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周代朝廷上的樂曲,配曲的歌詞作為一大類收在《詩經》中,分為大雅和小雅,被認為是樂歌的典范。
2.
形容詞
〈書〉合乎規范的;標準的。
3.
形容詞
高尚不俗,美好大方。
4.
形容詞
敬辭,用于稱對方的情意、舉動。
5.
名詞
《爾雅》一類訓詁書籍相沿稱為雅書或雅學。
6.
名詞
(Yǎ)姓。
7.
名詞
〈書〉交情。
8.
副詞
向來;素來。
9.
副詞
很;極。
1.
“疋”的今字。
2.
高雅不俗;優美。
1.出自《楚辭·大招》容則秀雅,稚朱顏只。
2.出自《河岳英靈集·王維》維詩詞秀調雅,意新理愜。
3.出自《追求》仲昭恐怕有更不雅的事出來,引起人家注意。
3.
交情。
1.出自《漢書·谷永傳》永斗筲之材,質薄學朽,無一日之雅,左右之介。
2.出自《與謝民師推官書》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,而敢求交乎?
3.出自《追求》更不巧的是那同事竟和她同是嘉興人,有一面之雅。
4.
《詩經》六義之一。
1.出自《詩序》故詩有六義焉:一曰風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。
2.出自《〈通志〉總序》風土之音曰“風”,朝庭之音曰“雅”,宗廟之音曰“頌”。
3.出自《漢文學史綱要》風、雅、頌以性質言:風者,閭巷之情詩;雅者,朝廷之樂歌;頌者,宗廟之樂歌也。是為《詩》之三經。
5.
指雅言。標準語。古代訓詁著作多稱雅,如《爾雅》、《小爾雅》、《廣雅》、《埤雅》等。
6.
指周代的萬舞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鼓鐘》以雅以南,以龠不僭。
7.
古樂器名。
1.出自《周禮·春官·笙師》笙師,掌教吹竽、笙、塤、龠、簫、篪、笛、管、舂牘、應、雅,以教祴樂。
2.出自《禮記·樂記》治亂以相,訊疾以雅,君子於是語。
8.
古酒器名。
1.出自《典論·酒誨》荊州牧劉表,跨有南土,子弟驕貴,并好酒,為三爵:大曰伯雅,次曰中雅,小曰季雅。
9.
隋時樂曲部類之一。
1.出自《新唐書·禮樂志十二》隋文帝始分雅、俗二部,至唐更曰“部當”。
10.
戲曲名詞。指昆曲。參見“雅部”。
1.出自《揚州畫舫錄·新城北錄下》兩淮鹽務,例蓄花、雅兩部,以備大戲。雅部即昆山腔;花部為京腔、秦腔、弋陽腔、梆子腔、羅羅腔、二簧調。
11.
副詞。素常;向來。
1.出自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雍齒雅不欲屬沛公,及魏招之,即反為魏守豐。
2.出自《老學庵筆記》予雅有道冠、拄杖二癖,每自笑嘆。
3.出自《明史·毛澄傳》帝雅敬憚澄,雖數忤旨,而恩禮不衰。
12.
發語詞。
1.出自《采蓮舞·花心書念》聊尋澤國之芳,雅寄丹臺之曲。
2.出自《舟中》詩雅陪云衲三生話,分得漁舟半日涼。
3.出自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雅,猶頗也;又為發語辭……此種“雅”字,均不為義。
13.
通“夏”。指中國,即今中原地區。
1.出自《荀子·榮辱》譬之越人安越,楚人安楚,君子安雅。
14.
姓。元有雅琥,著有《正卿集》。
15.
用作敬詞,多用于稱與對方有關的事。參見“雅貺”、“雅屬”。
1.出自《三國志·魏志·臧洪傳》前日不遺,比辱雅貺。
2.出自《重祭外舅司徒公文》舒衣縞帶,雅貺或比于僑吳;荊釵布裙,高義每符于梁孟。
3.出自《鸞??記·春賞》天將暮,別去忙,謝不盡樽前雅貺。
4.出自《復賀耦唐中丞書》二月接奉手示,兼辱雅貺,感謝感謝。
5.出自《復思露圃書》茲蒙雅屬,具見藎慮周詳,當再申明要約,并屬振軒嚴飭防范,庶免疏虞。
16.
借指詩文。
1.出自《喜湯西崖至京》詩韓詩柳雅紛雄才,謔浪詼諧讓饑朔。
17.
指文人雅士。參見“雅頌”。
1.出自《剔銀燈·與杜云川同宿蓮灣作》詞待招群雅,重與訂、吟蓮小社。
18.
指雅樂。
1.出自《文心雕龍·樂府》河間薦雅而罕御,故汲黯致譏于《天馬》也。
2.出自《九夏歌》嘉賓既醒,雅為之行。
19.
指(酒量)大。
1.出自《文明小史》這位康伯圖兄,是這里發財洋行里的華總辦,酒量極雅。
20.
