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。通稱眼睛。
2.
名詞
(~兒)孔洞,窟窿。
3.
名詞
(~兒)指事物的關鍵所在或精彩之處。。
4.
名詞
圍棋用語,指己方棋子中間的空位(在此空位中對方不能再下子)。
5.
名詞
唱曲中音樂的小拍。如四拍子(由一板三眼構成,或稱“三眼板”)中前一弱拍稱“頭眼”,后一弱拍稱“末眼”,中間次強拍稱“中眼”,一般用輕敲鼓一記或用手指按一下以示。
6.
名詞
眼力。
7.
量詞
用于井、窯洞等。
8.
名詞
(Yǎn)姓。
1.
視覺器官。通稱眼睛。
1.出自《易·說卦》其於人也,為寡發,為廣顙,為多白眼。
2.出自《莊子·盜跖》比干剖心,子胥抉眼,忠之禍也。
3.出自《世說新語·容止》面如凝脂,眼如點漆,此神仙中人。
4.出自《自袁州還京行次安陸先寄隨州周員外》詩面猶含瘴色,眼已見華風。
5.出自《創造》舊同學不得要領似的睜大了驚異的眼。
2.
親見。亦泛指觀看。
1.出自《法言·重黎》﹝伍子胥﹞謀越諫齊,不式,不能去,卒眼之。
2.出自《立春后十日登樓》詩今日登樓眼,風煙倍覺新。
3.
以目監視。參見“眼同”“眼看”。
1.出自《元典章·戶部七·押運》今后應合起運赴部諸物,當該提調正官與所委押運官眼同點檢足備。
2.出自《古今小說·沈小官一鳥害七命》沈昱眼同公人,逕到南山黃家,捉了兄弟兩個。
3.出自《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札》其繳到之煙土煙膏,眼同在城文武,加用桐油,立時燒化,投灰江河。
4.出自《興中會革命史要》買來的鉛字,并不照單采辦,缺點甚多,非得親回日本眼同采辦不可。
5.出自《?;萑珪ば堂て疒E》須差同莊地眼看起臟,起獲到官。
4.
眼光;眼力。
1.出自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丘得其為人,黯然而黑,幾然而長,眼如望羊,如王四國,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!
2.出自《書信集·致宮竹心》上海或北京的收稿,不甚講內容,他們沒有批評眼,只講名聲。
3.出自如:獨具只眼;慧眼識英雄。
5.
耳目;眼線。
1.出自《夷堅支志庚·方大年星禽》西鄉張氏富於財,遭兇盜肆劫,捕之不獲……弓級詹通,奮以訪逐為己任,盛問有何所據,對曰:“恰行市中,逢方星禽醒然無醉態,因命之作卦,曰:‘賊已去五百里,急往追之,尚可得。然須在絲竹管弦之下?!溲员乜尚?,愿給引帖以行?!奔磼兑豢湍芪锷閻赫?,俗謂之眼,與之俱西。
2.出自《水滸傳》這酒店卻是梁山泊新添設做眼的酒店。
3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﹝汪秀才﹞就與都司討此人去做眼,事成之后,再奉五十金。
4.出自《陳處置哥老會匪片》其案較為難辦,惟有廣購眼,平心訪察。
6.
見證。
1.出自《古今小說·任孝子烈性為神》﹝大尹﹞教地方公同作眼,將梁公家家財什物變賣了。
2.出自《水滸傳》當下便差八個做公的,一同何濤、何清連夜來到安樂村,叫了店主人做眼,逕奔到白勝家里。
7.
指孔;洞穴。
1.出自《石筍行》古來相傳是海眼,苔蘚蝕盡波濤痕。
2.出自《和王司法雨中惠詩》一尊往慰風雨晚,莫管帶圍寬一眼。
3.出自《西游記》﹝金擊子﹞上邊有眼,系著一根綠絨繩兒。
4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里面是五寸來長的一個鐵筒兒……那頭兒卻有五個眼兒。
5.出自《北上日記·一月十六日》視手表之帶眼,手臂消瘦矣。
8.
