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具有(某種形式);呈現(某種顏色、狀態)。
2.
動詞
〈敬〉恭敬地送上去。
3.
名詞
呈文,下級報告上級的書面文字。
4.
名詞
(Chéng)姓。
1.
顯現;顯露。
1.出自《列子·天瑞》味之所味者嘗矣,而味味者未嘗呈。
2.出自《文心雕龍·原道》龍圖獻禮,??書呈貌。
3.出自《玉樓春》詞輕斂翠蛾呈皓齒,鶯囀一枝花影里。
4.出自《山陰道中》詩紛紛紅復碧,相引呈異姿。
2.
送上;呈報。
1.出自《晉書·石季龍載記上》邃以事為可呈呈之,季龍恚曰:“此小事,何足呈也。”時有所不聞,復怒曰:“何以不呈?”
2.出自《周書·宗懔傳》使制《龍川廟碑》,一夜便就,詰朝呈上。
3.出自《鶴林玉露》吏取韻書以呈。
4.出自《一個小人物的憤怒》雖說續假的簽呈又給代呈上去了,能不能夠被批準,還是一件不可預料的事情。
3.
舊時的上行文書。參見“呈文”、“呈紙”。
1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老爹,我而今就寫呈去首。
4.
控告。
1.出自《醒世姻緣傳》如今咱這縣里大爺吃虧不肯打光棍,叫相公們往府里呈他去。
5.
用同“承”。參見“呈頭”。猶承當。
1.出自《青杏子·騁懷》套曲痼疾長發,業貫將盈,努力呈頭。
6.
姓。《古今印藪》有呈紳。
1.出自《正字通?口部》呈,姓。古今印藪有呈紳。
7.
自衒。參見“呈身”。
1.出自《舊唐書·韋澳傳》〔韋澳〕登第后十年不仕。伯兄溫,與御史中丞高元裕友善,溫請用澳為御史,謂澳曰:“高二十九持憲綱,欲與汝相面,汝必得御史。”澳不答。溫曰:“高君端士,汝不可輕。”澳曰:“然恐無呈身御史。”
2.出自《能改齋漫錄·記事一》昔人恥呈身御史,今豈求識面臺官也?
3.出自《元明事類鈔·人品門·方正》《獻征錄》:隆慶時,劉浙試南宮,下第。大學士李公得其遺卷,心奇之,欲致一見。不可,曰:“落第書生,豈可呈身相門耶?”
4.出自《清文獻通考·選舉四》乾隆七年奉諭旨……既為文學華贍之青衿,則應科舉時,自可脫穎而出,又不轉籍選拔,以為呈身之路也。
8.
通“程”。限額。
1.出自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上至以衡石量書,日夜有呈,不中呈不得休息。
9.
通“程”。準則,法則。
1.出自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名有三科,法有四呈。
2.出自《隸續·冀州從事郭君碑》自古皆死,先民有呈。
1.謂全面衡量﹐深思熟慮。語本《荀子.不茍》"兼權之﹐孰計之﹐然后定其欲惡取舍﹐如是則常不失陷矣。"
1.勝過他人;能力倍于他人。
2.謂兼并別國。
1.連日。
1.加倍的榮耀。
同時容納幾個方面~并包ㄧ善惡不能~。
1.同"兼收并蓄"。
1.二種肉食。
1.眾儒。
1.兼并弱國和攻取政治昏亂之國。
1.兩山重疊。形容靜止﹐比喻應安于所處的地位。語出《易.艮》"兼山﹐艮﹐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。"孔穎達疏"兩山重迭﹐止義彌大﹐故曰兼山﹐艮也……止之為義﹐各止其所﹐故君子于此之時﹐思慮所及不出其己位也。"
1.謂使他人得到好處。
2.全好;各方面都擅長。
1.謂穿著厚重衣服。
1.猶言兼行﹐兼程。古代行軍﹐途中住一夜叫舍。
1.謂本職外同時代理其他職務。
1.《孟子·離婁下》"周公思兼三王﹐以施四事;其有不合者﹐仰而思之。"言周公想兼學夏﹑商﹑周三代之王而施行禹﹑湯﹑文﹑武之政◇以"兼施"指并行先王之善政。
2.猶并舉。
1.奉行墨家兼愛學說的人。
1.謂一并示知。
1.亦作"兼收并采"。
2.廣泛收羅采用。
1.把不同的說法都一并載錄下來。
1.同"兼收并蓄"。
把內容不同、性質相反的東西都吸收進來。也說兼容并蓄。
1.猶兼收并采。
1.容納各種人的方法。
1.謂久遠﹐深厚。
1.謂不止一年。
1.連天。
1.廣泛聽取意見。
2.指并聽多種聲音。
1.意謂多方面聽取意見﹐才能明辨是非;單聽信某方面的話﹐就愚昧不明。語本《管子·君臣上》"夫民別而聽之則愚﹐合而聽之則圣。"
1.通曉不止一個方面。
2.謂一齊顯達。
1.猶總領;并管。
1.猶兼程。
1.兼并土地。
1.并吞。
1.兩種以上的菜肴。
1.其他東西﹐別的東西。
1.猶連夜﹐當夜。
1.交集于心。
1.謂以加倍速度趕路。
2.同行。
3.猶言德行完備。
1.猶兼并﹐并吞。
1.二十天。
1.合在一起說。
1.一人經營兩種以上的業務。
1.比較厚的衣服。
2.指多重衣服。
1.同時加以懷疑。
1."十三經"之經注與疏合刻﹐謂之某經兼義﹐即兼并"正義"之意。其刻本謂之兼義本。如今阮校"十三經"《周易》﹐即稱《周易兼義上經》﹑《周易兼義下經》﹐阮元校勘云"'兼義'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。取兼并正義之意也。蓋其始注疏無合一之本﹐南北宋之間﹐以疏附于經注者﹐謂之某經兼義。至其后則直謂之某經注疏。此變易之漸也。"見《校勘記》卷一。
1.謂一齊達到某種程度。
1.同時從事本業以外的經營。
1.加倍的贏利。
1.謂聯并許多邑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