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離開,落掉。
2.
動詞
取下,去掉。
3.
動詞
(文字)遺漏。
4.
形容詞
〈書〉輕率;輕慢。
5.
副詞
〈書〉或許。
6.
連詞
〈書〉倘若。
7.
名詞
(Tuō)姓。
8.
動詞
脫離。
1.
“脫”的新字形。
2.
離開;擺脫。
1.出自《老子》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2.出自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然韓非知說之難,為《說難》書甚具,終死於秦,不能自脫。
3.出自《中山狼傳》彼將躬耕,我脫輻衡,走郊坰以辟榛荊。
4.出自《朝花夕拾·父親的病》他因為看了兩年,毫無效驗,臉又太熟了,未免有些難以為情,所以等到危急時候,便薦一個生手自代,和自己完全脫了干系。
5.出自《出獄》只有一位老先生,還不脫紳士們的脾氣,側著頭,手籠在袖子里面。
6.出自《關山月的藝術》所看到的只是紅云托月,花海流春,脫盡了前人畫梅的清冷低迎的氣氛。
3.
逃遁;私走;遠離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四》公懼,乘驲自下,脫會秦伯於王城。
2.出自《史記·呂太后本紀》齊王恐,自以為不得脫長安。
3.出自《三國演義》曹操既脫華容之難,行至谷口,回顧所隨軍兵,止有二十七騎。
4.出自《張煌言殉節始末》煌言既脫,易服變名,自英霍山中遁入天臺。
4.
赦免;解除;開脫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王符傳》《詩》刺“彼宜有罪,汝反脫之”。
2.出自《百喻經·詐稱眼盲喻》昔有工匠師,為王作務,不堪其苦。詐言眼盲,便得脫苦。
3.出自《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》至則出贓罪吏九百余人,脫其桎梏,給耒耜與牛,使耕其傍便近地,以償所負。
4.出自《濟南紀政·楊化記》眾人視之,乃楊化也。共相驚駭,謂不識何賊所害,議欲告於縣,脫地方之罪。
5.出自《巢林筆談·陳名夏案》〔陳名夏〕子掖臣尤庸劣,時有故宦女,奸逃系官,臣漁色脫之,將占為己妾,尋亦被劾問戍。
5.
脫落,掉下。
1.出自《老子》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脫。
2.出自《月賦》洞庭始波,木葉微脫。
3.出自《苦寒》詩熒惑喪??次,六龍冰脫髯。
4.出自《明史·文苑傳三·高叔嗣》子業詩如高山鼓琴,沈思忽往,木葉盡脫,石氣自青。
5.出自《母親》這位頭發已經在脫的大聲音的中年女人,是小菡的二伯娘。
6.
脫掉(穿戴的衣帽鞋襪等物),解下。
1.出自《莊子·寓言》脫屨戶外。
2.出自《北山移文》芥千金而不盼,屣萬乘其如脫。
3.出自《扶風豪士歌》脫吾帽,向君笑;飲君酒,為君吟。
4.出自《三國演義》承心中畏懼,不敢不從,遂脫袍獻上。
5.出自《秦淮健兒傳》后生曰:“君腰短刀,必善擊刺?”健兒曰:“然!我所長不在彼,在此。”脫以相示。
6.出自《秀露集·鄉里舊聞》在其中游泳的孩子們,就喊:“小變兒,脫了褲子下水吧!”
7.
脫漏;散落;失去。
1.出自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楚之召我兄弟,非欲以生我父也,恐有脫者后生患,故以父為質,詐詔二子。
2.出自《漢書·藝文志》迄孝武世,書缺簡脫,禮壞樂崩。
3.出自《容齋續筆·書易脫誤》今世所存者,獨孔氏古文,故不見二篇脫處。
4.出自《論語辨惑四》疑是兩章,而脫其“子曰”字。
5.出自《奈何天·逼嫁》怎么做成的親事,到手的媒錢,難道被這幾句刁話,就弄脫了不成!
