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審慎。
1.出自《書·蔡仲之命》詳乃視聽,罔以側言改厥度。
2.出自《文選·宋玉〈神女賦〉》澹清靜其愔嫕兮,性沈詳而不煩。
2.
審察;審理。參見“詳斷”、“詳決”。
1.出自《資治通鑒·魏元帝景元元年》且宿衛空闕,兵甲寡弱,陛下何所資用;而一旦如此,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!禍殆不測,宜見重詳。
2.出自《少室山房筆叢·經籍會通二》詳其義例,六藝,經也;諸子兵書術數方伎四略,皆子也。
3.
揣摩;推斷。
1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樓上楊素梅聽見吟詩,詳那詩中之意,分明曉得是打動他的了。
2.出自《蜃中樓·耳卜》[小生]但凡占卜之事,拘不得許多,須要斷章取義,只取他后面兩句罷了……[生笑介]詳得有理。
3.出自《霜葉紅似二月花》她說今年新年她去大士廟里求過一簽,詳起那簽文來,我們要抱外孫也不會太遲。
4.
繁多;周詳。
1.出自《莊子·天道》本在於上,末在於下;要在於主,詳在於臣。
2.出自《荀子·非相》傳者久則論略,近則論詳。
3.出自《原毀》今之君子則不然,其責人也詳,其待己也廉。詳,故人難于為善;廉,故自取也少。
4.出自《與王峻之書》若夫著述之體,切宜留意:宜潔凈,宜平實,簡而明,簡而不漏,詳而不支不煩。
5.
細說;細述。
1.出自《詩·鄘風·墻有茨》中冓之言,不可詳也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西域傳》皆前世所不至,《山經》所未詳,莫不備其風土,傳其珍怪焉。
3.出自《書信集·致母親》余已詳前函,茲不贅。
6.
了解;知悉。
1.出自《玉臺新詠·古詩〈為焦仲卿妻作〉》自君別我后,人事不可量,果不如先愿,又非君所詳。
2.出自《五柳先生傳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亦不詳其姓字。
3.出自《隋書·禮儀志七》劍,案漢自天子至于百官,無不佩刀……近代以木,未詳所起。
7.
詳情;細節。
1.出自《孟子·萬章下》其詳不可得聞也。諸侯惡其害己也,而皆去其籍。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。
2.出自《論盧世榮奸邪狀》訪其根因來歷,往往能道本末之詳。
3.出自《書信集·致曹聚仁》野草書屋系二三青年所辦,我不知其詳。
8.
禱祝。參見“詳星拜斗”。
1.出自《冥通記》當是夏至日往彼朝詳未反也。
9.
平正;公平。
1.出自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善人怵而為奸邪,愿民陷而之刑戮。刑戮將甚不詳,奈何而忽!
10.
舊時下級官員對上級官員請示報告曰“詳”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百官靜事無徑
2.出自《紅樓夢》豈知府里詳上去,道里反駁下來了。
3.出自《文明小史》打死洋人之事不準上詳。
11.
指此類上報的文書。
1.出自《魔合羅》這的是打家劫盜勘完的贓,這個是犯界茶鹽取定的詳,這公事正該咱一地方。
12.
通“祥”。吉祥。
1.出自《易·大壯》不能退,不能遂,不詳也。
13.
通“祥”。和順。
1.出自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德、刑、詳、義、禮、信,戰之器也。
14.
通“祥”。善。
1.出自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二年》是以君子篤於禮而薄于利,要其人而不要其土,告從不赦,不詳。吾以不詳道民,災及吾身,何日之有?
15.
通“祥”。完美。
1.出自《荀子·成相》凡成相,辨法方,至治之極復后王,慎、墨、季、惠,百家之說誠不詳。
16.
通“翔”。
1.出自《管子·宙合》道也者,通乎無上,詳乎無窮,運乎諸生。
1.同"不看僧面看佛面"。
1.不舉。
1.見"不亢不卑"。
1.猶言不得了。
1.稀少,難得。
見可分與不可分”(25頁)。
與可更新資源”相對應。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和一定生成條件所形成的自然資源。主要指金屬礦產、非金屬礦產和礦物燃料等。也有認為土壤應包括在內。經人類開發利用后,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再生。應合理開發和利用。
1.見"不可救藥"。
沒有藥可以醫治。比喻已無法挽回病入膏肓,不可救藥|野狐外道,蒙蔽其真識,不可救藥。
不能預見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。如地震、戰爭等對個人來說都可以成為不可抗力。在法律上,因不可抗力而造成桅社會的結果,除法律另有規定的,不承擔法律責任。
無法用言語描述其山石奇秀,不可名狀|內心的痛苦不可名狀。
1.見"不可捉摸"。
1.無法使之消失。
1.猶無可奈何。表示沒有辦法。
1.詈辭。猶可惡。
2.無法忍受。
在一定條件下,必然不出現的事情。如從混有四件次品的產品中任意抽取五件,那么它們全部是次品”就是一個不可能事件。是隨機事件的一種極端情形。
1.見"不可勝數"。
1.見"不可勝紀"。
1.無法一一枚舉,極言其多。
無法計數,謂極多所藏珍寶,不可勝數。
1.見"不可勝數"。
1.猶不可勝道。形容數量多。
1.謂無法整頓。
2.形容事情壞到不可挽回的地步。
1.見"不可同日而語"。
不能放在一起說,指兩者差距非常大兩者的趣味不可同日而語。
1.無法用言辭表達。
1.同"不可名狀"。
否認人類能夠認識或能夠徹底認識世界的哲學學說。同可知論”相對。主張人的認識不超出感覺和經驗,不承認在感覺和經驗以外有確實可靠的東西存在。歐洲近代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是英國的休謨和德國的康德。
1.亦作"不可摸捉"。
2.形容難以猜測或估量。
1.不能。
2.不能戰勝。《詩.大雅.常武》"不測不克,濯征徐國。"鄭玄箋"其勢不可測度,不可攻勝。"一說"不克"為不可識知。
1.不敬。
1.不同意;不接受。
1.不愉快,不高興。
2.不適;有病。
3.不好,不吉。
1.見"不匡"。
1.自謙之詞。謂不自量,愚昧無知。
1.不竭;不缺乏。
1.見"不愧"。
副詞。同為”、是”連用,表示當之無愧小李品德好、功課好、身體好,不愧為三好學生|白求恩不愧是一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。
1.不脫漏。
1.助詞。用于語尾,以加強語氣。
2.助詞。亦作"不倈"。表轉接語氣。
3.助詞。亦作"不倈"。表順連上句,并加強下文語氣。
1.象聲詞。形容馬跑得飛快。
1.不歸。
2.逸詩《貍首》的別稱。因貍一名不來,故稱。
德國第二大港和工業城市。人口5358萬(1984年)。輪可直達內港。鐵路樞紐。工業以造船、汽車、電子等為主。市中心保留有中世紀建筑特色。
1.不注意,不留神。
1.無端,沒來由。
1.見"不剌"。
1.蒙語音譯詞。亦譯作"孛蘭奚"﹑"闌遺"﹑"攔遺"。元代規定奴隸背主逃亡,由官府拘收,稱"不蘭奚"。如主人認領,仍交歸原主。
1.明代俗語。猶言不高不下。
2.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。參見"不稂不莠"。
1.見"不郎鼓"。
本指田中沒有各種雜草,后比喻不成器,沒出息一身無家無室,半世不稂不莠|像這等不稂不莠之人,要他何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