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亦作“唖”。亦作“瘂”。
2.
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說話;發音困難,聲音低沉而不圓潤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趙策一》豫讓……又吞炭為啞,變其音。
2.出自《隱居通議·鬼神》病啞三日,而后能言。
3.出自《豆莝行》旌竿凍折鼙鼓啞,浙軍楚軍袖手坐。
4.出自《資政新篇》其邦之跛盲聾啞鰥寡孤獨,各有書院教習各技。
5.出自《新兒女英雄續傳》電話!我嗓子都喊啞了!見娘的鬼,哪里打得通!
3.
不說話;沒有聲音。參見“啞酒”、“啞劇”。
1.出自《鏡花緣》斷無啞酒之理,少不得行個酒令方覺有趣。
2.出自《云鐘雁三鬧太平莊》刁虎道:“啞酒難飲,吩咐叫我那愛姬來飲酒。”
3.出自《光明在我們的前面》雖然大家都認識,卻沒有誰和誰談話。仿佛這一間會議室,正在演著一幕苦悶的啞劇。
4.
指物體發出的聲音沉悶,不響聲。參見“啞板”。
1.出自《官場現形記》﹝錢瓊光﹞把十六塊洋錢拏出來……又一塊一塊的在桌上釘了好幾回,一聽響聲不錯,格外感激州里帳房照應他,連一塊啞板的都沒有。
2.出自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他拿起我付給他的洋錢,在柜上摜了兩摜,是一塊啞板。
3.出自《后悔》先生,你這塊錢換一下,啞板!
5.
指舊體詩中聲韻低沉或韻腳多用冷僻字。參見“啞韻”。
1.出自《老學庵筆記》曾每曰:“公受之詩雖工,恨啞耳。”
2.出自《困學紀聞·評詩》李虛己初與曾致堯倡酬,致堯謂曰:“子之詩雖工,而音韻猶啞。”
6.
謂色彩暗淡,不明亮。
1.出自《天工開物·治銅》凡銅經錘之后,色成啞白,受鎈復現黃光。
7.
謂使色彩暗淡,不明亮。
1.出自《格物粗談·偶記》茨菇乳香能啞銅。
8.
比喻隱晦難明。參見“啞謎”。
1.出自《西廂記》老夫人轉關兒沒定奪,啞謎兒怎猜破。
2.出自《初刻拍案驚奇》而今我這遺書中暗藏啞謎,你可緊緊收藏。且待我兒成人之日,從公告理。
3.出自《東方》事過兩天,師長打的啞謎就清楚了。
9.
蒙騙。
1.出自《西廂記諸宮調》不道是啞你,你喚做是實志。
1.孤單的琴,亦指獨奏的琴聲。
1.孤單的鳥。
1.獨眠。
1.謂少師﹑少傅﹑少保。《周禮·天官·掌次》"孤卿有邦事,則張幕設案。"鄭玄注"王之孤三人,副三公論道者。"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"太師﹑太傅﹑太保,是為三公,蓋參天子,坐而議政,無不總統,故不以一職為官名。又立三少為之副,少師﹑少傅﹑少保,是為孤卿,與六卿為九焉。"《后漢書·劉祉傳》"及莽篡立,劉氏為侯者皆降稱子,食孤卿祿,后皆奪爵。"一說為六卿之首。參閱《周禮·天官·掌次》"孤卿有邦事,則張幕設案"孫詒讓正義。
2.泛指朝廷高官。
1.孤高而清凈。
1.孤燈。
1.孤立危急。
2.孤苦失意;孤獨窮困。
3.指孤獨窮困之人。
1.孤獨,無依無靠。
1.一柄手杖。謂獨自步行。
1.亦作"孤"。
2.孤獨。亦指孤獨的人。
1.孤獨無依的人。
1.孤苦幼小。
1.獨出峭立。
1.孤單微弱;孤獨衰弱。
2.削弱;使孤立。
3.謂年幼而喪失父母。
4.指幼弱的孤兒或孤苦無依的人。
1.謂獨自專斷,拒絕他人的意見。
1.見"孤稚"。
1.孤立的佛寺。
1.山名。在浙江杭州西湖中,孤峰獨聳,秀麗清幽。宋林逋曾隱居于此,喜種梅養鶴,世稱孤山處士。孤山北麓有放鶴亭和梅林。
1.北宋林逋,人稱孤山處士。
1.宋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,不娶無子,所居植梅畜鶴。事見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人事二》﹑《宋史·隱逸傳上·林逋》﹑明田汝成《西湖游覽志·孤山三堤勝跡》◇遂以"孤山鶴"為吟詠隱逸之典。
1.古代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寺院。
1.孤獨憂傷。
2.幼年喪失父母。
1.獨自玩賞。
2.獨具的情趣。
1.猶孤高。
1.亦作"孤卲"。
2.謂潔身自好。亦謂自強;自勵。
1.見"孤劭"。
1.形容孤單一人。
1.孤陋的人。常用為自謙之詞。
2.孤獨的人。
1.獨勝。
1.失去父親的外甥。
1.指孤立的圣明之人。
1.指不茍同時俗的高士。語出三國魏阮籍《詠懷》之四九"豈有孤行士,垂涕悲故時!"
1.孤單的野獸。
1.謂孤立的邊城。
1.見"孤孀"。
①孤兒寡婦。②寡婦。
1.謂一己之見。
1.孤立無鄰的寺廟。
1.無父的子嗣,遺孤。
1.單獨生長的松樹。
1.突出高聳。
2.形容人品孤高特出,不同流俗。
1.同"孤聳"。
1.孤單;孤立。
2.特出;孤高。
1.孤立的亭子。
1.猶孤拔。
1.孤單的小船。
1.特生的梧桐。
2.因嶧陽孤桐中琴瑟,故后以"孤桐"為琴的代稱。據《風俗通》,梧桐生于嶧山之陽,巖石之上,采東南孫枝為琴,聲極清亮。
1.孤兒。
1.孤立突出。
1.匈奴語的譯音。兒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