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面容;臉上的表情。
2.
名詞
顏色,色彩。
3.
名詞
(Yán)姓。
4.
名詞
臉面;體面;面子。
5.
名詞
顏面,臉面。
1.
“顏”的新字形。
2.
額頭。即眉上發下、兩額角間部分。
1.出自《左傳·僖公九年》天威不違顏咫尺。
2.出自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高祖為人,隆準而龍顏,美須髯,左股有七十二黑子。
3.出自《劉統軍碑》公生而異,魋顏巨鼻。
3.
面容;臉色。
1.出自《詩·鄭風·有女同車》有女同車,顏如舜華。
2.出自《漢書·韓王信傳》為人寬和自守,以溫顏遜辭承上接下,無所失意。
3.出自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。
4.出自《飛花集·風物還是東蘭好》眉清目秀,齒皓顏紅。
4.
指形貌。
1.出自《楚辭·九辯》顏淫溢而將罷兮,柯彷佛而委黃。
2.出自《文選·顏延之〈秋胡詩〉》慘凄歲方晏,日落游子顏。
5.
指臉皮。參見“顔厚”。
1.出自《北山移文》豈可使芳杜厚顏,薜荔無恥。
6.
體面;面子。
1.出自《上責躬應詔詩表》以罪棄生,則違古賢夕改之勸;忍垢茍全,則犯詩人胡顏之譏。
2.出自《警世通言·莊子休鼓盆成大道》那婆娘精神恍惚,自覺無顏。解腰間繡帶,懸梁自縊,嗚呼哀哉!
7.
顯著。
1.出自《太玄·積》魁而顏而,玉帛班而。
8.
指堂上或門楣上的匾額。
1.出自《新唐書·馬燧傳》勒石起義堂,帝榜其顏以寵之。
2.出自《婺州稽古閣記》至嘉泰元年……乃即講堂后得舊直舍地以為閣,而請於今參知政事許公大書其顏。
9.
指題字于匾額或書籍封面上。
1.出自《七修類稿·詩文·張天錫》家嘗有竹數竿,作亭其間,名曰“醫俗”,因記之以顏於亭。
2.出自《浮生六記·閨房記樂》遷倉米巷,余顏其臥樓曰“賓香閣”,蓋以蕓名而取如賓意也。
3.出自《〈帝京歲時紀勝〉序》因自不揣鄙陋,敬以耳目之余,匯集為編,顏曰《帝京歲時紀勝》。
10.
顏色;色彩。參見“顔澤”。
1.出自《古風》松柏本孤直,難為桃李顏。
11.
(排在)前面。參見“顔行”。
1.出自《管子·輕重甲》若此,則士爭前戰為顏行。
2.出自《漢書·嚴助傳》以逆執事之顏行。
3.出自《續次敬仲韻序》偃旗息鼓,以避敬仲之顏行。
12.
古代帽子的一種。其形似古皮弁,以縑帛為之。
1.出自《宋書·五行志一》初為白帢,橫縫其前以別后,名之曰“顏”,俗傳行之。至晉永嘉之間,稍去其縫,名“無顏帢”。
13.
姓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三》顏氏,曹姓。顓頊帝元孫陸終第五子曰安,安裔孫挾,周武王時封之於邾,為魯附庸。邾挾之后,至於夷父,字顏,公羊謂之顏公,子孫因以為氏。
1.塵濁之氣。
1.塵霧。
2.借指塵世。
3.比喻叛亂。
1.邪惡骯臟之氣。比喻戰亂。
1.亦作"氛昬"。
2.云霧;煙靄。
3.喻指昏憒惑亂的人。
1.見"氛昏"。
1.霧氣。
2.指預示災禍的云氣。
3.比喻戰亂﹐叛亂。
1.禍害之氣。比喻叛亂。
1.毒氣。
2.喻寇亂。
1.云煙;陰霾。
1.以氛氣為旄。
1.兇氣;妖氣。
1.陰霾﹐霧氣。
2.塵煙。
3.兇邪之氣。
1.猶寇氛。槍﹐即天槍星。古代以為天槍﹑天棓等星閃光﹐則天下有兵亂。
1.邪惡之氣。比喻叛亂。
周圍的氣氛和情調人們在歡樂的~中迎來了新的一年。也作雰圍。
1.顯示兇兆或祥瑞的云氣。
1.塵俗之念。
1.塵世喧囂之氣。
1.邪惡之氣。
1.猶烽煙。喻戰火。
1.猶氣焰。喻指人的威勢﹑意氣。
1.亦作"氛祅"。
2.妖氣。多喻指災禍或叛賊。
1.見"氛妖"。
1.陰晦的云氣。
1.陰霾之氣。
1.形容氣味濃郁。
2.形容氣氛熱烈。
1.雜亂之氣。
1.瘴氣。
1.塵濁之氣。
2.喻弊端。
1.污穢之氣。
1.玉有紋理貌。
1.文采貌。
1.衣長貌。
2.雜亂貌。
1.見"衯蟟"。
1.亦作"衯蟧"。
2.蟬的別名。
1.蟬的一種。
1.形容鳥群舒緩地循序而飛。
由酚類與醛類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合成樹脂的總稱。一般由苯酚和甲醛聚合而成。為黏稠液體或脆性固體。是酚醛類清漆、黏合劑和塑料的基本成分。固化后制得的酚醛塑料具有耐酸、耐堿、耐熱等優良性能。
1.用苯酚和甲醛合成的一種塑料,質地堅硬,表面光滑。主要用作電氣絕緣材料。俗稱電木。
1.有機化合物,無色結晶體,它的酒精溶液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無色,在堿性溶液中呈紅色。化學分析上用做指示劑。
酸堿指示劑之一。由酚酞溶解在酒精溶液中而成。在酸性溶液中呈無色,在堿性溶液中呈紅色。常用于化學實驗及化工生產中。
1.塵霧。
2.喻喧囂的塵俗之氣。
1.飄揚飛動貌。
2.指飛動的東西。
3.雨雪盛貌。
fēn]〈書〉霜雪等很盛的樣子雨雪~。
1.即虹。
1.妖氣。
2.云氣。
1.霧氣和陰霾。比喻奸佞小人。
1.昏暗污濁之氣。喻世亂和災禍。
1.雪盛貌。
同‘氛圍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