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〈書〉遮蔽。
2.
名詞
(~子)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視線的白斑。
3.
名詞
(Yì)姓。
1.
用羽毛做的華蓋。
1.出自《說文·羽部》翳,華蓋也。
2.出自《山海經?海外西經》(夏后啟)左手操翳。
3.出自《晉書?輿服志》戎車,駕四馬,天子親戎所乘者也。載金鼓、羽旗、幢翳,置弩於軾上,其建矛麾悉斜注。
2.
遮蔽;隱藏;隱沒。
1.出自《廣韻?霽韻》翳,隱也。
2.出自《楚辭·離騷》百神翳其備降兮,九疑繽其并迎。
3.出自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於是乘輿乃登夫鳳凰兮翳華芝。
4.出自《雜詩》日沒星與昴,勢翳西山巔。
5.出自《黃鴉吟》嗟哉黃鴉一何陋,性喜隱翳藏荒囿。
6.出自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明鏡空空,故物無遁影。然一為妖氣所翳,尚失真形。
7.出自《北京人》屋內紗燈罩里的電燈,暗暗地投下一個不大的光圈,四壁的字畫古玩,都隱隱地隨著翳入黑暗里。
3.
指云霧。
1.出自《新語·慎微》罷云霽翳,令歸山海,然后乃得睹其光明。
2.出自《臥游錄》司馬太傅齋中夜坐,於時天月明凈,都無纖翳。
4.
目疾引起的障膜。
1.出自《一切經音義》翳,目病也。
2.出自《秋雨篇》日月是天之兩目,忽然生翳無藥瘳。
3.出自《潘先生在難中》他提著包裹跨進廂房的當兒,以為自己受驚太厲害了,眼睛生了翳,因而引起錯覺。
5.
通“醫”。古時盛放弓箭的器具。
1.出自《國語·齊語》諸侯甲不解累,兵不解翳,韜無弓,服無矢。
6.
通“殪”。樹木枯死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作之屏之,其菑其翳。
7.
引申為消滅。
1.出自《國語·周語下》而又奪之資以益其災,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。
8.
通“瘞”。參見“翳釀”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齊策五》中人禱祝,君翳釀,通都小縣置社,有市之邑,莫不止事而奉王。
1.讜辭。
1.正直之言﹐直言。
1.正直的勸諫。
1.正理。
1.正直之言﹐直言。
1.正直的謀議。
1.直爽懇切。
1.正直敢言的人。
1.正直之言﹐直言。
1.剛直的議論﹔直言不諱的議論。
1.正直。
2.指正直的言論。
1.正直。亦指正直的人。
1.麥子的統稱。
1.水廣闊貌。
1.我國南方農村把垃圾﹑樹葉﹑雜草﹑糞尿等放在凼里漚制成的肥料,主要用作稻田基肥。
1.方言。田中或田邊臨時用泥筑起埂子的漚糞小坑。
1.拖延。
1.無定止貌。
1.蕩滌;沖刷。
1.跌宕。謂富于變化,不呆板。
1.采石工。
1.流動而明麗。
1.流動而富于變化。
1.放逸豪爽。
1.天極高處之氣。借指高空。
2.昏暗;愚昧。
1.躲閃跌倒。
1.虛浮不實的言詞。
1.豪縱不羈。
1.拖延。
1.放蕩;放逸。
1.見"宕逸"。
1.亦作"宕軼"。
2.奔放灑脫。常用以形容人的才情與藝術作品的風格。
1.拖欠未還的賬。
1.蕩子。指離鄉外游,久而不歸之人。
1.突然躍起。
1.用有花紋的石頭造的墻基。
1.古樂名。
1.《史記.高祖本紀》"秦始皇帝常曰'東南有天子氣',于是因東游以厭之。高祖即自疑,亡匿,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。呂后與人俱求,常得之。高祖怪問之。呂后曰'季所居上常有云氣,故從往常得季。'"后因以"碭瑞"借指祥云。
1.沖撞;冒犯。
1.激蕩。
2.澆薄;不莊重。
1.破產,耗盡產業。
1.謂喪失全部家產。
1.沖擊敵方軍陣。陳,同"陣"。
1.掃蕩滅除。
①寬廣無邊的樣子大海蕩蕩。②(胸b05d)寬闊的樣子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。③形容平坦路蕩蕩。
1.飄忽貌。
1.積水長草的洼地。又稱蕩田。
1.擺動。
1.猶蕩平。
1.布幅下垂的軍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