6.出自《大波》你的差事該不會脫罷?
8.
吐出;冒出。
1.出自《管子·霸行》言脫乎口,而令行乎天下。
2.出自《詩論》其或慷慨陳辭,譏切當世,朝脫於口,暮嬰其戮。
9.
脫免。
1.出自《莊子·天道》夫巧知神圣之人,吾自以為脫焉。
10.
簡易,疏略。
1.出自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輕則寡謀,無禮則脫。
2.出自《史記·禮書》凡禮始乎脫,成乎文,終乎稅。
11.
詐騙;欺騙。參見“脫賺”“脫騙”。
1.出自《酉陽雜俎·鱗介篇》江東人或取墨書契以脫人財物,書跡如淡墨,逾年字消,唯空紙耳。
2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伍子胥變文》平王無道,乃用賊臣之言,囚禁父身,擬將誅剪。見我兄弟在外,慮恐在后讎怨,詐作慈父之書,遠道妄相下脫。
3.出自《四朝聞見錄·楊和王相字》爾何人?乃敢作我王贗押來脫吾錢!吾當執汝詣有司。
4.出自《琵琶記·拐兒脫騙》騙子鐘馗手里蝙蝠,脫得洞賓瓢里仙丹。
12.
病愈;舒適。參見“脫然”。
1.出自《公羊傳·昭公十九年》樂正子春之視疾也,復加一飯則脫然愈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今夫繇者揭?臿負籠土,鹽汗交流,喘息薄喉,當此之時,得茠越下則脫然而喜矣。
3.出自《答張籍書》今乃大得所圖,脫然若沈疴去體。
13.
用脫胎方法制作出來。亦指逼真地描繪或捏制。參見“脫胎漆器”。
1.出自《兩世姻緣》怎么這個畫中美人,和這女兒如一個模兒脫的一樣。
2.出自《紅樓夢》忽又想起鳳姐說五兒給晴雯脫了個影兒。
3.出自《王貴與李香香》捏一個你來捏一個我,捏的就像活人脫。
14.
將貨物等賣出。參見“出脫”“脫手”。
1.出自《醒世恒言·賣油郎獨占花魁》朱重得了這些便宜,自己轉賣與人,也放些寬。所以他的油比別人分外容易出脫。
2.出自《紅樓夢》住房是不能動的。外頭還有幾所,可以出脫的,等老爺起復后再贖也使得。
3.出自《春》你把我的金銀首飾都出脫干凈了,我沒有向你算過帳。
4.出自《警世通言·蔣淑真刎頸鴛鴦會》常言道:“女大不中留”。留在家中,卻如私鹽包兒,脫手方可。
5.出自《子夜》我們先前如果多收二三百萬,今天也是照樣的脫手。
6.出自《上海的早晨》寄信太慢,萬一把廠房脫手,那就麻煩了。
15.
全。參見“脫體”。
1.出自《采桑子》詞人如濯濯春楊柳,徹骨風流,脫體溫柔。
2.出自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小詩便是得效藥,讀罷頓然痊較。入時衣袂,脫體別穿一套。
16.
副詞。或者,也許。表示“可能”之意。
1.出自《西京雜記》真嘗自算其年壽七十三……其妻曰:“見真算時,長下一算,欲以告之,慮脫有旨,故不敢言,今果校一日。”
2.出自《后漢書·李通傳》不如詣闕自歸。事既未然,脫可免禍。
3.出自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兄子濟每來拜墓,略不過叔,叔亦不候濟,脫時過,止寒溫而已。
4.出自《晉書·王湛傳》濟(王濟)嘗詣湛(王湛),見床頭有《周易》,問曰:“叔父何用此為?”湛曰:“體中不佳時,脫復看耳。”
17.
