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火苗。
2.
名詞
比喻氣勢。
1.
亦作“焔”。亦作“熖”。亦作“燄”。
2.
火苗。
1.出自《火》風吹巨焰作,河漢騰煙柱。
2.出自《對燭賦》光清寒入,焰暗風過。
3.出自《撼庭秋》詞念蘭堂紅燭,心長焰短,向人垂淚。
4.出自《三國演義》〔孫策〕叱左右將于吉扛上柴堆,四下舉火,焰隨風起。
5.出自《說岳全傳》但見滿山紅焰,火勢滔天。
3.
火光;輝光。
1.出自《抱樸子·勤求》鑿石有余焰,年命已凋頹矣。
2.出自《元和圣德詩》紫焰噓呵,高靈下墮。
3.出自《燈宵別興》詩明殊螢火囊中焰,殘敵鄰人壁上輝。
4.
照耀。
1.出自《燈賦》動鱗甲於鯨魚,焰光芒於鳴鶴。
2.出自《圣武記》詰朝大戰,風北來,炮火及茅葦,野燎焰天。
5.
燃燒。
1.出自《宣室志》於是里人數輩,夜尋其光,俯而觀之,其光自土而出,若焰薪火。
2.出自《答衍師見贈》詩深房煮山藥,乾葉焰風銚。
6.
猶熏。
1.出自《蟲豸》詩序叢穢卑褊,蒸瘴陰郁,焰為蟲蛇,備有辛螫。
7.
比喻灼人的氣勢。參見“焰勢”。
1.出自《〈顏魯公文集〉后序》觀所奏論事,先白長官之疏,嬰逆鱗,陵焰勢,抗言不忌。
1.匱乏,盡絕。
1.謂缺乏誠意的盟會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"十一月,公及楚公子嬰齊﹑蔡侯﹑許男﹑秦右大夫說﹑宋華元﹑陳公孫寧﹑衛孫良夫﹑鄭公子去疾及齊國之大夫盟于蜀。卿不書,匱盟也。于是乎畏晉而竊與楚盟,故曰'匱盟'。"杜預注"匱,乏也。"孔穎達疏"私竊為盟,盟終不固,此盟是匱乏之道也。"一說,"匱"應讀為"?",譎詭權詐之意。見清劉文淇《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》。
1.亦作"匱缺"。
2.缺乏。
1.缺少。
1.指漢蒯通。匱,通"蒯"。
1.缺糧饑餓。
1.窮盡。
1.紙名。
1.猶喟然。嘆息貌。
1.嘆息聲。
〈書〉嘆氣的樣子~長嘆ㄧ~太息。
1.感嘆貌。
1.因羞愧而回避。
1.對人佩服,自慚不如。
1.因羞愧而流汗。形容羞愧之極。
1.猶感荷。謂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。
1.慚愧懊悔。
1.因慚愧而面紅耳赤。
1.羞愧。
1.對人佩服,自愧不如。
1.使之深深感到慚愧。
1.指恥辱的行為。
1.慚愧的神色。
1.慚愧和畏懼。
1.慚愧。
1.因中毒而煩亂。
1.煩亂;紛亂。
2.煩悶貌;憂愁貌。
3.昏庸;糊涂。
1.昏庸怠慢。
1.昏亂糊涂。
1.昏亂。
1.煩悶。
1.混亂喧鬧。
1.見"愧慚"。
1.羞慚憂傷。
1.羞愧而懺悔。
1.羞恥。
1.使人羞慚之辭。
1.感謝。
1.羞慚畏懼。
1.慚愧悔恨。
1.羞慚驚愕。
1.猶惱羞成怒。
1.羞愧憤慨。
1.慚愧而心服。
2.謂對人佩服,自愧不如。
1.羞慚惱怒。
1.自愧遜色。
1.感謝。
1.猶感荷。謂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。
1.羞慚不安。
1.羞慚悔恨得無地自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