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聽見。
1.出自《書·君奭》我則鳴鳥不聞,矧曰其有能格。
2.出自《贈花卿》詩此曲祗應天上有,人間能得幾回聞?
3.出自《謝謝重慶》晴朗的重慶,不復有警報的哭聲,但聞“炒米糖開水”、“鹽茶雞蛋”的節奏的叫唱。
2.
指聽說,知道。
1.出自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公聞其期,曰:“可矣!”
2.出自《諫太宗十思疏》臣聞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。
3.出自《序〈革命軍〉》抑吾聞之,同族相代,謂之革命。
3.
知識;見聞;消息。
1.出自《論語·季氏》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。
2.出自《報任少卿書》仆竊不遜,近自托於無能之辭,網羅天下放失舊聞,略考其行事,綜其終始,稽其成敗興壞之紀。
3.出自《四子講德論》俚人不識,寡見尠聞。
4.出自《上樞密韓太尉書》求天下奇聞壯觀,以知天地之廣大。
5.出自《茶香室叢鈔·盤古即元始天尊》荒誕之說,聊博異聞耳。
6.出自《子夜》從前天起,市場上就布滿了中央軍在隴海線上轉利的新聞。
4.
接受。參見“聞令”、“聞命”。
1.出自《史記·絳侯周勃世家》軍中聞將軍令,不聞天子之詔。
5.
傳布;傳揚;傳告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鶴鳴》鶴鳴于九皋,聲聞于天。
2.出自《管子·牧民》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。
3.出自《資治通鑒·唐肅宗至德元載》巡使郎將雷萬春於城上與潮相聞,賊弩射之,面中六矢而不動。
4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此話一聞,那些做媒的如蠅聚膻,來的何止三四十起。
5.出自《聊齋志異·辛十四娘》一日,楚公子馳函來,女焚??不以聞。
6.
指使君主聽見,謂向君主報告。亦泛指向上級或官府報告。
1.出自《晏子春秋·問上六》臣數以聞,而君不肯聽也。
2.出自《大唐西域記·摩揭陀國下》象子既已維縶多時,而不食水草。典廄者以聞,王遂親問之。
3.出自《齊東野語·王公袞復讎》王宣子尚書母葬山陰師子塢,為盜所發……乃本村無賴嵇泗德者所為,遂聞於官。
4.出自《野獲編·果報·仇鬼下隸》然而楊氏諸人,橫索不休,久而不能堪,稍稍拒之,因怒而聞之官。
7.
有名;著稱。
1.出自《論語·顏淵》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
2.出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廉頗為趙將伐齊,大破之,取晉陽,拜為上卿,以勇氣聞於諸侯。
3.出自《贈孟浩然》詩吾愛孟夫子,風流天下聞。
4.出自《兩般秋雨庵隨筆·邵飛飛》稍長,能吟詠。及笄,以才色聞。
8.
嗅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十過》共王駕而自往,入其幄中,聞酒臭而還。
2.出自《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》詩東渚雨今足,佇聞粳稻香。
3.出自《青春之歌》那個胖胖的鼓著兩只金魚眼睛的女孩子摘下一枝路旁的野花,聞了聞。
9.
趁。表示及時。
1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搜神記》比來夢惡,定知不活,聞我精好之時,汝等即報內外諸親,在近者喚取,將與分別。
2.出自《滿江紅·上巳后日即事》詞舴艋也聞鉦鼓鬧,秋千半當笙歌樂。
10.
用同“?!?。效法;學習。
1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地獄變文》恨汝生迷智,不曾聞好人。
11.
用同“模”。模樣,形狀。參見“聞樣”。
1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無常經講經文》或經營、或工巧,聞樣尖新呈妙好。
12.