連詞。假使;萬一。表示假設。
1.出自《吳子·勵士》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,臣請率以當之。脫其不勝,取笑於諸侯,失權於天下矣。
2.出自《集異記·王渙之》待此子所唱,如非我詩,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。脫是吾詩,子等當須拜床下,奉吾為師。
3.出自《讀李翱文》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,又皆疏遠與翱無異。
4.出自《聊齋志異·連城》請攜賓娘去。脫有愆尤,小生拚身受之。
5.出自《從戎紀略》軍械所在,系根本重地,脫有意外,全局即恐動搖。
18.
中醫指病情突變,陰陽相離,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證候。
1.出自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冬刺經脈,血氣皆脫,令人目不明。
19.
副詞。甚,很。表示程度。
1.出自《南齊書·豫章文獻王嶷傳》揚州刺史舊有六白領合扇,二白拂,臣脫以為疑,不審此當云何?
2.出自《北史·劉昶傳》帝因以所制文筆示之曰:“時契勝殘,事鐘文業,雖則不學,欲罷不能。脫思一見,故以相示,雖無足味,聊復為一笑耳。”
20.
肉剝皮去骨。
1.出自《禮記·內則》肉曰脫之。
2.出自《爾雅·釋器》肉曰脫之。
1.低頭曲背。
1.謂撫養妻子兒女。
敬辭,稱對方或上級允許承蒙~所請,不勝感激。
1.俯察,明察。
1.從上往下看。
1.低頭。
抽去鍋底下的柴火。比喻從根本上解決。
1.比喻行將滅亡﹑茍延殘喘的人。游魂﹐游蕩的鬼魂。
比喻處在極端危險境地的人。
1.鍋屬炊器。鍑﹐大口鍋。
1.泛指炊器。鬲﹐陶制。圓口﹐三空心足。
1.釜和鼓。古代量器名。
1.釜和鍋。泛指炊具。
1.斧斤。釜﹐用同"斧"﹐砍木工具。
1.瓦釜與砂礫。泛指廉賤之物。
1.即釜臍墨。參見"釜臍墨"。
1.釜和鏂。皆古之量器名。
1.鍋底炱灰。俗稱鍋底墨﹐亦稱釜煤﹐入藥。參閱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土一.釜臍墨》。
1.釜和鬵。皆古代炊具。
1.釜和甗。皆古炊器名。
1.釜和罌。泛指存米粟貯水酒等的容器。
1.見"釜中之魚"。
1.生活在鍋里的魚﹑筑巢在帷幕上的燕。比喻處境極不完全。語出南朝梁丘遲《與陳伯之書》"今將軍魚游于沸鼎之中﹐燕巢于飛幕之上﹐不亦惑乎?"
1.釜中生魚﹐甑中生塵﹐比喻生活清貧。
1.釜和庾﹐均古量器名。引申指數量不多。
1.斧鉞。釜﹐用同"斧"。兵器﹐泛指刑罰殺戮。
1.鍋灶。
1.釜和甑。皆古炊煮器名。
1.猶釜中生魚。
1.釜中已生出魚來。謂生活貧困﹐斷炊已久。
1.見"釜中之魚"。
1.亦作"釜中魚"。
2.比喻不能久活。
1.釜和鍾。皆古量器﹐亦借指數量不多的谷物。
1.撫摩胸口。表示悵恨﹑慨嘆。
1.安撫。
1.撫摩或捶拍胸口。表示惋惜﹑哀嘆﹑悲憤等。
1.撫養培育。
1.干肉和烤肉。
1.肉羹;肉汁。
1.佐酒的菜肴。
2.古代酷刑。處斬之后剁肉成泥。
1.肉醬。
1.酒肉。
1.猶脯醢。
1.干肉。
2.引申為皮肉干枯。
1.脯糽。
1.泛指肉食。
1.枯干的田。專指嚴冬天寒地凍﹐土地缺乏養料時所耕之田。
1.條狀的干肉。
1.干肉和生肉。
1.淡干的烏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