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不冷也不熱。
2.
名詞
溫度,冷熱的程度。
3.
動詞
把東西微微加熱。
4.
形容詞
性情平和;柔和。
5.
動詞
復習;溫習。
6.
名詞
中醫指溫熱病。
7.
名詞
瘟病。
8.
名詞
(Wēn)姓。
1.
“昷”的今字?!皽亍钡男伦中?。
2.
使暖,稍微加熱。
1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上》凡為人子之禮,冬溫而夏凊,昏定而晨省。
2.出自《吶喊·孔乙己》柜里面預備著熱水,可以隨時溫酒。
3.
溫度。
1.出自《乘風破浪》他又跑到大罐組,那兒的工友冒著高溫刷罐。
2.出自《長河浪花集·歐洲的風雪和陰霾》那天,莫斯科的氣溫是零下十七度。
3.出自《人到中年》量體溫的護士,送早飯的衛生員,接早班的大夫,川流不息地來了。
4.
溫和。
1.出自《書·舜典》直而溫,寬而栗。
2.出自《詩·邶風·燕燕》終溫且惠,淑慎其身。
3.出自《己亥雜詩》陶潛磊落性情溫,冥報因他一飯恩。
5.
色澤柔潤。
1.出自《神女賦》須臾之間,美貌橫生,曄兮如華,溫乎如瑩。
2.出自《文選·謝靈運〈入彭蠡湖口〉詩》金膏滅明光,水碧綴流溫。
6.
溫習。
1.出自《山中與裴秀才迪書》足下方溫經,猥不敢相煩。
2.出自《一個勤學的學生》他卻不理他,仍然臥在床上,呆呆的溫他的好夢。
7.
豐足,富裕。參見“溫厚”。
1.出自《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》身寵而載高位,家溫而食厚祿。
2.出自《齊東野語·張定叟失出》君家素溫,為我養母終其身,則吾死不為徒死矣。
3.出自《歸潛志》吾在南方時,從父母仕宦,家資頗溫。
8.
中醫學病名。熱病的總稱。
1.出自《素問·熱論》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后夏至日者為病暑。
2.出自《藝文類聚》五月五日,以五彩絲系臂者,辟兵及鬼,令人不病溫。
3.出自《醫宗金鑒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·瘟疫門》冬受寒邪不即病,復感春寒發名溫。
9.
中醫學名詞。溫補,用溫性藥物補養正氣。
1.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……散者收之,損者溫之。
10.
古國名。
1.出自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四月,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。
11.
古水名。即今南盤江。
1.出自《說文·水部》溫,溫水。出楗為符,南入黔水。
2.出自《水經注·延江水》溫水一曰暖水,出犍為符縣而南入黚水。
12.
姓。漢代有溫序。見《后漢書》本傳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三》溫氏,姬姓,唐叔虞之后。晉郤至為溫大夫,號溫季,因以為氏。
13.
暖和;不冷不熱。
1.出自《墨子·辭過》古之民,未知為衣服,時衣皮帶茭,冬則不輕而溫,夏則不輕而凊。
2.出自《楚辭·九辯》食不偷而為飽兮,衣不茍而為溫。
3.出自《物妖志·虎》見路傍有茅舍,中有煙火甚溫,乃往就之。
4.出自《香雪?!の脑沸跽Z》戲劇要求不溫不火,文學要求不枝不蔓。
1.毀害族類。
2.指衰敗的舊家族。
1.見"痞隔"。
1.亦作"痞鬲"。
2.郁結﹐阻滯不通。
1.痞子﹐惡棍。
1.壞話﹐含有惡意的話。
1.猶痞塊。
1.腹內郁結成塊的病。
1.胸腹郁結﹐阻滯不通。
1.腹內郁結成塊。
2.喻阻塞不通。
1.腹腔內可以摸得到的硬塊。
1.痞結又下痢。
1.郁結懣悶。滿﹐通"懣"。
1.脾臟郁結成塊的病。即慢性脾臟腫大。
1.郁結﹐阻滯不通。
1.痞子;歹徒。
1.中醫謂郁結成硬塊。
1.郁結脹悶。
1.舊時醫家指經久不愈﹑腹有痞塊的瘧疾。
2.惡棍;流氓無賴。
1.誹謗。
1.撫心﹐拍胸。形容哀痛的樣子。語本《詩.邶風.柏舟》"靜言思之,寤辟有摽。"朱熹集傳"辟,拊心也。摽,拊心貌。"高亨注"辟,讀為擗,拍胸也。"
1.分割。
1.開端﹐起頭。
1.撫心而懼。
1.收拾﹐安置。
1.宋時西夏國一種占卜方法。
1.分析﹐剖析。
1.退避。
1.捶胸。形容哀痛的樣子。
1.亦作"擗踴"。
2.擗﹐捶胸;踴﹐以腳頓地。形容極度悲哀。
1.分減控制。
1.癖好;特別喜愛。
1.孤僻傲慢。
1.積久難治之病。
1.對某種事物的特別愛好。
1.愛清潔成了癖性。語出《宋史.文苑傳六.米芾》"好潔成癖﹐至不與人同巾器。"
1.癖好﹐特別喜愛。
1.唐詩人盧仝的自號。
1.猶癖性。
1.癖好習性。
1.猶癖性。
1.猶勃勃。心跳的樣子。
1.方言。極言不中用﹑窩囊。
1.指人體兩股上端與腰相連的部分,即臀。
2.泛指動物身體靠近肛門的部分或末端。
3.事物的末端部分。
1.方言。屁股著地,但未倒下的姿態。
1.形容極度驚恐的樣子。
2.形容興奮異常的心情神態。
3.形容狼狽不堪的樣子。
1.詈詞。指毫無價值或荒謬絕倫的話。
1.指古人塞在尸體肛門里的一種玉質小物件。
1.肛門。
1.茂盛貌。
1.波濤奔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