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適合,適當。
2.
動詞
應當(多用于否定式)。
3.
副詞
〈書〉當然;無怪。
4.
名詞
(Yí)姓。
5.
動詞
適合于。
1.
亦作“冝”。亦作“宐”。
2.
菜肴。亦謂作為菜肴。
1.出自《詩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弋言加之,與子宜之。
2.出自《爾雅·釋言》宜,肴也。
3.
合適;適當;適宜。
1.出自《書·金縢》今天動威,以彰周公之德,惟朕小子其新逆,我國家禮亦宜之。
2.出自《左傳·文公二年》吾以勇求右,無勇而黜,亦其所也。謂上不我知,黜而宜,乃知我矣。
3.出自《論衡·書虛》舉鼎用力,力由筋脈,筋脈不堪,絕傷而死,道理宜也。
4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太子成道經變文》魚透碧波堪上岸,無憂花樹最宜觀。
5.出自《飲湖上初晴后雨》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。
6.出自《阿毛姑娘》她的家便是最右臨著溪,臨著大路的一家,是既靜,且美,又宜于游玩,又宜于生活的一個處所。
4.
正當的道理;適宜的事情或辦法;適當的地位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四》守天之聚,將施于宜。宜而不施,聚必有闕。
2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上》若夫坐如尸,立如齊,禮從宜,使從俗。
3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宜無嫌於往初,故蔽善而揚惡,祗吾子之不知言也。
4.出自《后漢書·儒林傳序》時樊準、徐防并陳敦學之宜。
5.出自《送浮圖文暢師序》是故道莫大乎仁義,教莫正乎禮樂刑政,施之於天下,萬物得其宜。
6.出自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》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,而未有以合先王親疏隆殺之宜。
7.出自如:因地制宜。
5.
使和順;親善。
1.出自《詩·周南·桃夭》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。
2.出自《禮記·內則》子甚宜其妻,父母不悅,出。
3.出自《鳴鳳記·夏公命將》相公憂國憂民,固大人之任;宜家宜室,亦人道之常。
6.
應當;應該。
1.出自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黽勉同心,不宜有怒。
2.出自《前出師表》誠宜開張圣聽,以光先帝遺德,恢弘志士之氣;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
3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仲友道:“既有佳客,宜賦新詞?!?/p>
4.出自《七律·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》宜將剩勇追窮寇,不可沽名學霸王。
7.
猶當然;無怪。表示事情本當如此。
1.出自《左傳·文公元年》江羋怒曰:“呼!役夫,宜君王之欲殺女而立職也!”
2.出自《古鏡記》嗟呼,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,宜其見賞高賢,自稱靈物。
3.出自《論語辨惑序》夫圣人之意,或不盡於言,亦不外乎言也。不盡於言而執其言以求之,宜其失之不及也。不外乎言而離其言以求之,宜其傷於太過也。
4.出自《校書官日課》按宋人校書,已鹵莽滅裂如此,宜古書之不可讀矣。
8.
猶大概;似乎;恐怕。表示不十分肯定。
1.出自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異哉!夫子有三軍之懼,而又有桑中之喜,宜將竊妻以逃者也。
2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固將朝也,聞王命而遂不果,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。
3.出自《扶風郡夫人墓志銘》盧某舊門,承守不失其初,其子女聞教訓,有幽閑之德,為公子擇婦,宜莫如盧氏。
4.出自《哀雁詞》鳥之遠害,宜莫如鴻。
9.
姓。元有宜童。見《元史·陳祖仁傳》。
1.出自《廣韻?支韻》宜,姓。出姓苑。
2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四》宜氏,隋西南夷有宜繒、宜林。左傳陳大夫宜咎。
10.
古代祀典的一種。謂列俎幾陳牲以祭。
1.出自《書·泰誓上》予小子夙夜祗懼,受命文考,類于上帝,宜于冢土。
2.出自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皇皇后帝,皇祖后稷,享以骍犧,是饗是宜,降福既多。
3.出自《禮記·王制》天子將出,類乎上帝,宜乎社,造乎禰。
4.出自《文心雕龍·祝盟》宜社類祃,莫不有文:所以寅虔于神祇,嚴恭于宗廟也。
11.
