑不平氣,付與滄海之水隨滔滔。
3.出自《與劉三書》劍妹十五回鄉(xiāng),云一周可返,今逾半月尚未來,殊邑邑。
12.
指舊都。
1.出自《一切經(jīng)音義》天子治居之城曰都,舊都曰邑者也。
13.
特指皇后、公主的封地。
1.出自《漢書·高帝紀(jì)下》六年冬十月,令天下縣邑城。
2.出自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列侯所食縣曰國,皇太后、皇后、公主所食曰邑。
14.
見“邑邑”。微弱貌。
1.出自《楚辭·劉向〈九嘆·遠(yuǎn)游〉》張絳帷以襜襜兮,風(fēng)邑邑而蔽之。
15.
見“邑邑”。謙抑貌。
1.出自《古文苑·班固〈十八侯銘·將軍青陽侯王吸〉》邑邑將軍,育養(yǎng)蒸徒。
16.
古代庶民的編制單位。三朋為里,五里為邑。
1.出自《尚書大傳》古者處師,八家而為鄰,三鄰而為朋,三朋而為里,五里而為邑,十邑而為都,十都而為師,州十有二師焉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時則》昔在帝堯,葉和萬邦,制八家為鄰,三鄰為朋,三朋為里,五里為邑,十邑為都,十都為師,州十有二師焉。
1.眼力好。
1.形容流動如水波的目光。多用于女子。
2.指眼色,臉色。
1.同"目不轉(zhuǎn)睛"。
1.見"眼錯不見"。
1.眼睛沒看見,心里就不會煩惱。
1.亦作"眼不見為凈"。
2.眼睛沒看見,不干凈也當(dāng)作干凈。
3.比喻對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,不去看,不去想,心里沒有煩惱便覺得清凈。
1.見"眼不見為凈"。
1.同"目不交睫"。
1.同"目不識丁"。
1.方言。形容極短的時間。
1.同"目不轉(zhuǎn)睛"。
1.眼睛里不能容一點(diǎn)沙子。比喻容不得看不入眼的人和事。形容對壞人壞事深惡痛絕。
1.猶法眼。指眼光。
1.亦作"眼岔"。
2.視線不正確。
1.見"眼叉"。
1.羨慕;眼紅。
1.眼睛饞,見好的就想吃,而肚子已飽。形容想吃而吃不下。
2.形容貪得無厭。
1.眼前的塵土。比喻一時的小事。
1.眼花;目光迷亂。
1.形容睜眼看著,無可奈何。
1.眼器官的黃色分泌物。俗稱眼屎。
1.猶言望眼欲穿。形容殷切盼望。
1.形容盼望思念之切。
1.見"眼前瘡"。
1.眼泡的別稱。
1.眼眵的通稱。
1.見"眼錯"。
1.眼角;眼梢。
1.亦作"眼剉"。亦作"眼?"。
2.謂一時沒注意到。
1.方言。謂一時沒注意到。
1.形容眼高,看不起人。
1.指下眼皮微微凸出的部分。
1.中醫(yī)眼病名。癥見整個眼胞漫腫赤痛,甚者波及周圍臉部組織,硬結(jié)拒按,常伴有寒熱頭痛。
1.謂讀書時眼應(yīng)專注。
1.睜大著眼睛。形容發(fā)呆或沒有辦法。
1.謂鑒賞分析能力低下。
1.眼中;眼睛跟前。
2.目下;現(xiàn)時。
3.醫(yī)學(xué)用語。指眼睛內(nèi)部的視網(wǎng)膜﹑黃斑﹑視神經(jīng)等。臨床有眼底檢查。
1.同"目中無人"。
1.目中;眼里。
2.目下;眼前。
3.眼睛跟前。形容距離極近。
1.比喻明亮的目光。
1.形容兩目注視。
1.眼尖;眼力強(qiáng)。
2.方言。惡意的目光。
1.視覺遲鈍。
1.詞牌名。又名《秋波媚》﹑《小闌干》﹑《東風(fēng)寒》等。雙調(diào),四十八字。上闋五句,三平韻;下闋五句,兩平韻。
2.曲牌名。南曲,入高大石調(diào)引。
1.眼睛呈方形。道家以為壽征。
2.治療目疾的藥方。
1.眼色;目光。
1.指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。
1.中醫(yī)眼病名。
1.眼光高。比喻藐視,看不起或要求高。
1.眼界高但能力低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(xué)習(xí)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(dān)法律上的任何義務(wù)或責(zé)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