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亦作“擊”。
2.
為人禱祝鬼神的男巫。后亦泛指巫師。
1.出自《國語·楚語下》如是則明神降之,在男曰覡,在女曰巫。
2.出自《新唐書·逆臣傳上·安祿山》﹝祿山﹞母阿史德,為覡,居突厥中。
3.出自《學林·巫覡》《國語》、《說文》、《漢書·郊祀志》、鄭康成注《周禮》、注《禮記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皆云:在男曰覡,在女曰巫。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皆云:在男曰巫,在女曰覡。觀國按:《周官》有司巫,掌群巫之政令。又有男巫,有女巫,通謂之巫,而不謂之覡。若言巫覡,則必有別矣。今按《檀弓》曰:“歲旱,穆公召縣子而問然,曰:‘天久不雨,吾欲暴巫而奚若?’曰:‘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,於以求之,毋乃已疏乎?’”謂巫為愚婦人,則女為巫矣;女為巫,則男為覡也。
4.出自《憂旱賦》驅妖覡以干神兮,又知愚婦之不可賴。
使別人成為自己仇敵樹敵過多是不明智的。
1.立嫡子為繼承人。
1.樹的頂端。
1.樹木如點。指高處遠眺時所見樹木如小黑點狀。
1.樹的頂端。
1.樹梢。
1.亦作"樹敦"。
2.謂立性敦厚。
3.地名。吐谷渾舊都。在今青海共和縣境。
1.見"樹惇"。
1.樹身鋸去后剩下的靠近根部的一段。也叫樹墩子。
1.廣施恩澤。
1.木耳。
1.指樹木淹在潮水中,樹干上孳生出的毛發狀的細根。
1.蜂的一種。體狹長,圓筒形,雌蟲腹部黃色,尾端有劍狀突起和錐狀的產卵器。幼蟲蛀食松木,是松樹的害蟲。
1.樹皮。
1.亭亭如華蓋的樹冠。
1.亦作"樹干"。
2.樹的主體部分;樹身。
1.豎著竹竿。
1.樹長得再高,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。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,最后還是要回歸故土。
1.見"樹大招風"。
1.樹木砍伐后留下的根部。
1.建立根基。
2.樹木的根。
1.樹下。
1.建立功勛。
1.一段樹干。
1.寒冷天,霜雪凝聚在樹木的枝葉上或電線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。
1.喬木樹干以上連同集生枝葉的部分,其狀如冠,故稱。
1.樹干分枝處。
1.古代指分封或臣屬之國。
2.謂建立藩國。
1.亦作"樹果"。樹木的果實。
2.栽種果樹。
1.樹起骨架。
1.果樹。
1.種植香草。喻修行仁義。
1.木耳的別名。唐韓愈有《答道士寄樹雞》詩,錢仲聯題解"魏本引祝充曰'樹雞,木耳之大者。'"
1.建立基礎。
1.指農林作物。
2.種植莊稼。
3.即樹介。
1.建立;樹立。
1.某些樹木分泌的膠質。
2.指橡膠。多指經過初步加工的半透明膠片,通稱生橡膠。
1.樹立教化。
1.豎立。
1.樹立節操。
1.營私結黨。
1.嚴寒時節,樹上霜雪霧露凝凍成冰,狀如著介胄,稱為"樹介"。
1.佛教語。刻于貝多羅樹葉上的佛教經典。
1.比喻惡有惡報,善有善報。
1.樹立旌旗。
1.樹與井。借指人家住處。
1.立君主。
1.樹枝。
1.樹棵。指單棵的樹。
1.樹干中的空隙﹑洞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