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后羿,傳說是夏代有窮國的君主,善于射箭。
2.
名詞
姓。
1.
古代神話傳說中善射的人。
1.出自銀雀山 漢 墓竹簡《孫臏兵法·勢備》羿作弓弩,以勢象之。
2.出自《孟子·離婁下》逢蒙學射於羿,盡羿之道,思天下惟羿為愈己,於是殺羿。
3.出自《淮南子·本經(jīng)》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,殺九嬰於兇水之上,繳大風於青邱之澤,上射十日而下殺猰?。
2.
傳說中夏有窮氏之國君,因夏民以代夏政,善射,不修民事,為家臣寒浞所殺。見《左傳·襄公四年》。
1.出自《舊唐書?李百藥傳》不悟望夷之釁,未甚羿浞之災。
1.相稱,合適。
1.城的四處,全城。
1.謂傳播四方。
1.控扼四方的要地。
1.同"四沖六達"。
1.四通八達的要道。
1."四愁詩"的省稱。
2.泛指愁思。
1.詩篇名。東漢張衡作♀借詩寓意,抒發(fā)心煩紆郁之情。詩分四章,每章七句,每句七言,初具了七言詩的形式◇用以指抒發(fā)憂郁情懷的詩篇。
1.向四面延伸;從四處長出。
2.指到各處去。
3.指四出文錢。古代貨幣名,因錢背有紋四出,故稱。
1.古代錢幣名『靈帝中平三年所鑄的五銖錢。錢背有四道斜紋,由穿孔四角直達邊緣,故稱。又名四出五銖﹑角錢。
1.四方,各處。
中國的多科性綜合大學。校址在成都。創(chuàng)建于1931年。設有經(jīng)濟管理學院、工程技術學院、農(nóng)村建設學院等,以及中日語言文學、歷史學、法律學、數(shù)學、物理學、化學、生物學等系。
中國四大盆地之一。在四川東部和重慶市中西部,為邛崍山、大涼山、大婁山、巫山和大巴山環(huán)繞。底部海拔250~700米,以丘陵為主。西部有成都平原∮流由邊緣山地匯集長江。地表大部分覆蓋紫紅色砂頁巖及肥沃的紫色土。氣候溫潤,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達。中國重要農(nóng)業(yè)區(qū)。
曲藝曲種。流行于四川成都、重慶等地。相傳清乾隆年間形成。原為坐唱,分生、旦、凈、丑等腳色,開頭、結尾和段落間穿插第三人稱的唱詞交代情節(jié)?,F(xiàn)有一人站唱和表演唱等形式。傳統(tǒng)曲目多取戲曲故事。
1.從四面垂下來。
2.四境;四邊。
1.謂隨從車乘。四,通"駟"。
1.能遠聞四方的聽覺。
2.指三國魏夏侯玄等四人。
1.謂四面圍攻。
1.清初顏元著《存性》﹑《存學》﹑《存治》﹑《存人》四編,合稱"四存"。顏強調(diào)力學致知,習事見理,反對程朱派理學的理在事先﹑知先行后的唯心論的先驗論,提倡經(jīng)世致用的"實學",在當時發(fā)生了廣泛的影響。
1.古代傳說中的特大珍珠。四寸,指其直徑。
1.通往四方的道路。
2.通達四方。
3.謂風行天下。
4.謂通曉事理。
5.舊指治民的四件大事。
1.即四大洲。
1.紙﹑印刷術﹑指南針和火藥,都由中國人發(fā)明,然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。是中國對于世界文明的四大貢獻,通稱四大發(fā)明。
即蔣介石、宋子文、孔祥熙、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。國民黨官僚資產(chǎn)階級的代表。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后,四大家族即開始與美英等帝國主義和本國地主階級相勾結,利用反動政權,掠奪人民財富,壟斷全國經(jīng)濟命脈,形成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,成為蔣介石政權的經(jīng)濟基礎。其中中央銀行、中國銀行、交通銀行、中國農(nóng)民銀行和中央信托局、郵政儲金匯業(yè)局(通稱四行兩局”)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金融壟斷的中心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沒收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,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(jīng)濟的組成部分。
