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適合,適當。
2.
動詞
應當(多用于否定式)。
3.
副詞
〈書〉當然;無怪。
4.
名詞
(Yí)姓。
5.
動詞
適合于。
1.
亦作“冝”。亦作“宐”。
2.
菜肴。亦謂作為菜肴。
1.出自《詩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弋言加之,與子宜之。
2.出自《爾雅·釋言》宜,肴也。
3.
合適;適當;適宜。
1.出自《書·金縢》今天動威,以彰周公之德,惟朕小子其新逆,我國家禮亦宜之。
2.出自《左傳·文公二年》吾以勇求右,無勇而黜,亦其所也。謂上不我知,黜而宜,乃知我矣。
3.出自《論衡·書虛》舉鼎用力,力由筋脈,筋脈不堪,絕傷而死,道理宜也。
4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太子成道經變文》魚透碧波堪上岸,無憂花樹最宜觀。
5.出自《飲湖上初晴后雨》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。
6.出自《阿毛姑娘》她的家便是最右臨著溪,臨著大路的一家,是既靜,且美,又宜于游玩,又宜于生活的一個處所。
4.
正當的道理;適宜的事情或辦法;適當的地位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四》守天之聚,將施于宜。宜而不施,聚必有闕。
2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上》若夫坐如尸,立如齊,禮從宜,使從俗。
3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宜無嫌於往初,故蔽善而揚惡,祗吾子之不知言也。
4.出自《后漢書·儒林傳序》時樊準、徐防并陳敦學之宜。
5.出自《送浮圖文暢師序》是故道莫大乎仁義,教莫正乎禮樂刑政,施之於天下,萬物得其宜。
6.出自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》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,而未有以合先王親疏隆殺之宜。
7.出自如:因地制宜。
5.
使和順;親善。
1.出自《詩·周南·桃夭》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。
2.出自《禮記·內則》子甚宜其妻,父母不悅,出。
3.出自《鳴鳳記·夏公命將》相公憂國憂民,固大人之任;宜家宜室,亦人道之常。
6.
應當;應該。
1.出自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黽勉同心,不宜有怒。
2.出自《前出師表》誠宜開張圣聽,以光先帝遺德,恢弘志士之氣;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
3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仲友道:“既有佳客,宜賦新詞。”
4.出自《七律·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》宜將剩勇追窮寇,不可沽名學霸王。
7.
猶當然;無怪。表示事情本當如此。
1.出自《左傳·文公元年》江羋怒曰:“呼!役夫,宜君王之欲殺女而立職也!”
2.出自《古鏡記》嗟呼,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,宜其見賞高賢,自稱靈物。
3.出自《論語辨惑序》夫圣人之意,或不盡於言,亦不外乎言也。不盡於言而執其言以求之,宜其失之不及也。不外乎言而離其言以求之,宜其傷於太過也。
4.出自《校書官日課》按宋人校書,已鹵莽滅裂如此,宜古書之不可讀矣。
8.
猶大概;似乎;恐怕。表示不十分肯定。
1.出自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異哉!夫子有三軍之懼,而又有桑中之喜,宜將竊妻以逃者也。
2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固將朝也,聞王命而遂不果,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。
3.出自《扶風郡夫人墓志銘》盧某舊門,承守不失其初,其子女聞教訓,有幽閑之德,為公子擇婦,宜莫如盧氏。
4.出自《哀雁詞》鳥之遠害,宜莫如鴻。
9.
姓。元有宜童。見《元史·陳祖仁傳》。
1.出自《廣韻?支韻》宜,姓。出姓苑。
2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四》宜氏,隋西南夷有宜繒、宜林。左傳陳大夫宜咎。
10.
古代祀典的一種。謂列俎幾陳牲以祭。
1.出自《書·泰誓上》予小子夙夜祗懼,受命文考,類于上帝,宜于冢土。
2.出自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皇皇后帝,皇祖后稷,享以骍犧,是饗是宜,降福既多。
3.出自《禮記·王制》天子將出,類乎上帝,宜乎社,造乎禰。
4.出自《文心雕龍·祝盟》宜社類祃,莫不有文:所以寅虔于神祇,嚴恭于宗廟也。
11.
