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保護;防護。
2.
名詞
負責保護、防守工作的人。
3.
名詞
明代駐兵的地點,駐軍人數比“所”多(后來只用于地名)。
4.
名詞
周代諸侯國名,在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帶。
5.
名詞
(Wèi)姓。
1.
亦作“衞”。
2.
衛士;警衛。
1.出自《書·康王之誥》一二臣衛,敢執壤奠。
2.出自《文選·司馬遷〈報任少卿書〉》主人幸以先人之故,使得奏薄伎,出入周衛之中。
3.出自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﹝漢王﹞令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。
3.
古代九服之一。亦指五服之一。詳“衛服”。
1.出自《國語·周語上》侯、衛賓服,蠻夷要服。
4.
箭旁的羽毛。
1.出自《儀禮·既夕禮》翭矢一乘,骨鏃,短衛。
2.出自《釋名·釋兵》矢……其體曰干,言挺干也。其旁曰羽,如鳥羽也,鳥須羽而飛,矢須羽而前也,齊人曰衛,所以導衛矢也。
3.出自《論衡·儒增》或言沒衛,或言飲羽,羽則衛,言不同耳。
5.
銳利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射者捍烏號之弓,彎棋衛之箭。
6.
肢體。指四肢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·審時》是故得時之稼,其臭香,其味甘,其氣章,百日食之,耳目聰明,心意睿智,四衛變強,兇氣不入,身無苛缺。
7.
每個。
1.出自《墨子·備穴》為穴,高八尺,廣,善為傅置,具爐、牛皮橐及瓦??,衛穴二,蓋陳霍及艾,穴徹,熏之。
8.
中醫學名詞。衛氣。參見“衛氣”。
1.出自《靈樞經·營衛生會》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。
2.出自《關尹子·七釜》爪之生、發之長,榮衛之行無頃刻止。
3.出自《文心雕龍·熔裁》夫百節成體,共資榮衛。
9.
驢的別名。參見“衛子”。
1.出自《資暇集》代呼驢為衛,於文字未見,今衛地出驢,義在斯乎?或說以其有?有槽,譬如諸衛有胄曹也,因目為衛。
2.出自《爾雅翼·釋獸》﹝驢﹞一名為衛。或曰,晉衛玠好乘之,故以為名。
3.出自《智囊補·膽智·誅惡仆》翌日,召令及同舍飲,云:“共食衛肉。”飲散亟行。令追謝,問仆安在?曰:“適共食者是也。”
4.出自《劍俠傳》腰劍,騎黑衛,極神駿。
10.
通“禕”。美好。
1.出自《爾雅·釋詁下》衛,嘉也。
2.出自《答問七》問:“衛、蹶,假之為嘉,何也?”曰:“衛當為祎,祎與嘉同訓美,故祎亦有嘉義。”
11.
通“璏”。玉制劍鼻。
1.出自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玉具劍
2.出自《說文通訓定聲·泰部》衛,假借為璏。
12.
明代軍隊編制名。清初曾沿用。于要害地區設衛,大致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,由都司率領,隸屬于五軍都督府。一般駐地在某地即稱某衛,如威海衛、金山衛等,后相沿成為地名。參見“衛所”。
1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蕭云仙又候了五六個月,部里才推升了他應天府江淮衛的守備。
2.出自《清史稿·食貨志一》明之設衛也,以屯養軍,以軍隸衛。
13.
清代戶口編制名,以三千戶為一衛。
1.出自《清史稿·食貨志一》﹝乾隆﹞四十一年,令葉爾羌成丁余回,特畀耕地編戶,凡千五百戶為一所,三千戶為一衛。
2.出自《吹網錄·柳邊紀略》三百八十衛,二十四所,三十六部落,莫不詳稽備載,瞭如指掌。
14.
古國名。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公封周武王弟康叔于衛。先后建都于朝歌(今河南淇縣)、楚丘(今河南滑縣)、帝丘(今河南濮陽)和野王(今河南沁陽)等地。公元前209年為秦所滅。
1.出自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鄭人以王師、虢師伐衛南鄙。
2.出自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冬,十二月,狄人伐衛。
15.
水名。源出河北省靈壽縣東北,南流入滹沱河。參見“衛水”。
1.出自《書·禹貢》恒衛既從,大陸既作。
16.
舊時西藏四部之一。在諸藏之中,故一名中藏;又與康合稱前藏。參見“衛藏”。
1.出自《癸巳類稿·黑水解》梁州黑水,必不至三危,經文不能強通,若三危即衛藏,禹跡由察木多至車里,事之所有。
2.出自《訄書·序種姓上》其旁行者自衛藏,衛藏者昔言圖伯特。
17.
防守;衛護。
1.出自《易·大畜》日閑輿衛。
2.出自《國語·齊語》筑五鹿、中牟、蓋與、牡丘,以衛諸夏之地。
3.出自《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志銘》上曰:“卿有母,可隨我耶?”曰:“臣以死從衛。”
4.出自《辟韓》其意固曰,吾耕矣織矣,工矣賈矣,又使吾自衛其性命財產焉,則廢吾事。
5.出自《戰國策·西周策》故使長兵在前,強弩在后,名曰衛疾,而實囚之也。
18.
引申為承侍。
1.出自《列女傳·齊宿瘤女》諸夫人皆怪之,盛服而衛,遲其至也。
19.
