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碾壓。
1.出自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罪小者軋,大者死。
2.出自《征蜀聯句》生獰競掣跌,癡突爭填軋。
3.出自《小城春秋》他猛撲過去,車輪軋過他的腦袋,他被抬到醫院時斷氣了。
2.
傾軋,排擠。
1.出自《莊子·庚桑楚》舉賢則民相軋,任知則民相盜。
2.出自《殿中丞贈太常少卿桑公神道碑銘序》隨鄉舉累上,為權勢所軋,退耕肄業一不屑意。
3.出自《閱微草堂筆記·姑妄聽之一》凡爭利者,必同市之賈。勢近則相礙,相礙則相軋耳。
4.出自《大同書》滿大地多相殺機也,水與火相傾,大小相軋。
3.
指欺辱,侵凌。
1.出自《荀子·議兵》秦四世有勝,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。
4.
壓倒,勝過。
1.出自《新唐書·劉晏傳》然任職久,勢軋宰相,要官華使多出其門。
2.出自《三朝北盟會編》自不能立功,惴惴然惟恐他人之立功,而官爵軋於己也。
3.出自《〈大復集〉序》探冥抉奇,增華漱潤,軋晉魏而上之。
5.
競爭,較量。
1.出自《說郛》又其次,僧房以清浄化度群品,而乃斥余事種植灌溉,奪造化之功,與王公大姓相軋。
2.出自《贈陳主事序》﹝外人﹞得勢益逞,征求無厭,中國欲力與之軋。
6.
挑弄,彈奏。
1.出自《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》君家雙美姬,善歌工箏人莫知。軋用蜀竹弦楚絲,清哇宛轉聲相隨。
2.出自《青玉案·再和》詞雨余深院,漏催清夜,更軋秦箏送。
7.
把水截住。
1.出自《迎潮送潮辭》門外有溝通浦溆,而朝夕之潮至焉。天弗雨,則軋而留之。
8.
指斥。
1.出自《徐德操墓志銘》在邵武,危與守爭辨,數軋其不義,幾得罪。
9.
包扎。
1.出自《醒世姻緣傳》軋了一百斤綿絨,四匹自織綿?,四十根大花布手巾。
10.
踩,踏。
1.出自《老張的哲學》孫守備迷迷忽忽的,軋著四方步慢慢的往里走。
11.
委曲。參見“軋辭”。
1.出自《穀梁傳·襄公十九年》取邾田自漷水,軋辭也。
2.出自《升庵詩話·讀書萬卷》今之學文者,果有十年書乎?不過抄《玉篇》之難字,效紅勒之軋辭而已。
12.
象聲詞。參見“軋伊”。
1.出自《繅絲行》繅車軋伊繭抽絲,桑薪煮水急莫遲。
13.
見“軋盤”。廣大貌。
1.出自《文選·枚乘〈七發〉》軋盤涌裔,原不可當。
14.
見“軋芴”。細致縝密。
1.出自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》於是乎周覽泛觀,縝紛軋芴,芒芒恍忽。
15.
姓。
1.出自《字匯?車部》軋,姓。
1.花絹。指繡花或織成圖案的絹帛。
1.見"文札"。
1.亦作"文扎"。
2.文書。
1.指科舉考試。
2.文藝論戰。
①單獨成篇的文字作品寫文章。②文辭文章爾雅,訓辭深厚。③禮樂制度考文章,改正朔。④花紋色彩五色文章。⑤比喻隱含的意思話中另有文章。⑥比喻可做的事;可用的辦法還有文章可做|抓住一點大做文章。
1.對文章大家的尊稱。
1.中藥名。即五加皮。
1.極言文章精妙。為二百年來所未有。語本《南史.謝杋傳》"杋善草隸﹐長五言詩﹐沈約常云'二百年來無此詩也。'"
1.謂文教禮樂昌盛之邦。
1.文章的巨宗。為百川所朝宗﹐故云。
1.指筆。
1.稱工于文章的人。
1.文章和經世濟民之才。
1.亦作"文章巨公"。
2.文章大家。
1.謂文章為人所宗仰。語本《新唐書.韓愈傳》"自愈之沒﹐其言大行﹐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。"
指初唐文學家杜審言、李嶠、崔融和蘇味道。四人齊名,當時號為崔、李、蘇、杜,均致力于寫作律詩和絕詩。
1.工于文章的老前輩。
1.謂工于為文﹐而命運多乖。語本唐杜甫《天末懷李白》詩"文章憎命達﹐魑魅喜人過。"
1.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。
1.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。
1.文章。
1.對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稱。
1.公文案卷。
1.文德昭著。
2.謂宗廟位次。文王之子為昭。
1.古代宗法制度﹐宗廟位次﹐始祖廟居中﹐以下父子遞為昭穆﹐左為昭﹐右為穆。祭祀時﹐子孫也按昭穆﹐左右排列行禮。周文王于周為穆﹐文王之子武王則為昭﹐而武王之子成王又為穆。"文昭武穆"原指文王的子孫眾多﹐后則泛稱子孫繁衍。
1.文軌。
1.猶文壇。
1.文具之一。以金屬或玉﹑石制成﹐壓在文書紙張之上以防散亂。又名書鎮﹑鎮紙﹑鎮尺。
1.證明文書。
1.文治之政。
1.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。
2.舞文弄法﹐羅織人罪。
1.文官的職事。
2.指文官﹐對"武職"而言。
1.文章的意旨。
2.法令條文的旨意。
1.亦作"文制"。作文。
2.文教禮樂制度。
1.以文治國的盛績與以武禁暴的偉力。語本《禮記.祭法》"文王以文治﹐武王以武功。"
1.文華與質樸。
2.文字與質地。
原指文采和實質配合適宜◇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貌他那文質彬彬的樣子,姑娘一見便對他有了好感。
1.見"文質彬彬"。
1.謂夏﹑商﹑周三代政事不同。
1.指禮樂。
2.猶文情;文采。
3.謂舞文弄法;致人于罪。
1.宋歐陽修《歸田錄》卷上"﹝謝希深﹞以啟事謁見大年﹐有云'曳鈴其空上﹐念無君子者﹐解組不顧公﹐其如蒼生何!'大年自書此四句于扇曰'此文中虎也。'"后以"文中虎"指擅長詩文的人。
1.猶言讀書種子。
1.埋葬文稿之處。唐劉蛻《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序》"文冢者﹐長沙劉蛻復愚為文不忍棄其草﹐聚而封之也。"后用為典故。
1.裝飾華麗的船。
1.見"文縐縐"。
1.借指文章。因古人文章多裝成卷軸﹐故云。
1.即拂塵。
1.見"文縐縐"。
1.亦作"文??3473"。亦作"文謅謅"。
2.舉止斯文貌。
1.文縐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