指漏洞;缺點。
1.出自《畸人手記·新與舊》你講鰲哥挑眼,你就不要拿些眼來讓他挑呀,你把這眼填起來罷。
9.
喻指水沸騰時泛起的氣泡。
1.出自《試院煎茶》詩蟹眼已過魚眼生,颼颼欲作松風鳴。
2.出自《茶寮記·烹點》煎用活火,候湯眼鱗鱗起,沫餑鼓泛,投茗器中。
10.
指硯石的眼狀暈紋。
1.出自《硯譜》端石有眼者最貴,謂之??鵒眼。石文精美,如木有節,今不知者乃以為石病。
2.出自《春渚紀聞·吳興許采五硯》又一端石玉堂樣者授余,深紫色,無眼。
3.出自《玉堂嘉話》比歲所貢方硯者五,皆以尺為準,然止於巖石之中品,或有眼,工人輒鏨去之,恐異日復求,不可必致也。
11.
指孔雀羽毛末端的圓紋。
1.出自《清會典事例·禮部·冠服》貝子冠服:凡貝子朝冠,頂金龍二層,飾東珠六,上銜紅寶石,戴三眼孔雀翎。
2.出自《清會典事例·禮部·冠服》鎮國公冠服……戴雙眼孔雀翎。
12.
指植物枝條上的嫩芽。
1.出自《歲華紀麗·二月》蘭芽吐玉,柳眼挑金。
2.出自《依韻和歐陽永叔同游近郊》洛水橋邊春已回,柳條蔥蒨眼初開。
13.
圍棋用語。指成片的白子或黑子中間的空格,對手不能下子處。
1.出自《酬孝甫見贈》詩無事拋棋侵虎口,幾時開眼復聯行。
2.出自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音律》曲中有務頭,猶棋中有眼,有此則活,無此則死。
14.
指事物的關鍵精要處。
1.出自《答魏衍黃預勉余作詩》詩句中有眼黃別駕,洗滌煩熱生清涼。
2.出自《題鄭大惠詩卷》詩吟中得眼萬象通,浪吹狂歌總休歇。
3.出自《官場現形記》他起初還想賴,后來被家兄點了兩句眼,他無話說了。
4.出自《白洋淀紀事·石猴》我沒賣過古董,我也懂這個眼,這是化石的;化石猴兒。
15.
指樂曲中的節拍。
1.出自《物理小識·天類》瑟實以配琴,笙實以和管篪,豈有不合止于版眼而可聽者哉?
2.出自如:一板三眼。
16.
量詞。用于泉、井或池等。
1.出自《博異志·陰隱客》每巖中有清泉一眼,色如鏡;白泉一眼,白如乳。
2.出自《西游記》這是一眼井。
3.出自《水平線下·到宜興去》樓窗下面臨著一眼方池,池里的水快要全干了。
17.
量詞。用于房屋、窯洞等。
1.出自《水滸傳》只有兩眼房,空著一眼,一眼是個山東貨郎,扶著一個病漢賃了。
2.出自《銅墻鐵壁》炮火震坍了幾眼破柴窯。
1.梵語忉利天的意譯。即欲界六天之二。小乘有部認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?!斗ㄔ分榱帧肪砦?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,二名持華鬾,三名常放逸天,四名日月星宿天,五名四天王天,六名三十三天,七名炎摩天,八名兜率陀天,九名化樂天,十名他化自在天。"《大智度論》卷九"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,上有三十三天城。"俗稱極高處為三十三天。
1.即農歷除夕。
1.謂男子三十歲娶妻。
1.《梁書。元帝紀》"大寶元年正月辛亥朔,左衛將軍王僧辯獲橘三十子共蒂以獻。"后因以"三十子"為橘的別稱。
1.指春﹑夏﹑秋三季農作之時。
2.夏至后半個月。
3.早﹑午﹑晩。
4.印度分一年為熱﹑雨﹑寒三時。
5.佛教謂釋迦牟尼佛逝世后,佛法將經歷的正法﹑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。一般認為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見南朝陳慧思《立誓愿文》。
