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擬聲詞
形容公雞叫的聲音。
1.
雞鳴;雞啼聲。參見“喔喔”。
1.出自《騾馬謠》雞初喔,烏再啼,北斗闌干月沉西。
2.出自《花城》一只毛色很鮮艷的公雞,站在水泥制的食槽上,很威武地打了個長長的喔。
2.
見“喔??”。拘束、局促貌。
1.出自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難蜀父老〉》且夫賢君之踐位也,豈特委瑣喔??,拘文牽俗,修誦習傳,當世取說云爾哉!
1.用松毛制成的洗滌用具。
1.松林中特有的香味。
2.松脂的別名。
3.指松脂蒸餾后的物質。固體,透明,不溶于水,質硬而脆,淡黃色或棕色。是制造油漆﹑肥皂﹑紙﹑火柴等的工業原料。
一種無色透明的涂料溶劑或稀釋劑。由石油分餾而得,沸點范圍為150~204°c。涂料工業中,用于溶解或稀釋油料和天然樹脂,以降低其黏度,便于施工。涂料干結后即揮發殆盡。
1.松與竹。
2.仙人赤松子與隱士荷筱丈人的并稱。
1.指松子,松實。
①松弛懈怠斗志松懈。②不密切關系松懈。
1.松木的中心部分。
2.喻堅貞高潔的節操。
1.《古詩十九首.去者日以疏》"古墓犁為田,松柏摧為薪。"后遂用"松薪"比喻事物歷久必變。
2.松柴。
1.形容儀容清癯﹑軒昂。
1.像松柏那樣的堅貞秉性。
1.植有松樹的住所。
1.謂松上積雪。
2.元代書畫家趙孟俯號松雪道人,簡稱松雪。
1.元代書畫家趙孟俯之號。
1.松菌。又稱松茸。菌蓋呈傘形,底部呈管狀。生長在松樹林里,有異香,供食用及藥用。
1.見"松煙"。
1.墨的一種。用松煙和膠搗捶制成。
1.松樹的葉。
2.指松葉酒。
1.酒名。用松葉釀成。
1.即松脂。
2.指松煙墨汁。
1.松樹上的苔。
1.謂松樹上的孳生物。
1.亦作"松蔭"。
2.松樹之陰。多指幽靜之地。
1.見"松陰"。
1.松濤聲。
1.松樹的樹陰。
1.以松樹為友。謂隱居避世。
1.指松脂。舊謂煉服之可以長生。
2.指松煙墨。
3.茯苓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木四·茯苓》。
1.水降松林,雨聲如濤,稱為松雨。
1.松樹成林的原野。
在吉林省西北部,鄰接黑龍江省,北、西、南三面為松花江環繞。因地處松嫩平原,故名松原。1987年設扶余市,1992年改松原市。人口113萬(1993年)。盛產石油,境內有著名的扶余油田(松原油田)。
1.松緩圓通。
1.植松的庭院。
1.松間明月。多用以渲染幽然情景。
1.青松白云。指隱居之境。
1.松風,松濤。
1.指山林別墅或隱者房舍。
1.謂猶如帳幕的松林。
1.亦作"松針"。
2.松樹的葉。葉狀似針,故稱。
1.植物名。
1.松樹脂液。
1.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"季札之初使,北過徐君。徐君好季札劍,口弗敢言。季札心知之,為使上國,未獻。還至徐,徐君已死。于是乃解其寶劍,系之徐君冢樹而去。從者曰'徐君已死,尚誰予乎?'季子曰'不然。始吾心已許之,豈以死倍吾心哉!'"后因以"松枝掛劍"比喻重信義的美德。
1.用松枝做的拂子。
1.由松類樹干分泌出的樹脂,在空氣中呈粘滯液或塊狀固體,含松香和松節油。也稱松香﹑松膏﹑松膠﹑松液﹑松肪。
1.松上露珠。
1.松與竹。亦以喻節操堅貞。
2.喻節操堅貞的賢人。
1.松與竹經冬不凋,梅則寒冬生花,故習稱為"歲寒三友"。
1.松枝為麈。魏晉時名士常持麈尾以助清談。
1.形容儀表威嚴而又瀟灑。
1.墨的戲稱。
1.松樹的種實??墒场?
2.傳說中神仙赤松子的省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