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一種烹調方法。先在鍋里放一些油,加熱后放進肉、蛋、蔬菜等,不斷翻動使熟。
2.
動詞
頻繁買進賣出,以牟取高額利潤。
3.
動詞
〈方〉指解雇。
4.
動詞
為擴大影響而拼命宣傳;為多得利而反復買進賣出。
1.
用同“吵”。吵鬧。
1.出自《朱子語類》既無家事炒,又無應接人客,正好提撕思量道理。
2.出自《老君堂》百萬天兵喊聲炒,自古無今番戰討。
3.出自《初刻拍案驚奇》那家庭間每每被這等人炒得十清九濁。
2.
烹調方法之一。把食物放在鍋里加熱并隨時翻攪使熟。
1.出自《齊民要術·作醬法》臨食,細切蔥白,著麻油炒蔥,令熟,以和肉醬。
2.出自《西山蘭若試茶歌》自傍芳叢摘鷹觜,斯須炒成滿堂香。
3.出自《西游記》油炒烏英花,菱科甚可夸;蒲根菜并茭兒菜,四般近水實清華。
4.出自《許三觀賣血記》我知道你們心里最想的是什么?就是吃,你們想吃米飯,想吃用油炒出來的菜,想吃魚啊肉啊的。
5.出自《潮州巷——吃鹵水鵝的女人》接著,廚房炒了一碟白菜仔、一碟鵝腸鵝紅、沙爹牛肉、蠔烙鹵水豆腐(當然用鹵鵝的汁)、凍蟹、胡椒豬腸豬肚湯……還以檸檬蒸烏頭來作出海釣魚失敗的補償。
6.出自《駱駝祥子》親友們吃三個海碗,六個冷葷,六個炒菜,四大碗,一個鍋子。
3.
過分的宣傳。
1.出自《解放日報》不是說對高考該有平常心嗎?不是說考不上大學也有其它出路嗎?那么如此“炒”高考,這么大的輿論聲勢,又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觀念呢?
2.出自《新民晚報》這幾天,陜西一位農民的名字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,原因是他拍到了野生華南虎的照片。
4.
解雇;開除。
1.出自《深圳特區報》某商貿企業機關黨辦一領導,想把部下一女同志“炒”掉,原因竟是“為了換個男的(勞力)”,以方便過年過節搬運分給個人的食品。
2.出自《東方體育日報》雖然決賽前剛剛作出過承諾,不過對于已經將炒教練當成一種習慣的沙特足協來說,隨時都有可能在選帥問題上出爾反爾。
5.
指倒買倒賣。參見“炒金”、“炒股”。
1.出自《國際金融報》對于我國眾多的炒金高手來說,黃金期貨的上市將給他們提供施展身手的新天地。
2.出自《南京日報》現在炒金,機會不少,投資者最好避免以股市里短線投機的心態和手法來炒作黃金,而應看準趨勢做中長線投資。
3.出自《新聞報》據了解,連日來從深圳涌來上海的炒股者已買進各種股票達500萬元。
4.出自《新民晚報》從目前來看,的確有不少公司加入“炒股”大軍,有些公司依靠炒股收益使得上半年利潤大幅增長。
1.《詩.大雅.蕩》"如蜩如螗﹐如沸如羹。"后因以"蜩螗沸羹"形容聲音嘈雜喧鬧﹐好像蟬噪﹑水滾﹑羹沸一樣。常以喻紛擾不寧。
1.見"蜩螗"。
1.蟬蛻殼。比喻超脫塵世。
2.蟬脫下的殼。
1.即蟬。
1.蟬和鷽鳩。鷽鳩﹐小鳥名。語出《莊子.逍遙游》"《諧》之言曰'鵬之徙于南冥也﹐水擊三千里﹐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﹐去以六月息者也。'……蜩與學鳩笑之曰'我決起而飛﹐搶榆枋﹐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﹐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?'"
1.龍掉頭貌。
1.蟬與鼴鼠。比喻卑微的人。
1.蟬的翅膀。比喻微小的事物。
2.蟬蛻殼。
1.即蟬。
1.馬嚼子或韁繩上的裝飾品。用金銅制成。《石鼓文》有"田車既安﹐鋚□勒馬"句。
1.馬絡頭的下垂裝飾。
1.垂髫與辮髻之時。指幼年。
1.亦作"髫齳"。
2.謂幼年。
3.指幼童。
1.幼年。
1.幼年時期。
1.垂發小兒。
1.小兒垂發。引申為幼年。
1.青少年。
1.兒童發髻。借指兒童。語本《禮記.內則》"三月之末,擇日剪發為鬱,男角女羈。"
1.謂垂髫與辮髻。借指幼年。
1.幼年。
1.男孩。
1.幼年。
1.女孩。
1.幼童。
1.幼年。
1.幼年時期。
1.幼年。
1.幼童。
1.猶幼小。
1.猶妙齡。
1.幼年。
1.幼年。
1.見"髫齔"。
1.亦作"髫穉"。
2.幼年;兒童。
1.見"髫稚"。
1.即?鰷。
1.魚游自如貌。
1.廣東的一種小快船。
1.雙生,孿生。
1.廣東舊稱與外國商人貿易的經紀人為"宨氈"。即英語merchant的粵語譯音。
1.方言。雙生子。
1.敬尸之俎。古代祭祀時用以盛牲體心舌之器。
1.來路不正的財物。
1.猶虛名。
1.幽深貌。
1.遠離貌;睽違貌。
2.幽深貌。
1.美艷輕佻。
1.指虛假不實之言。
1.窈窕。美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