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謄寫,照原文寫。
2.
動詞
照著別人的作品、作業等寫下來當作自己的。
3.
動詞
搜查并沒(mò)收。
4.
動詞
走近路或從側面繞過去。
5.
動詞
兩手交叉或套在袖筒里置于胸前。
6.
動詞
抓取;拿。
7.
名詞
指摘編的文稿。
1.
掠奪;襲擊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郭伋傳》時匈奴數抄郡界,邊境苦之。
2.出自《縛戎人》詩邊頭大將差健卒,入抄擒生快於鶻。
3.出自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四年》分遣精騎抄其邊鄙,令彼不得安,我取其逸。
4.出自《史綱評要·宋紀》至于雞豚,亦遍抄之,民不聊生。
5.出自《后漢書·任延傳》郡北當匈奴,南接種羌,民畏寇抄,多廢田業。
2.
搶生意。
1.出自《駱駝祥子》在外面拉散座的時候,他曾毫不客氣的“抄”買賣,被大家嘲罵。
3.
從側面繞過去。
1.出自《楚昭公》既然這等,您兄弟則往這小路上抄出大路相會。
2.出自《水滸傳》進兵攻取榆社、大谷等縣,抄出威勝州賊巢之后。
3.出自《后漢書·烏桓鮮卑傳》出塞抄擊鮮卑,大斬獲而還。
4.出自《飛奪瀘定橋》爬上左面的懸崖定可以抄到敵人的側背。
4.
謄寫。
1.出自《抱樸子·論仙》夫作金皆在神仙集中,淮南王抄出以作《鴻寶枕中書》。
2.出自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曹植《辨道》,體同書抄。
3.出自《鶴林玉露》刺血抄經奈若何,十年依舊一頭陀。
4.出自《書信集·致蕭軍、蕭紅》小說如已抄好,也就帶來,我當在那里等候。
5.
寫錄或選編的集子。
1.出自《南史·王僧孺傳》僧孺好墳籍,聚書至萬余卷……《百家譜集抄》十五卷,《東南譜集抄》十卷。
2.出自如:《郁達夫詩詞抄》。
6.
抄襲;搬用。
1.出自《餓鄉紀程》實際上已遵殖民地化的經濟原則成了一變態的經濟現象,卻還想抄歐洲工業革命的老文章。
2.出自如:別人的經驗,不能照抄。
7.
總括,歸納。
1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一言抄百語,你“逢人只說三分話,未可全拋一片心”。
2.出自《播火記》一句話抄百總,富人壓迫窮人,自古的歷史如此。
8.
用匙取食物。
1.出自《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》詩飯抄云子白,瓜嚼水精寒。
2.出自《病中屏肉味獨茹菜羹飯甚美》詩云子香抄玉色鮮,菜羹新煮翠茸纖。
3.出自《蝴蝶夢》我、我、我兩三步走向前,將、將、將把飯食從頭勸。我、我、我一匙匙都抄遍。
9.
造紙工藝流程之一,謂用竹簾將紙漿取出一層。參見“抄紙”。
1.出自《天工開物?殺青?造皮紙》凡抄紙槽,上合方斗,尺寸闊狹,槽視簾,簾視紙。
2.出自《明宮史·內府職掌·寶鈔司》抄造草紙,豎不足二尺,闊不足三尺,各用簾抄成一張,即以獨輪小車運赴平地,類總入庫。
10.
提取稅收。
1.出自《夢溪筆談·官政一》唯末鹽歲自抄三百萬供河北邊糴,其他則給本處經費而已。
11.
查點;搜查;沒收。參見“抄家”。
1.出自《江邊四十韻》綠柚勤勤數,紅榴個個抄。
2.出自《紅樓夢》好個重利盤剝!很該全抄!
3.出自《四世同堂》假若他不肯“合作”,他們會馬上抄他的家。
4.出自《贛南游擊詞》滿山抄,草木變枯焦。敵人屠殺空前古,人民反抗氣更高。
12.
拿,手持。
1.出自《蛤藻集·斷魂槍》王三勝連臉帶胸口全紫了,抄起槍來。
2.出自《大刀記》周圍的人,有的為梁永生捏了一把冷汗,有的怕永生吃虧,也抄起家什參加上了。
13.
叉;交叉。
1.出自《古今小說·宋四公大鬧禁魂張》身上著一領??楊柳子布衫,腰里玉井欄手巾,抄著腰。
2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﹝張老﹞抄著手,靠了車轅站住不動,也不答話。
3.出自《淘金記》你們這樣抄起手等待,也不行呀!
14.
手伸進或插入袖筒或衣襟里面。
1.出自《單刀會》我如今抄定兩只拿云手,再不出麻袍袖。
2.出自《桂枝香·自白》曲凌云志火滅煙消,經綸手高抄深袖。
3.出自《動搖》她的右手抄進粉紅色襯衣里摸索了一會兒,突然從衣底扯出一方白布來。
4.出自《春種秋收·臘梅花》那大的,是個青年,一進來就靠門站著,兩手抄在袖筒里。
15.