引申為掩蓋。
1.出自《唐語林·補遺二》合復在??傍,公以衫裾衛之,意為他人所購,冀其主復至。
20.
引申為事物的外表。
1.出自《后山詩話》魏文帝曰:“文以意為主,以氣為輔,以詞為衛。”
21.
姓。漢有衛綰。見《漢書》本傳。
1.出自《廣韻·祭韻》衛,姓。周文王子衛康叔之后,國滅,因氏焉。出河東、陳留二望。
1.官員因公遠行,支用驛站車馬的憑證。
2.指管馬的兵役。
1.王瓜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草七.王瓜》。
1.馭馬的嚼子和韁繩。
1.養馬的簡陋房屋。
1.謂習以為常,不當一回事。
1.指迎神賽會時迎神像出廟行列中開路的執事。
1.亦作"馬匹"。
2.馬的總稱。馬以匹計,故稱。
1.愛馬之癖。
1.比喻諂媚奉承的行為或話語。
1.亦作"馬屁浡"。亦作"馬?勃"。
2.即馬勃。
1.指精于逢迎拍馬的人。
1.水草名。
1.跑馬場為賭馬者發行的彩票。
1.見"馬廄"。
1.見"馬鋪"。
1.方言。十分之七八;大概。
馬其頓的主體民族。另有少數分布在歐洲南部。約134萬人(1987年)。講馬其頓語。信東正教,少數信伊斯蘭教。主要從事農業,養羊業發達,部分從事工業。
古代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國家。公元前5世紀形成。腓力二世在位時(前359-前336),勢力強盛,積極擴張,成為希臘諸城邦的霸主。腓力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繼位后,遠征東方,滅亡波斯帝國,形成地跨歐、亞、非三洲的龐大帝國。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后,帝國瓦解◇由安提柯王朝統治,經三次馬其頓戰爭,被羅馬征服,前148年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。
1.坐騎。
2.指騎兵。
1.水蛭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蟲二.水蛭》。
1.野菜名。與芹相似,嫩時可食。也稱牛蔪﹑野茴香。
1.馬的前面。
2.戲曲術語。同"馬后"相對。舊指演員通過減少唱詞﹑念白和加快演唱速度以壓縮演出時間。
1.在上司或主子面前曲意逢迎,格外殷勤。
1.占法的一種。相傳為三國蜀諸葛亮所創制。據說以筆畫圈,中書"馬"字,四周任意作畫,以奇偶定吉兇。方法簡單,立即可占,故稱馬前課。
1.馬前卒。
在馬車前供役使的人。比喻為人效力的人革命軍馬前卒。
1.一種幣面鑄有馬圖案的銅錢。
2.舊時醫生出診的車馬費。
3.番木鱉。常綠喬木,葉對生,卵形或橢圓形。花綠白色,漿果球形,成熟時黃色。種子圓盤形,極毒,干燥后入藥。原產印度等地。
4.藤本植物,葉子對生,橢圓形,花白色,漿果球形,成熟時橘紅色。種子長圓形而扁,干燥后入藥。產于我國云南等地。
1.馬上使用的長竿上裝有金屬尖頭的武器。
2.近代現代騎兵用的一種槍。性能和構造跟步槍相似,但較短而輕便,射程較步槍近。
1.漢司馬相如字長卿,后人遂稱之為馬卿。
1.駕車時絡于馬后的革帶。
馬術運動項目之一。球場兩端線中間各設球門。雙方各四人上場,每人執球杖。以球擊入對方球門為得分。比賽共四局,每局8分鐘,得分多者為勝。
1.用馬皮制的外衣。
1.據《淮南子.人間訓》載,邊塞老翁失馬,人以為禍,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﹐人皆賀之,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,鄉人吊之,不料胡人入塞,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,其子卻因腿跛而全◇因以"馬去馬歸"喻世事多變,得失無常。
1.馬廄。
2.古地名。在今河南省鄧縣東北。
1.即馬票。
1.裙子之一種。
1.比喻人才得到充分的鹽和任用。
1.即馬流人。
2.傳說中的水生動物。
1.正月初六日。
2.每個月的二十一日。平水韻上聲第二十一韻韻目為馬,故二十一日舊時簡稱馬日。
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,蔣介石指使武漢國民政府管轄區的反動軍官叛變革命。在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的策動下,該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指揮全團千余人于21日晚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,突然襲擊湖南省總工會、省農會及其他革命組織。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百余人,被捕三千余人。因這一天的電報代日韻目是馬”字,故稱馬日事變”。這一事變成為蔣介石、汪精衛集團公開合流的信號。
1.行軍時乘馬居前以壯軍容的軍官。
1.指馬融施帳高堂,前授生徒,后列女樂之事。
1.形容人馬熙攘。
1.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。
2.形容馬行疾速。語本《南史.曹景宗傳》"景宗謂所親曰'我昔在鄉里,騎快馬如龍。'"
1.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景象。語出《后漢書.皇后紀上.明德馬皇后》"前過濯龍門上,見外家問起居者,車如流水,馬如游龍。"
1.同"馬如游龍"。
1.方言。即野薔薇。
1.馬奶。
2.葡萄之一種。
1.搭在馬背上的褥子。
2.方言。指方凳。
1.指馬士英和阮大鋮二人。于明亡后,擁立福王,共領朝政,相互勾結,專權誤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