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亦作"匱缺"。
2.缺乏。
1.同"襢裼"。
2.脫衣露體。
1.借指匈奴地區或北方邊地。
1.同"膻薌"。
2.燒煮牛羊肉的氣味。亦泛指牛羊肉。
1.葷腥。亦指魚肉類食物。
2.舊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風習或其所建立的政權等的蔑稱。
1.令人仰慕的德行。
1.中醫名詞。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處。
2.針灸穴位名。
1.躲避;避開。
1.指太陽西斜,接近地平線。
1.晃動。
1.戲曲鑼經。多用在流水﹑義﹑散板過門之前,以領起下面的過門。亦名"拗錘"﹑"反長錘"。
1.亦作"閃錯"。
2.扭傷。
1.閃色的衣帶。
1.光彩閃現晃動。
1.紙工裁紙時,一角折疊入紙中,因而漏裁者,稱"閃刀紙"。
1.閃躲以讓路。
云內、云際或云地間的放電現象。常伴有強烈電光。按形狀分,有枝狀閃電、叉狀閃電、帶狀閃電、火箭閃電、片狀閃電、串珠狀閃電和球狀閃電等。最常見的是枝狀閃電。閃道長度短的2~3千米,長的達20千米。直徑約幾十厘米。
1.指隋煬帝讀書處。
1.電母的俗稱。
1.閃擊戰。
1.一伸一縮地抽動;抖動。
2.閃耀晃動。
1.梵語。鬼。
1.躲避;急忙避開。
1.閃耀放射。
即香附子”(1239頁)。
1.莎雞的別稱。
1.見"莎塔八"。
中篇小說。丁玲作。1928年發表。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,痛恨和蔑視一切,卻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。患了肺病后,便放縱自己的感情,她追求南洋華僑凌吉士,卻又鄙視他卑劣的靈魂,終于陷于痛苦的掙扎之中。
紡織娘六月莎雞振羽。
1.即蓑笠。莎,通"簔"。
1.謂相持不進不退。
1.蒙古語,意為酒醉。
1.蓑衣。莎,通"蓑"。
1.折翅。
1.猶鎩羽。
1.折翅。
1.摧落羽毛。常比喻不得志。
1.飛鳥羽毛脫落﹐養魚之水已干涸。用以比喻不得志﹐處境極為困難。
1.見"鎩羽暴鱗"。
1.痲疹的俗稱。參見"痲疹"。
2.指霍亂﹑中暑等急性病。
1.古地名。在今山西省寧武縣境。
1.黃榝樹與楓香樹。
1.見"榝楠"。
1.見"榝楠"。
1.黃榝樹與梓樹。兩種大木。
2.比喻棟梁之材。
1.即魚翅。
1.亦作"鯋鼓"。
2.用鯊魚皮制作的鼓。
1.即砂紙。因狀似鯊魚的表皮,故名。
1.亦作"魦潯"。
2.有吹沙魚游動的水邊。
1.極白。
2.芍藥的一種。
1.形容愚蠢﹑糊涂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