1.猶三餐。
2.三度日蝕。
3.指不肖子弟變賣莊園﹑書籍﹑奴婢度日。
1.魏晉南北朝以《史記》﹑《漢書》﹑《東觀漢記》為三史。唐開元以后,因《東觀漢記》失傳,乃以《史記》﹑《漢書》﹑《后漢書》為三史。見清錢大昕《十駕齋養新錄.三史》。
1.三支箭。
2.指戰國趙廉頗一飯三遺矢事。矢,同"屎"。
1.見"三豕涉河"。
1.《呂氏春秋.察傳》"子夏之晉,過衛,有讀史記者曰'晉師三豕涉河。'子夏曰'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己與三相近,豕與亥相似。'至于晉而問之,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。"《孔子家語.七十二弟子解》作"三豕渡河"◇多以喻文字的訛誤。
1.三朝。指正月一日。
2.謂儀容端正,態度莊重,辭令遜順。此三者為禮義之始,故稱。
3.指第三個被貶官為始安太守的人。
4.漢有"七始"之樂,取十二律之七律擬天地人及四時之始。以黃鐘為天始,林鐘為地始,太簇為人始,因稱"三始"。
1.指春秋晉之狐偃﹑趙衰﹑賈佗。
2.指古之許由﹑巢父﹑池主三隱者。
3.指春秋齊之公孫接﹑田開疆﹑古冶子。三人勇而無禮,晏子認為將桅國家,準備除掉他們,請景公賜三人二桃,論功而食。三人相爭不下,皆不食桃,自剄死。事見《晏子春秋.諫下二四》。
1.指祖孫三代。
2.指《春秋》公羊家主張的歷史演變的三個階段,即所見世﹑所聞世﹑所傳聞世?!豆騻鳎[公元年》"所見異辭,所聞異辭,所傳聞異辭。"何休注略云"于所傳聞之世,見治起于衰亂之中,用心尚粗粗,故內其國而外諸夏";"于所聞之世,見治升平,內諸夏而外夷狄";"至所見之世,著治太平,夷狄進至于爵,天下遠近大小若一"。清錢謙益《玉劍尊聞序》"《周官》之六典如故,《公羊》之三世非遐。"康有為據公羊家言曾提出據亂世﹑升平世﹑太平世之說。見《大同書》。
3.佛家以過去﹑現在﹑未來為三世。
4.指《黃帝針灸》﹑《神農本草》和《素女脈訣》三部古醫書。
1.謂三代人和睦共居,不分家產。
1.謂三代人在一起吃飯,和睦共處。
1.漢之揚雄于成帝﹑哀帝﹑平帝三世為郎官,故稱。
1.謂三度或多次出仕。
1.指大市﹑朝市﹑夕市。
2.泛指鬧市。
1.術數家語。指遁甲﹑太乙﹑六壬。
1.三件事。所指隨文而異。指正德﹑利用﹑厚生。
2.三件事。所指隨文而異。指倡德﹑和亂﹑終齊。
3.三種官職。
4.指三公。
5.三件。
1.古代軍事學上的術語?!痘茨献樱杂枴?兵有三勢,有二權,有氣勢,有地勢,有因勢。"氣勢,謂斗志;地勢,謂選擇有利之地理條件;因勢,謂善伺敵之間隙。
1.指祖宗三廟。
1.謂好德﹑賢賢﹑有功。
2.三件適意的事。
1.古代傳說中的國名。
1.同"三頭六臂"。
1.猶三老。
2.古稱上壽百二十歲,中壽百,下壽八十。見《左傳.僖公三十二年》"中壽,爾墓之木拱矣"唐孔穎達疏◇泛指高壽。
1.年高望重的人。
1.見"三獸渡河"。
1.佛教以兔﹑馬﹑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,喻小﹑中﹑大三乘證道之高下?!秲炂湃浣洠N菩提品》"善男子,如恒河三獸俱渡兔﹑馬﹑香象。兔不至底,浮水而過;馬或至底,或不至底;象則盡底°河水者,即是十二因緣河也。聲聞渡時,猶如彼兔;緣覺渡時,猶如彼馬;如來渡時,猶如香象,是故如來得名為佛。"后泛指修行。
1.舊時婚禮,男家須具備納采﹑問名﹑納吉﹑納征﹑請期﹑親迎六種禮儀,謂之"六禮"。在納采﹑納征﹑親迎時,男家還要備置禮物,以書面致送女家,謂之"三書"。
