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杌凳,較矮的凳子。杌子。
2.
見“杌隉”。(心情、局勢等)不安定。也做阢隉。
1.
搖動。
1.出自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揚翠葉,杌紫莖,發紅華,秀朱榮,煌煌扈扈,照曜巨野。
2.出自《長笛賦》搖演其山,動杌其根者,歲五、六而至焉。
3.出自《東陽金華山棲志》梓柏桂樟之木,分形異色,千族萬種。結朱實,包綠裹,杌白蒂,抽紫莖。
2.
樹木沒有枝丫。
1.出自《三國志·魏志·高堂隆傳》〔秦二世顛覆〕由枝干既杌,本實先拔也。
2.出自《次韻致遠木人洲》杌爾何年客此洲,飄流誰棄止誰收?無心使口肝使目,有干作身根作頭。
3.
凳子。
1.出自《齊民要術·種桑柘》春采者,必須長梯高杌,數人一樹,還條復枝,務令凈盡。
2.出自《宋史·丁謂傳》明日,入謝,帝詰所爭狀……遂賜坐。左右欲設墩,謂顧曰:“有旨復平章事?!蹦烁澡贿M。
3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靠東墻南首一架衣裳槅子,北首一桌兩杌。
4.出自《看護學教程·病室及臥床》床前安小杌,上可置藥物及病者之用品。
4.
木砧;案板。
1.出自《玄怪錄·曹惠》我才方古詞人,唯不及東阿耳,其余文士,皆吾杌中之肉,可以宰割矣。
2.出自《夷堅乙志·豬足符》庖婢舉刀破爪間,見小紙書符在其內,亟出告,使呼其人還之。人曰:“適從屠杌買來。”
5.
渾然無知。參見“杌杌”。
1.出自《侍郎報滿辭閣疏》臣嚚杌窮賤,情嗜舛昧。
6.
見“杌隉”。不安;困厄。
1.出自《書·秦誓》邦之杌隉,曰由一人。
2.出自《收河中后請罷兵狀》邦國之杌隉艱屯,綿綿聯聯,若包桑綴旒。
3.出自《晉公子奔狄圖》詩杌隉居蒲日,艱難奔狄時。
4.出自《寂寞》余老師這時記起了那怨恨的眼光,這很使他杌隉不安。
7.
見“杌隉”。指動蕩不安的時勢。
1.出自《王官谷》詩唐至昭宗時,干戈滿天闕。賢人雖發憤,無計匡杌隉。
8.
指樹木斫伐后剩下的樁子。
1.出自《五燈會元·道吾智禪師法嗣·石霜慶諸禪師》師居石霜山二十年間,學眾有長坐不臥,屹若株杌,天下謂之枯木眾也。
9.
楚國史籍《檮杌》的省稱。
1.出自《史通·采撰》蓋當時有周《志》、晉《乘》、鄭《書》、楚《杌》等篇,遂乃聚而編之,混成一錄。
2.出自《哭林晚翠》詩詩篇同《乘》《杌》,異代得根源。
1.見"買櫝還珠"。
1.猶言賣劍買牛。
1.出錢以求在水道上通行。
1.舊時指富豪出錢長時間獨占妓女。
2.花錢為妓女贖身并經官府批準落籍。
3.謂人或物被買后,斷絕與原主的關系。
4.獨占;占盡。
1.謂行賄后可以不遵守法令。
1.雇船。
1.猶販賣。
1.買主,買進的一方。
1.謂暗中行賄,多領官府放賑的錢糧。
1.胡扯,瞎說。
1.高利貸的一種。放債時規定,到期不還,利息加倍。利上加利,越滾越多,如驢翻身打滾,故名。
2.用黍面﹑豆粉等制成的一種甜食品。
1.舊稱趕驢的人。
1.比喻極壞的心腸。
1.猶驢鳥。
1.古代的一種酷刑。
1.傳說中初生驢駒口中所含的肉狀物。婦人帶之增媚,故名。
1.古代的一種馬球運動。因在驢上擊鞠,故稱。
1.見"驢臉瓜搭"。
1.臉長而板著。形容臉色陰沉或不高興的樣子。
1.見"驢頭"。
1."生"字歇后語。罵人過生日。
1.迷信的說法。指要用下輩子做驢作馬來償還的債。
1.見"驢駒媚"。
1.見"驢鳴犬吠"。
1.比喻文章低劣。
1.語出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傷逝》"王仲宣好驢鳴。既葬,文帝臨其喪,顧與同游曰'王好驢鳴﹐可各作一聲以送之。'赴客皆一作驢鳴。"后以"驢鳴一聲"指傷悼故友。
1.指不可知的年月。
1.不可知的年月。
1.即驢車。
1.罵男人的粗話。
1.中藥名。用驢皮加水熬成的膠,是一種滋補養血藥。原產山東省東阿縣,故又稱阿膠。
1.方言。皮影戲,因劇中人物剪影用驢皮做成而得名。
1.謂在人手下打雜。
1.語出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.勉學》"問一言輒酬數百,責其指歸,或無要會。鄴下諺云博士買驢,書券三紙,未有驢字。"后用以比喻文字﹑語言繁冗,不及要旨。
1.見"驢生戟角甕生根"。
1.見"驢生戟角甕生根"。
1.比喻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亊。
1.怪獸名。
1.亦作"驢馬頭"。
2.詈詞。
1.見"驢唇不對馬嘴"。
1.詈詞。猶驢鳥。
1.對凡劣王公的蔑稱。
1.養驢的棚屋。
1.比喻暴躁的脾氣。
1.詈詞。猶孬種。
1.驢。
1.泛指地方。閭﹑部,古代均指某一區域單位。
1.猶鄉里,鄰里。
1.即遼寧省醫無閭山。
1.古代里巷的門。
2.借指街坊,里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