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“囗”的今字。
2.
防守。
1.出自《公羊傳·莊公十年》戰不言伐,圍不言戰。
2.出自《逸周書·大武》四聚:一酌之以仁,二懷之以樂,三旁聚封人,四設圍以信。
3.
圍裹。
1.出自《易·系辭上》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。
2.出自《朱子語類》“范圍天地之化”,范是鑄金作范,圍是圍裹。
3.出自《房東太太》她常常圍著一條青色的布裙。
4.
環繞。
1.出自《陰漫漫行》少留燈火就空牀,更聽波濤圍野屋。
2.出自《家》圍著一張方桌坐了六個人。
5.
周圍。
1.出自《西廂記》四圍山色中,一鞭殘照里。
6.
圓周的周長。
1.出自《舟中作》詩梨大圍三寸,鱸肥迭四腮。
2.出自《聊齋志異·晚霞》鳴大鉦,圍四尺許。
7.
包括。
1.出自《魏都賦》八極可圍于寸眸,萬物可齊於一朝。
8.
區域。
1.出自《詩·商頌·長發》帝命式於九圍。
2.出自《寄題林景思雪巢六言》詩萬境人蹤盡絶,百圍天籟都沉。
9.
打獵的圍場。
1.出自《七命》於是撤圍頓罔,卷斾收鳶。
2.出自《隋書·禮儀志三》﹝監獵﹞布圍……百官戎服騎從,鼓行入圍。諸將并鼓行赴圍。
10.
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設的禁區。又巡幸亦曰“圍”。
1.出自《資治通鑒·齊東昏侯永元元年》﹝帝﹞每出,先驅斥所過人家,唯置空宅。尉司擊鼓蹋圍,鼓聲所聞,便應奔走,不暇衣履,犯禁者應手格殺。
2.出自《癸巳存稿·巡狩》今皇上巡幸曰圍,取巡狩義。
11.
用土石或樹木等構成的防御設施。
1.出自《三國志·吳志·陸遜傳》敕軍營更筑嚴圍。
2.出自《云麓漫鈔》以城圍大小分爲兩等。
3.出自《書金寶圩團練御賊事》今人于南方衛田之隄,北方御寇之堡,通之曰“圍”。
12.
即圍田。
1.出自《續資治通鑒·宋孝宗淳熙十年》廬州管下亦有三千六百圍,皆瀕江臨湖,號稱沃壤。
13.
圓圈。
1.出自《我把太行當鼓擂》詩工地召開縣委會,青石板上坐成圍。
14.
圈點。
1.出自《梓州兜率寺文冢銘》實得二千一百八十紙,有涂者,有乙者……有朱墨圍者。
15.
腰圍。
1.出自《魏書·崔辯傳》身長八尺,圍亦如之。
16.
計量周長的約略單位。舊說尺寸長短不一,現多指兩手或兩臂之間合拱的長度。
1.出自《墨子·備城門》木大二圍。
2.出自《入塞曲》將軍帶十圍,重錦制戎衣。
3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手植的幾樹梧桐,長到三四十圍大。
17.
量詞。相當“條”、“根”。
1.出自《紅樓夢》木上懸著一圍玉帶。
18.
通“韋”。
1.出自《史記·曹相國世家》﹝曹參﹞至河內,下脩武,渡圍津。
19.
通“違”。
1.出自《管子·形勢》其功逆天者,天圍之。
2.出自《讀書雜志·管子一》宋本“違”作“圍”,古字假借也。“違”之通作“圍”,猶“圍”之通作“違”耳。
20.
包圍。
1.出自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宋人伐鄭,圍長葛。
2.出自《南山詩》或屹若戰陣,或圍若蒐狩。
3.出自《水滸傳》我等眾軍圍許多時,如何杳無救軍來到?
4.出自《論衡·福虛》其后楚攻宋,圍其城。
1.厭煩惱怒。
1.膩煩。
1.厭惡而嫌棄。
1.安然;安定。
2.和悅貌。
1.謂以巫術祈禱鬼神除災降福,或致災禍于人,或降伏某物。
1.太陰所居之辰。古人認為此日行事,將得惡果。
1.厭煩﹑不滿的臉色。
1.壓死。
2.指鎮壓。
3.消除。
1.供佩帶的一種物品,形似鑄幣,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。舊俗認為可以壓伏邪魅,故稱"壓勝錢"。參閱宋洪遵《泉志》十五﹑王黼《宣和博古圖錄》。
也稱神經性厭食癥”。心理障礙之一。表現為長期過分節食導致食欲缺乏,體重明顯減少,嚴重者可導致極端營養不良,甚至危及生命。多見于少女。治療可用精神療法和行為療法等。
消極悲觀,不愿意再活下去困苦和折磨使她產生厭世的念頭。
對世界的未來和社會、人生前途喪失信心的態度和觀點。認為世界虛幻如夢,有苦無樂,因而感到悲觀絕望,甚至認為生不如死,以求解脫。
1.厭倦于事。
1.方言。泛酸水。
1.充分聽取。參見"厭聞飫聽"。
2.不愿聽。
1.令人憎惡之物。
①茂盛的樣子厭厭其苗。②(yān yān)安靜的樣子厭厭夜飲。③(yānyān)微弱的樣子列星皆失色,厭厭如滅。
1.合宜。
1.潮濕。
1.見"厭?"。
1.厭當。
1.吃飽;吃膩。
2.滿足。
1.厭惡。
1.后﹑妃﹑公主所乘的車。因以翟羽為蔽,故稱。翟,雉。
1.滿足。
1.善美明達。亦指善美明達之士。
1.賢人;才士。
1.賢智之士。
1.謂幾案面南,人坐硯北。指從事著作。
1.硯水凍成的冰。
1.可作硯臺的石料。
1.硯端貯水處。凹陷如槽,故名。
1.撰擬草稿。作文需用筆硯,故云。
1.蟾蜍形的硯滴。置水其中,則自蟾蜍口滴水入硯。宋何薳《春渚紀聞.銅蟾自滴》"古銅蟾蜍,章申公研滴也。每注水滿中,置蜍研仄,不假人力而蜍口出泡,泡殞則滴水入研。"
1.凹形的硯。亦指硯端貯水處。
2.洗硯的水池。
1.滴水入硯的文具。也稱水注。
1.用以放置硯臺的木格。
1.指依靠筆墨維持生計。
1.即硯臺。
1.指從事文書工作的人。
1.硯旁障塵的小屏風。多用玉﹑石﹑漆木制成。
1.可作硯臺的美石。
1.硯臺的一種。利用山形之石,中鑿為硯,硯附于山,故名。
1.可作硯臺的石頭。
2.指硯臺。
1.硯池中用以磨墨的水。
1.磨墨的文具。
1.即硯臺。
2.以硯喻田。謂靠筆墨維持生計。
1.即瓦硯。舊常取古宮殿之瓦為硯,故名◇為硯的通稱。唐李咸用有《謝友生遺端溪硯瓦》詩。
1.南唐掌造硯的官署。
1.南唐官名。掌造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