副詞。甚;頗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皇后紀上·章德竇皇后》肅宗先聞后有才色,數以訊諸姬傅。及見,雅以為美。
2.出自《燕子樓》詩善歌舞,雅多風態。
3.出自《游梁瑣記·易內奇案》蓮娘許邑生龐某,傖父也……蓮娘雅不愿,恒背人彈淚。
21.
正;合乎規范、標準的。
1.出自《詩序》言天下之事,形四方之風,謂之雅。雅者,正也。
2.出自《荀子·儒效》道過三代謂之蕩,法二后王謂之不雅。
3.出自《順宗實錄二》廣陵王某,孝友溫恭,慈仁忠恕,博厚以容物,寬明而愛人,祗服訓詞,言皆合雅。
4.出自《清史稿·禮志一》自虞廷修五禮,兵休刑措……沿及漢唐,訖乎有明,救敝興雅,咸依為的。
1.描繪;依樣繪制。
1.猶楷模。
1.摹寫﹑刻石。
2.翻刻。
1.見"摹勒"。
1.依樣描字刻石。
2.亦作"摹泐"。描摹勾勒。
3.模仿。
1.精明強干。
1.公開搶劫,暗中偷盜。
1.明言切諫。
2.明白而深切。
1.瓊,古博具,如后世的骰子。投瓊得五白曰"明瓊"。
1.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。
2.使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。
1.明白人。
2.指明代人。
3.指心地光明的人。參見"明人不做暗事"。
1.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。
1.明天;今天的下一天。
2.不遠的將來。
1.形容對情況非常清楚,好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。
1.同"明叡"。
2.猶清澈。
1.聰明銳敏。
2.明亮銳利。
1.明白清楚,好像看火一樣。形容觀察事物十分清楚。
1.瑩凈。
1.猶圣上。對君王的尊稱。
1.指明朝。社,社稷,舊時用作國家的代稱。
1.明察精細;精明仔細。
2.明確周密。
3.開朗而審慎。
1.明察審慎。
1.公開聲討。
1.明達圣哲。
1.即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。
1.昌明興盛。亦指盛世。
2.旺盛;強盛。
3.指美好的盛德。
1.賢明的老師。
總集名。清代沈德潛、周準合編。十二卷。收錄明代詩歌一千零十余首,作家三百四十人。能大致反映明詩概貌,并注意選入無名氏作者和明遺民詩人的作品,流傳較廣。
1.闡明天時的變化。
2.指政治清明的時代。古時常用以稱頌本朝。
1.政治清明的時代。
1.明白指示或表示。
1.見"明視"。
最適合正常眼細致觀察物體又不易產生疲勞感覺的距離。一般人的明視距離為20~30厘米。在設計光學儀器時,目鏡成像的位置一般規定為25厘米。放大鏡和顯微鏡目鏡的角放大率也是以像距為25厘米、物距接近焦距f來計算的。
1.明白考驗。
1.明白的誓言;宣誓。
1.美女。
1.賢明和淑。
1.明信寬厚;明察寬大。
1.謂表明眾人的事功。《書.益稷》"惟帝時舉,敷納以言,明庶以功,車服以庸。"孔傳"明之皆以功大小為差。"孔穎達疏"明顯眾人所能,當以功之大小。"后用以指眾人。
2.見"明庶風"。
1.東風。
1.謂把誅殺的人的姓名﹑罪行清楚地寫在木板上,加其尸身而埋葬。
1.開朗直爽。
2.明白爽利。
3.明晰;清楚。
1.古代祭祀所用的凈水。
白俄羅斯首都。人口1706萬(1996年)。主要工業有機械制造、紡織、化工、食品加工等。國際鐵路和空運樞紐。市內有科學院、多所大學及衛國戰爭歷史紀念館等。
1.表明多智。笇,同"筭"。
1.唐代科舉取士的科目名稱。主要考試關于算學的知識。參見"明法"。
1.淡筍干。
1.傳說為黃帝聽政之所。
2.泛指古代帝王議政的地方。
3.舊時對高級官吏的尊稱。
即朱元璋”。明王朝的建立者。字國瑞,濠州鐘離(今安徽鳳陽東)人。貧農出身。少年時曾在皇覺寺當和尚◇參加郭子興部紅巾軍,郭死后自為統帥。1356年攻下集慶(今江蘇南京)。接受朱升高筑墻,廣積糧,緩稱王”的建議。先后擊敗并消滅陳友諒、張士誠及其余部,又殺害紅巾軍首領韓林兒。不久出師北伐。1368年在應天(今江蘇南京)稱帝,建立明朝。同年攻克大都(今北京),推翻元朝,以后逐步統一全國。在位期間普查戶口,獎勵農桑,減輕賦稅,興修水利,移民屯田,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。又實行一系列加強皇權的措施,分封諸子為各地藩王。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。晚年殘酷屠殺開國功臣。
1.同"明堂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