方言。用腳步測量。
1.出自《紅旗譜》嚴志和用步子從南到北,抄了抄地基,又從東到西抄了抄。
16.
量詞。古容量單位。六百粟為一抄,一升的千分之一。
1.出自《孫子算經》量之所起,起於粟。六粟為一圭,十圭為一撮,十撮為一抄,十抄為一勺,十勺為一合,十合為一升。
17.
指抄掠襲擊的人。
1.出自《南史·梁豫章王綜傳》煥為抄所傷,人馬俱弊,煥於橋下歇,抄復至。
18.
泛指冊子。
1.出自《死水微瀾》郝達三就是這類半官半紳的一個典型人物……各衙門的號房里,也偶爾拿手本去掛個號,轅門抄上偶爾露一露他的官銜名字。
19.
指合掌成勺形以取物。
1.出自《西游記》﹝他﹞手里拿著一條鐵棒,就似碗來粗細的一根大杠子,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,磨一磨。
20.
量詞。后用以泛稱微量的量詞。
1.出自《游仙窟》莫言長有千金面,終歸變作一抄塵。
2.出自《李逵負荊》與你一抄碎金子,與你做酒錢。
3.出自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兩個初煨黃栗子,半抄新炒白芝蔴。
21.
量詞。二縷為一抄。
1.出自《朱子語類》麻冕,緇布冠也,以三十升布為之。升,八十縷,則其經二千四百縷矣,八十縷,四十抄也。
22.
量詞。西夏所定兵制,正軍一人,負擔一人,合稱一抄。
1.出自《中國通史》元昊建立夏國的軍隊,各部落每二丁取“正軍”一人,配備隨軍服雜役的“負擔”一人,合稱一“抄”。
1.指碑文因年久風化而剝蝕消失。
1.猶泐滅。
1.指篆刻。泐,通"勒"。
1.潭名。在江西省高安縣洞山。相傳唐代禪宗曹洞宗良價禪師與其弟子本寂曾居此習禪。
1.江河岸邊因水流沖激而形成的坑穴。
1.古城名。在今廣東省新興縣。宋紹興二十年郡守以城狹隘﹐于城外植刺竹繞之﹐周一千四百八十丈。明洪武十三年增土城于刺竹之內。
1.即竻竹。
1.一種有刺而堅硬的竹。俗稱刺竹。也稱勒竹﹑澀勒。
1.古小說中的國名。傳說其國之人善言。
1.治軍,操練或指揮軍隊。
2.猶陳兵。
1.絲織腰帶。
1.在金石上勒名,表示尊崇。
1.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。亦指建立功勛。
1.抑止花開。
1.漢時羌族之一部。
照度單位,一流明的光通量均勻分布在一平方米面積上的照度,就是一勒克斯。簡稱勒。[英lux]
1.古代馬面飾。用白黑二色的熟皮制成。
1.鐫刻銘文。
2.指刻在金石上的銘文。
3.喻建立功勛。
強行攤派。
1.強迫。
1.強行索取。
若平衡體系受到外界條件(濃度、溫度、壓強等)的影響,平衡就向能消除這種影響的方向移動的規則。由法國科學家勒沙特列首先提出,故名。如合成氨反應(n2+3h22nh3)達到平衡后,若增大壓強,平衡就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動。因這樣可減少分子數目,從而降低壓強,以此來消除壓強的增大。
1.刻字于石。亦指立碑。
1.強制停止。
2.勒令停職。
1.規定期限。
1.令官員退休。
1.記載功勛。
①指用壓力迫使降低售價。②勒索壓制。
1.即竻竹。竹名。
1.舊時婦女頭上的飾物,如帽絆﹑帽箍之類。
1.部署﹑操練士卒。
竹子的一種,高達15米左右,葉子披針形,背面有稀疏的短毛。
1.即大雷岸。在安徽省望江縣。南朝宋鮑照有《登大雷岸與妹書》﹐即指此。
1.即云板。
1.謂眾口交毀。
1.打雷下雹。
2.比喻宏大而急驟的聲響。
由積雨云產生的雷電現象,有時伴有陣雨或冰雹。
1.亦作"雷渀"。
2.如雷之奔行。形容速度之快。
1.如雷奔行﹐如云翻卷。
1.見"雷奔"。
1.形容掌聲如雷。
2.猶雷擊。
1.異常的雷電現象。古代迷信以為是災禍的征兆。
1.雷紋圖飾。
1.神話中主管打雷的部門。有時即指雷神。
1.亦作"靬車"。
2.雷神的車子。
3.雷聲。
1.暴怒貌。
1.東漢雷義與陳重的并稱。據《后漢書.獨行傳》載﹐雷義與陳重為同郡人﹐二人友好情篤﹐鄉人諺云﹕"膠漆自謂堅﹐不如雷與陳。"后用"雷陳"比喻交誼深厚的朋友。
古水名,在今安徽望江。東晉時庾亮寫給溫嶠的信里有‘足下無過雷池一步’的話,是叫溫嶠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(今南京)來(見于《晉書·庾亮傳》)。現在只用于‘不敢越雷池一步’這個成語中,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圍。
1.如雷之奔行。謂迅疾。
1.形容語出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