引申使合宜;使合適。參見“宜人”、“宜民”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假樂》假樂君子,顯顯令德。宜民宜人,受祿於天。
2.出自《容齋四筆·左黃州表》予謂振為政宜民,見於歌頌,史官當特書之於循吏中,而能不沒其實,故為標顯於此。
3.出自《請擇有司蠲逋賦以安民生疏》伏望圣明,特敕吏部,令其預先虛心,訪核各有司官賢否,惟以安靜宜民者為最,其沿襲舊套,虛心矯飾者,雖浮譽素隆,亦列下考。
1.用勺刮鍋。語出《漢書.楚元王劉交傳》"初,高祖微時,常避事,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。嫂厭叔與客來,陽為羹盡,辧釜,客以故去。已而視釜中有羹,繇是怨嫂。"顏師古注"服虔曰'音勞。辧,轢也。'以勺轢釡,令為聲也。"
1.春秋楚邑。
1.辨析明白﹐分辨清楚。
2.表白。辨﹐通"辯"。
3.說明事實真相﹐用來消除誤會或受到的指責。辨﹐通"辯"。
1.對別人的毀謗加以申辯和駁正。辨﹐通"辯"。
1.猶謙恭。
1.猶變換。辨﹐通"變"。
根據不同事物的特點,在認識上加以區別~真假 ㄧ~方向。
1.辯難﹐駁正。辨﹐通"辯"。
2.爭辯反駁。辨﹐通"辯"。
1.指學識廣博。辨﹐通"辯"。
1.佛教語。謂善于宣講佛法之才。辨﹐通"辯"。
2.善于言談或辯論之才﹐雄辯之才。辨﹐通"辯"。
1.敘事明白﹐剪裁得當。辨﹐通"辯"。語本晉范寧《序》﹕"《左氏》艷而富﹐其失也巫﹔《谷梁》清而婉﹐其失也短﹔《公羊》辯而裁﹐其失也俗。"楊士勛疏﹕"辯﹐謂說事分明﹐裁﹐謂善能裁斷。"
1.判斷推測。
1.辨別考察。
1.辨別品味。
1.辯說的言辭。辨﹐通"辯"。
1.長于說理而簡明扼要。辨﹐通"辯"。
1.宋代書法家米芾被人以顛狂為由彈劾﹐米芾乃上書自辯。辨﹐通"辯"。世稱"辨顛帖"。
1.以釣為喻﹐論說用人之道。辨﹐通"辯"。《六韜.文師》載周文王獵于渭水之陽﹐遇姜太公垂釣于野。太公向文王進言﹐以為"以餌取魚﹐魚可殺;以祿取人﹐人可竭"﹐君王只有不惜爵祿網羅人才﹐才能使"天下歸之"。文王深以為然﹐遂拜太公為師。
1.辨訛訂訛。
1.分辨裁斷﹔分辨判斷。
1.辯論答對。辨﹐通"辯"。
1.辨明謬誤。
1.轉換﹐變更。辨﹐通"變"。
1.辨別四方。
1.科舉時代士人因犯法革去功名﹐后由于申辯而得以恢復﹐謂之"辨復"。辨﹐通"辯"。
1.頒布。辨﹐通"班"。
1.見"辯哥"。
1.謂言談或寫作敏捷流利。辨﹐通"辯"。
1.符合﹐契合。指論說的道理與事實相符。辨﹐通"別"。
1.辨明核實。
2.明晰翔實。
1.辦理監督。
2.治理修護﹐修治。
3.照顧維護。
1.擘畫﹐籌劃。
1.聰明而富于辯才。辨﹐通"辯"。
1.辨別疑惑﹐解除疑惑。
1.謂能說會道﹐好矯情立異作激切之辭。辨﹐通"辯"。
1.查問﹐查辦。
2.辯難詰問。辨﹐通"辯"。
1.亦作"辨絜"。
2.明白簡潔。
1.能言善辯﹐才思敏捷。辨﹐通"辯"。
1.分辯解釋。辨﹐通"辯"。
2.辨別理解。
1.謂置辦飯食。
1.辨明栽決。
1.明辨果決。譎﹐通"決"。
1.利口﹐利嘴。辨﹐通"辯"。
1.普遍搜求。辨﹐通"徧"。
1.分辨。
1.辨析義理﹐說明道理。
2.辨別是非。
3.申辯。辨﹐通"辯"。
1.指文辭華美綺麗。辨﹐通"辯"。
1.言辭流利﹐能言善辯。辨﹐通"辯"。
1.清楚﹐明白。
1.把對人進行考查后所作的鑒定加以認真分析。
2.辨析論說。
3.辯駁爭論。辨﹐通"辯"。
4.猶議論。辨﹐通"辯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