姓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四》聞氏,即聞人也。宋登科有聞見昌、聞舜舉。
1.血跡。
2.比喻鮮紅的花瓣。
1.對血吸蟲病的防治。
1.指血液。
2.俗謂血經。
1.形容劇烈殘酷的搏斗或屠殺。
2.形容性格﹑精神勇武強毅。
1.英語vampire的意譯。吸血的蝙蝠﹐后也譯作吸血鬼。
1.血和脂肪。比喻百姓的生命和用血汗換來的勞動果實。
1.用禽﹑畜的血做成的羹。
1.條狀的流血傷口。
1.道教稱人體中作祟為害的"三尸"神之一。
1.指《周易》八卦中的坎卦。
一種血管良性腫瘤。多見于嬰兒和兒童,為先天性血管畸形;少數成年患者,屬后天性。血管瘤多數為單個性,可發于身體任何部位,但好發于皮膚、口腔黏膜,尤其是顏面和四肢皮膚。
1.血的光澤。
2.見"血光之災"。
1.見"血光之災"。
1.舊時迷信謂刀兵之災﹐應者必有流血或殺身之禍。
1.方言。指凝固的片狀的血。
1.喻指蚊蟲吸食的血源。語出漢揚雄《法言.淵騫》。
1.喻指眾多的諸侯國。商賈及得國者可以從中取利﹐猶如蚊蟲有無窮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﹐故稱。
1.指初生嬰兒。
1.血匯成的海。形容殺人極多的慘狀。
2.形容事情的后果嚴重或關系重大。
3.中醫學名詞。四海之一﹐指人身血液匯聚之處。
4.中醫學名詞。或謂奇經脈中的沖脈。
5.中醫學名詞?;蛑^肝臟。 6.中醫學名詞。經穴名。位于大腿內側﹐離臏骨一寸處的陷窩中。 7.佛教語。比喻地獄中的慘境。
1.因殺人引起的極深的仇恨。
1.血流成海﹐尸積如山。形容被殺的人極多。
1.同"血海深仇"。
1.血和汗水。指辛勤的勞動。
2.古代大宛國出良馬﹐汗從前肩髆出﹐如血﹐名"汗血馬"◇因以指駿馬身上的汗。
3.癥候名。中醫指出汗淡紅如血。多由火熱熾盛﹐迫血外溢所致。
1.血的痕跡。
2.指血淚的痕跡。
3.喻指悲慘苦難的往事。
測定單位容積血液內血紅蛋白的含量。正常值成年男性130~170克/升;成年女性100~150克/升;兒童120~150克/升。一般情況下,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基本上與紅細胞計數一樣,但有時不一定完全成比例。
一種含鐵的卟啉化合物。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。不溶于水,易溶于氨和二甲胺等。作為血紅蛋白和某些氧化還原酶的輔基,參與生物體中氧的傳遞和氧化還原作用。
1.同"血糊淋剌"。
1.見"血糊淋剌"。
1.見"血胡同"。
1.見"血胡同"。
1.鮮血凝成一片的樣子。
1.亦作"血胡淋剌"。亦作"血糊流拉"。
2.鮮血淋漓的樣子。
1.見"血糊淋剌"。
1.同"血糊淋剌"。
1.飛濺的鮮血。
1.指皮膚紅潤的顏色。
1.亦作"血跡"。
2.血在物體上留下的痕跡。
1.指便血﹑吐血﹑咳血等出血的疾病。
1.舊俗指忌諱見血的日子﹐逢該日不殺牲。
古時宰殺牲畜取血祭祀以血祭祭社稷、五祀、五岳。
血液的組成成分之一。呈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,占血液總量的55%。主要含有水,血漿蛋白質(白蛋白、球蛋白、纖維蛋白原),以及糖類、脂肪、膽固醇、各種無機鹽、抗體、激素酶等。
1.中藥名。又名騏驎竭。
1.形容費盡心血。
1.皮膚破損后滲出的少量的血。
1.鮮血浸漬。
2.指血紅色的斑點。
1.指用血抄寫的經書。相傳元僧善繼刺指血寫《華嚴經》,藏蘇州半塘龍壽庵,通稱血經。參閱清顧祿《桐橋倚棹錄.古跡.血書》。
2.指月經。
1.滴入血的酒。多于盟誓時飲之。
1.極其誠摯的懇求。
1.指流血的傷口。
1.血盆大口。形容兇相。
2.帶血的傷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