引申使合宜;使合適。參見“宜人”、“宜民”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假樂》假樂君子,顯顯令德。宜民宜人,受祿於天。
2.出自《容齋四筆·左黃州表》予謂振為政宜民,見於歌頌,史官當特書之於循吏中,而能不沒其實,故為標顯於此。
3.出自《請擇有司蠲逋賦以安民生疏》伏望圣明,特敕吏部,令其預先虛心,訪核各有司官賢否,惟以安靜宜民者為最,其沿襲舊套,虛心矯飾者,雖浮譽素隆,亦列下考。
1.層層相壓疊的磚墻。
1.猶今言簽字。
1.舊時租用土地﹑房屋或其他財物所付的保證金。在退租時應歸還租用者。
1.唐人宣講佛教經文或故事前,先講唱一段使在座聽眾安靜下來的精練短文,叫押座文。
1.婦女的黑色鬢發。
1.謂神出鬼沒﹑來去無蹤之兵。
1.即丫叉。叉物用的叉子。
1.鴉與蟬。比喻小人。
1.幼小的鴉鳥。
2.比喻女子黑發。
3.指小丫鬟。
1.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羽狀復葉,小葉卵狀披針形,花小,白色微綠或暗紫色,結核果,卵形,熟時黑色。產于我國西南至南部,亦見于印度﹑馬來西亞﹑菲律賓。中醫學以果實入藥,對阿米巴痢疾﹑瘧疾等病有療效。亦指這種樹木的果實或種子。
1.亦作"鴉兒"。
2.烏鴉。
3.指婦女用鴉黃粉在額上畫的妝飾。
4.指少年驍勇善戰者。
1.純正美好。
1.正音﹐有益于風教的詩歌和音樂。
1.高雅的吟詠。
1.正曲。
1.富于意趣地飲酒。
1.謂風雅地吟唱。
2.指詩歌。
1.見"雅游"。
1.指文學語言。與"俗語"相對。
1.謂舉止文雅﹐為人寬厚。
1.良好的聲望。
1.雅正超俗。
1.雅正與怨誹。
1.雅正的韻律。
2.風雅的韻致。
1.猶典雅。
1.深深責備。
2.謂隱含責備之義。
1.雅樂。
2.高雅之篇章。謂詩文。
①規范的后稍改定,參稽六經,近于雅正。②方正;正直生性雅正。③請人指正的客氣話。常用于書畫題款上敬請雅正。
1.雅樂和鄭聲。古代儒家以鄭聲為淫邪之音。因以"雅鄭"指正聲和淫邪之音。語本漢揚雄《法言.吾子》﹕"或問﹕交五聲十二律也﹐或雅或鄭﹐何也?曰﹕中正則雅﹐多哇則鄭。"
2.引申為正與邪﹑高雅與低劣。
1.猶正直。
1.雅正的意旨。亦用為敬詞。
1.平素的意愿。
1.指典章制度。
1.雅正質樸。
形容服裝或陳設等優美大方而不俗房間布置極為雅致。
1.甚器重﹔甚敬重。
2.雅正持重。
3.素來重視。
1.高雅的行跡。
1.敬詞。稱對方的囑咐。
1.設計騙得詩文的婉詞。
1.問別人字號時的敬稱。私人印章多用篆字﹐故稱。
1.雅正莊重。
1.雅正雄健。
1.指詩文的宗主。
1.典雅的樂曲。
2.指高雅的文辭。
3.對他人演奏的敬稱。
劇院、餐廳里較精美而舒適的座位樓上有雅座。
1.謂依次鋪排。
1.即中大夫。
地中海的一部分。在歐洲南部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之間。面積132萬平方千米。產鯖魚、沙丁魚等。
1.謂聲譽﹑地位并列,同等。
1.謂俯于地;倒于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