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嘆詞
〈書〉表示驚嘆。
2.
擬聲詞
喜笑的樣子或聲音(疊)。
1.
笑;喜笑。
1.出自《太玄·樂》人嘻鬼嘻,天要之期。
2.出自《帝京景物略·三圣庵》秋合酺賽社之樂歌,聲嘩以嘻。
3.出自《殺人篇》吾見夫北清之亂,西兵殘殺慘無人理,而南人且日飲酒觀劇以酣以嘻也。
2.
謂臉上露出笑容。
1.出自《韓詩外傳》景公嘻然而笑曰:“其圣何如?”
2.出自《金錢記》他是無饑無飽吃酒肉,嘻著賊臉前后瞧。
3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老嬤嘻著臉道:“……今日是個黃道吉日,特著老身來作伐行禮。”
4.出自《高高的白楊樹》一轉眼,她已嘻了臉,拎了條水淋淋的毛巾回來了。
3.
指苦笑、強笑。參見“嘻嘻”。
1.出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﹝相如謂秦王曰﹞:“臣知欺大臣之罪當誅,臣請就湯鑊,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。”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。
4.
指咧開嘴笑。
1.出自《準風月談·推》推了的結果,是嘻開嘴巴,說道:“阿唷,好白相來希呀!”
2.出自《上海的早晨》這時孫子嘻著嘴,一個勁笑,高興得手舞足蹈。
3.出自《新兒女英雄續傳》團員們都被那老鄉的大膽和詼諧所吸引,嘻開嘴巴望著他笑,但不敢笑出聲來。
5.
嘆詞。表示贊嘆。
1.出自《莊子·養生主》文惠君曰:“嘻,善哉!技蓋至此乎!”
2.出自《張益州畫像記》天子曰嘻!命我張公。
3.出自《論衡·紀妖》從者以聞。簡子召之,曰:“嘻!吾有所見子游(晰)也!”
4.出自《種樹郭橐駝傳》問者曰:“嘻,不亦善夫!吾問養樹,得養人術。”
6.
嘆詞。表示驚嘆。
1.出自《莊子·讓王》二人相視而笑曰:“嘻,異哉!此非吾所謂道也。”
7.
嘆詞。表示遺憾或悲恨。
1.出自《禮記·檀弓上》伯魚之母死,期而猶哭。夫子聞之,曰:“誰與哭者?”門人曰:“鯉也。”夫子曰:“嘻,其甚也。”
8.
嘆詞。表示驚怒或不滿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·行論》楚莊王使文無畏於齊,過於宋,不先假道。還反,華元言於宋昭公……乃殺文無畏於揚梁之堤。莊王方削袂,聞之曰:“嘻!”投袂而起,履及諸庭,劍及諸門。
2.出自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魯仲連曰:“然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。”辛垣衍怏然不悅曰:“嘻!亦太甚矣!先生之言也!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?”
9.
嘆詞。表示輕蔑。
1.出自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·打倒土豪劣紳,一切權力歸農會》“我出十塊錢,請你們準我進農民協會。”小劣紳說。“嘻!誰要你的臭錢!”農民這樣回答。
1.水涌流貌。多比喻說話連續不斷。
1.大水奔流貌。常比喻說話連續不斷。
2.喻聲勢浩大。
1.猶騰躍。
1.空虛;不充實。
1.戎州之土。謂五谷成長的土地。
1.猶蕩漾。
1.藏筆。指不寫文章。
1.失去青碧之色。謂(大雪)覆蓋青山。
1.隱藏美麗的光澤。比喻埋沒才華。
1.隱藏;包藏。
1.埋藏于塵土之中。謂埋伏而不為人知。
1.古禮,未成年者用幘巾包扎頭發﹐謂之"韜發"。
1.猶藏匿。
1.收藏起武器鎧甲。指息兵。
1.收藏,擱置。
1.將弓放進盛弓袋。謂攜帶兵器。
1.斂藏光采。
2.比喻隱藏聲名才華。
3.唐代名僧,蜀人,能詩,住杭州靈隱寺,與郡守白居易為詩友。穆宗長慶年間,于靈隱山西北巢枸塢筑寺,后人名之韜光寺,亦省稱韜光。
1.收斂光芒,隱藏蹤跡。比喻不顯露鋒芒和才能。
1.收斂光采。比喻隱匿才華,無聲無息。
1.謂隱藏自己行跡,不使外人得知。
1.同"韜光養晦"。
1.同"韜光養晦"。
1.懷藏;蓄藏。謂飽學。
1.包含;蘊蓄。
1.猶韜筆。謂不寫作。
1.謂不顯露才華。
韜光晦跡”的縮語。收斂鋒芒,隱藏蹤跡。比喻深藏不露既歸,益自韜晦,讀書不出|韜晦之計。
1.謂掩藏鋒芒,隱匿蹤跡,等待時機。
1.指懷抱非常之才而隱匿不仕的人。唐朝征召賢士有"韜晦奇才"科。
1.謂收斂鋒芒,隱蔽才華意圖,待時而起的計謀。
1.隱藏蹤跡。
1.謂藏匿蹤跡,不露才智。
1.收藏;斂藏。
1.指襯墊包裹物品的布﹑緞之類東西。
1.掩藏才華。
2.隱藏光芒。
1.懷藏詭詐。
1.謂蘊藏勇力。
1.斂藏。
1.魚潛于深水。比喻人隱退深藏。
1.猶垂旒。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。借指皇帝。
1.隱藏不露。
1.謂隱退遠避。
1.隱匿沉默。
1.斂藏;隱藏。謂不為人所知。
1.收藏軍旗。謂息兵罷戰。
1.古代兵書《六韜》﹑《玉鈐篇》的并稱◇因以泛指兵書。
2.借指用兵謀略。
3.借指武將。
1.隱匿潛伏。
1.謂隱藏實情。
1.緘口不言。
1.隱匿音信蹤跡。謂不被人所見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