1.佛教稱地﹑水﹑火﹑風為四大,認為所有物質(zhì)都由四大構成,而四大又從空而生,因此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虛的。舊時以"四大皆空"表示看破紅塵。
1.即四天王。參見"四天王"。
1.見"四大皆空"。
指梅蘭芳、程硯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等四個成名于20世紀20年代的京劇旦腳演員。
俗稱四大金剛”。佛教傳說,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,山有四峰,各有一王居之,并各護一天下,故名。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、南方增長天王、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。各有八大名將,代為管理所屬各處山、河、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。
1.指太平洋﹑大西洋﹑印度洋﹑北冰洋。
1.古印度傳說,謂須彌山四方咸海中有四大洲,為人類居住的地區(qū)。其說為佛教所采用,傳來中國后,因佛經(jīng)譯本不一,洲名也各不相同。通稱為東勝身洲(亦作東毗提訶洲﹑東拂于逮洲),南贍部洲(亦作南閻浮提洲),西牛貨洲(亦作西瞿陀尼洲﹑西瞿耶尼洲),北俱盧洲(亦作北郁單越洲)。
1.四個朝代。指虞﹑夏﹑商﹑周。
2.四個朝代。指北朝的魏﹑周﹑齊和南朝的陳。
3.指前后相承的四個輩份。
4.指人的身體。
1.謂四周圍繞。
1.指四件危險的事。齊無鹽邑女子鍾離春對宣王說齊國有四殆,西有衡秦,南有強楚,為一殆;漸臺五重,萬人疲極,為二殆;賢者伏匿,諂諛立朝,為三殆;飲酒沈湎,以夜繼晝,為四殆。見漢劉向《列女傳.齊鍾離春》。
1.指四件違背常情的事。詳"四背"。
1.四種等級。
2.指字音之四等。
3.即四無量心。
佛教基本教義之一。指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(nèi)容,即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。
1.向四方觀望。
1.謂菜肴豐盛。
1.形容旗幟大,有四五斗方。斗方,一尺見方。
1.長江﹑黃河﹑淮河﹑濟水的合稱。
2.星名。屬井宿,共四星,在麒麟座內(nèi)。
1.指用銀皮包裹鉛胎的假銀錠。
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,為爭取戰(zhàn)略主動于貴州、四川、云南三省邊境地區(qū)進行的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(zhàn)。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,中央紅軍擬北渡長江,到四川西北地區(qū)建立蘇區(qū)。1月29日西渡赤水河,挺進至云南扎西(今威信)地區(qū)。蔣介石急忙增強長江防御。為爭取主動,中央紅軍突然回師東進,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河,再次攻占遵義,取得了長征后第一個大勝仗。為迷惑敵人,3月16日中央紅軍三渡赤水河,進入四川古藺地區(qū)。蔣介石急忙調(diào)兵西追。中央紅軍突然折回向東,于3月21日四渡赤水河,并于31日南渡烏江,將敵軍甩在烏江以北。然后直逼貴陽,威脅昆明。當敵調(diào)兵回救昆明時,中央紅軍又于5月上旬巧渡金沙江,徹底擺脫數(shù)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。四渡赤水是紅軍實施戰(zhàn)略轉移過程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。
1.指仁﹑義﹑禮﹑智四種道德觀念的開端﹑萌芽。
1.指舊體詩文中的四種對仗。
1.指虐﹑暴﹑賊﹑有司四種惡事。
1.佛教語。指父母恩﹑眾生恩﹑國王恩﹑三寶恩。見《心地觀經(jīng)》。又指父母恩﹑師長恩﹑國王恩﹑施主恩。見《釋氏要覽》。前者泛指世人當報之恩,后者專指僧徒當報之恩。
1.用武器擊刺四次。
2.古代樂舞以"四伐"象征征伐四方。
1.四方邊境的藩國。
2.四次。
1.見"四番"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習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