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形容旗幟大,有四五斗方。斗方,一尺見方。
1.用棕絲制成的墊子。
溫帶半荒漠植被下形成的土壤。土壤上層為褐棕色或淡棕色。呈堿性至強堿性反應。表層腐殖質含量少。有明顯的鈣積層。肥力較低。中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高原中西部、鄂爾多斯高原西部、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。
1.棕櫚樹的果實。
1.棕墊子。
1.亦作"?將軍"。
2.棕帚的別名。
1.覆以棕蓋的轎輿。
1.棕櫚。閭,同"櫚"。
又稱棕樹”。單子葉植物,棕櫚科。常綠喬木。樹干直立,不分枝。葉大,簇生在莖頂。葉鞘分裂成棕褐色纖維狀毛,叫做棕衣”。棕衣可制繩索、毛刷、地毯、蓑笠、床墊等。樹干可作亭柱、欄桿等。葉柄基部棕毛、葉和果實,是傳統中藥。
1.覆有棕衣或棕毛的車蓋。
又稱棕色森林土”。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土壤。土壤剖面以棕色和黃棕色為主。呈微酸性到中性反應。土層較厚,腐殖質含量較高。中國主要分布于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。
1.即澳大利亞人種。大洋洲及其附近地區的原有居民群體。體質特征膚色棕黑或淺棕,發型呈波狀﹑卷曲狀,也有直狀,發色黑;眼色黑褐;唇形為厚唇或中等唇;眼裂較大;鼻較寬。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﹑新西蘭﹑波利尼西亞﹑巴布亞新幾內亞﹑斯里蘭卡﹑印度南部等地。
1.亦作"?樹"。
2.棕櫚的通稱。
1.即棕毛。參見"椶毛"。
1.亦作"椶筍"。
2.棕櫚的花苞。
1.亦作"?魚"。
2.棕櫚的花苞。因其中細子成列有如魚子,故稱。
1.亦作"?輿"。
2.棕車。
1.曲意掩飾。
1.泛指舊時官府的外勤人員。
1.猶略地。攻奪土地。
1.獻身于公眾的利益。猣,通"殉"。
1.為宗教舍身。猣,通"殉"。
1.追逐私利。猣,通"殉"。
1.謀求祿位。
1.舍身求名。猣,通"殉"。
1.曲從私情。
1.曲從或迎合他人。
1.在市集示眾。
1.順從私欲或私情。
1.曲從世俗。
1.迎合物議;迎合他人。
1.曲從私意。
1.亦作"棕殿"。
2.元上都別殿的通稱。
1.亦作"?拂"。
2.用棕櫚葉制成的拂塵。用于撣塵﹑驅蚊蠅等。
1.棕制的帽子。
1.比喻酒花。因狀似棕樹花苞中排列的細子,故稱。
1.稱制造或修理棕器的工匠或手工業者。
1.亦作"?屩"。
2.棕鞋。
1.亦作"棕韕"。
2.棕鞋。
1.亦作"?笠"。亦作"棕笠"。
2.用棕和竹篾編成的帽子。用以遮雨或遮陽等。
1.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。
1.亦作"?毛"。
2.棕絲的俗稱。棕櫚樹葉鞘的纖維,紅褐色,堅韌而具彈性,是編結蓑衣﹑繩索等的原料。
3.元上都別殿的通稱。又稱椶殿,因用棕毛以代陶瓦,故稱。
1.亦作"棕棚"。
2.用棕覆頂的棚子。
1.亦作"棕皮"。
2.棕櫚樹干上包裹著的一層由葉鞘形成的纖維狀物。可加工成棕絲,也可直接峓@編結蓑衣等的原料。棕皮的基部可入藥,有收斂止血之功能。
1.棕皮。
1.棕鞋。綦,鞋帶,借指鞋。
1.又稱棕色森林土。在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地區,針闊葉混交林和夏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的土壤。
1.亦作"?人"。
2.指棕色人種。
1.棕絲編制的靸鞋。
1.像棕毛一樣的顏色。
1.亦作"?扇"。
2.用蒲葵葉制成的扇,俗稱芭蕉扇。因棕櫚有蒲葵異名,故誤稱棕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