1.周武王兄弟管叔﹑蔡叔﹑霍叔三人的合稱。武王滅殷,立紂子祿父(武庚)守商祀;命三叔監管殷遺民,防止他們反叛。見《逸周書.作雒》﹑《史記.周本紀》。
1.漢時五官署﹑左署﹑右署之合稱。
1.漢初分蜀郡置廣漢郡,武帝時又分置犍為郡,合稱三蜀。
1.三條途徑;三種方法或策略。(1)指兼并別國之三術?!盾髯樱h兵》"凡兼人者有三術有以德兼人者,有以力兼人者,有以富兼人者。"(2)謂滅國三術。《谷梁傳.宣公十五年》"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,卑國月,夷狄不日。"范寧注"卑國謂附庸之屬。襄六年傳曰中國日,卑國月,夷狄時,此謂三術。"(3)指人主治國三術?!豆茏樱畏ā?故主有三術。夫愛人不私賞也,惡人不私罰也,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,上主也。愛人而私賞之,惡人而私罰之,倍大臣,離左右,專以其心斷者,中主也。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,有所惡而為私罰之,倍其公法,損其正心,專聽其大臣者,危主也。"(4)指帝道﹑王道﹑霸道?!段倪x.班固》"商鞅挾三術以鉆孝公,李斯奮時務而要始皇。"李周翰注"三術,謂帝道﹑王道﹑霸道。"一說,指王道﹑霸道﹑富國強兵之道。
2.《漢書.敘傳上》"商鞅挾三術以鉆孝公。"顏師古注"應劭曰'王﹑霸﹑富國強兵為三術也。'王,一也;霸,二也;富國強兵,三也。"(5)謂行仁義之三道?!读凶樱f符》"昔有昆弟三人,游齊魯之間,同師而學,進仁義之道而歸。其父曰'仁義之道若何?'伯曰'仁義使我愛身而后名。'仲曰'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。'叔曰'仁義使我身名并全。'彼三術相反,而同出于儒。"(6)進忠言之三術『荀悅《申鑒.雜言上》"進忠言有三術一曰防,二曰救,三曰戒。先其未然謂之防,發而止之謂之救,行而責之謂之戒。"
3.三種特長。
1.唐玄宗廢太子瑛﹑鄂王瑤﹑光王琚為庶人,時稱"三庶"。
1.表示為數不多。
1.指春秋秦將百里孟明視﹑西乞術﹑白乙丙。秦晉殽之戰,為晉軍所獲。
1.晩秋之霜。喻白色。
1.南朝梁何遜﹑唐張籍﹑五代孟賓于三人的合稱。三人均曾任水部郎,故稱。
1.宋干興以來,西北兵餉不足,募商人輸納芻粟,官府給券,而以茶償之◇又益以東南緡錢﹑香藥﹑犀齒,謂之三說法。天圣元年曾罷此法,后又一度復行。見《宋史.食貨志下五》。
1.指農歷正月初一。
1.三種死罪。
2.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種原因。
1.即上巳。原指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,魏以后專指農歷的三月初三日。
1.猶言再三再四。
2.表示為數不多。
1.三十四﹑五之略語。
1.古代春季三種祭禮的合稱,即大祀﹑中祀﹑小祀。
2.古代大夫祭祀門神﹑路神以及大夫亡而無后的眾鬼,合稱"三祀"。
3.三年。
1.松長青不老,松倒極言歷時長久。因以喻人之壽長。
1.《詩經》中的《魯頌》﹑《周頌》﹑《商頌》,合稱三頌。其中多為貴族祭祀﹑祈福之樂章。
1.三度肅拜。拜不低頭,惟直身肅容而手至地為肅拜。
1.道教指三元君。
2.即三素云。亦泛指各色云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