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原來許多人家居住過而現在已經荒廢了的地方。
2.
名詞
〈文〉〈書〉集鎮;村落。
3.
名詞
〈方〉集市,同“圩”。
4.
名詞
大土堆。
1.
“虛”的今字。亦作“圩”。
2.
故城;廢址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·貴直》使人之朝為草而國為墟。
2.出自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吾過大梁之墟,求問其所謂夷門。
3.出自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若使水而可恃,則洞庭無三苗之墟,子陽無荊門之敗。
4.出自《七哀詩》園寢化為墟,周墉無遺堵。
5.出自《圬者王承福傳》吾操鏝以入貴富之家有年矣,有一至者焉,又往過之,則為墟矣。
3.
毀為廢墟。
1.出自《墨子·非攻中》今萬乘之國,墟數於千,不勝而入。
2.出自《新唐書·突厥傳贊》不三年,縛頡利獻北闕下,霆掃風除,其國遂墟。
4.
荒廢。參見“墟巷”。
1.出自《大唐西域記·摩揭陀國下》精舍側有數石室,舍利子等諸大羅漢於此入定。舍利子石室前有一大井,枯涸無水,墟坎猶存。
5.
村落;鄉村市集。
1.出自《贈張華》詩在昔同班司,今者并園墟。
2.出自《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》詩冬中余雪在,墟上春流駛。
3.出自《真臘風土記·貿易》國人交易皆婦人能之……每日一墟,自卯至午即罷,無鋪店,但以蓬席之類鋪于地間,各有常處。
4.出自《廣陽雜記》后世市謂之墟,歸市曰趁墟;言有人則囂,無人則墟也。
5.出自《中國通史》農村中幾天開一次小市,北方叫做“集”,南方叫做“虛”或“墟”。
6.
位置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四》實沈之墟,晉人是居。所以興也。
7.
星宿名,即虛宿。
1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我世祖忿之,乃龍飛白水,鳳翔參墟。
2.出自《海賦》爾其為大量也,則南澰朱崖,北灑天墟,東演析木,西薄青徐。
8.
大丘;山。
1.出自《對楚王問》鯤魚朝發昆侖之墟,暴鬐於碣石,暮宿於孟諸。
2.出自《赭白馬賦》覲王母於昆墟,要帝臺於宣岳。
3.出自《蘇氏演義》土兆之長者為山陵墟阜,短者為泥滓塵垢。
4.出自《圣武記》行至池塘墟山,溝陡狹,伏賊四起,乘高下突,槍械反為賊用,海凌阿等皆死。
9.
引申指奴役。
1.出自《強學會序》昔印度,亞洲之名國也,而守舊不變,乾隆時英人以十二萬金之公司,通商而墟五印矣。
人格障礙之一。表現為感覺極度過敏,思想行動固執,多疑,好妒忌,自我評價過高,對別人要求過多,好爭辯,做錯事總是歸罪于客觀或別人,表情冷漠,缺乏幽默。
1.偏私的意愿。指,同"旨"。
1.偏頗而趨極端。
2.某一方面達到最高成就。
1.偏執忌刻。
1.指獨自控制。
1.偏頗之性。
1.猶偏執。
1.謂才智有所偏,才智不足。
1.謂拘泥而不知變通。
1.不平,不公平。
2.特別看重。
3.著重一方面。
1.僻遠之州。
單體船。與兩船相并的方舟”相對。泛指小船一葉偏舟|乘偏舟于五湖。
1.衣服﹑鞋子和簾帷的花邊。
1.片面注意。
1.輕重失均,不平衡。
2.中醫指陰囊的一側腫大下垂的癥狀。
1.偏頗任性。
1.見"偏徇"。
1.僻遠之地。
1.戰車與兵卒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"雖有偏卒之大夫,不敢有幸心,則上無危矣。"郭沫若等集校引俞樾云"'偏'者車數,'卒'者人數,成七年《左傳》杜注引《司馬法》曰'百人為卒,車九乘為小偏,十五乘為大偏'是也。有偏卒之大夫,蓋謂大夫之家有車徒者耳。"一說"偏卒"皆副佐之義。見集校引丁士涵說。
1.夸口;說大話。
1.衣服輕盈飄舞貌。
牦磐黃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雜種。母牦磐公黃牛生的稱真犏牛”。公牦磐母黃牛生的稱假犏牛”。比牦牛馴順,比黃牛力氣大。母犏牛產乳量高,公犏牛沒有生育能力。
1.謂編織成幅的絲織品。
1.猶書籍。
1.猶篇章﹑文章。
1.謂書籍中篇章的順序。
1.謂篇章的順序。
1.猶典籍。
1.書籍;典籍。
1.文章或著作的開首。
1.謂文章的作法。
1.謂詩文的長短。
2.指書籍報刊等篇頁的數量。
1.猶篇章﹐篇簡。一般指詩文。
1.書籍;典籍。
1.猶篇章。
1.謂創作詩文的才能。
1.著作家。
1.書籍;典籍。古代書于竹簡﹐故稱。
1.猶章句。
1.指書籍。
1.謂有機地加以組織﹐使之聯貫而成篇。
2.指于一篇之中有機地加以組合。
1.篇章的結尾。
1.書籍中篇章的標題。
1.《詩經》的"雅"和"頌"以十篇為一什﹐所以詩章又稱"篇什"。
1.篇章的開頭。
1.作品著述。
1.特指一本書的篇章數目。
1.篇章的標題。
1.謂文章的體裁。
1.猶篇章。泛指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