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用繪畫表現(xiàn)出來的形象。
2.
動詞
謀求;謀取;想要得到。
3.
動詞
希望得到,貪圖。
4.
名詞
計謀;計劃。
5.
動詞
〈書〉繪;畫。
6.
名詞
(Tú)姓。
1.
亦作“圖”。亦作“圗”。
2.
圖畫。畫成的形象、肖像。
1.出自《莊子·田子方》宋元君將畫圖,眾史皆至,受,揖而立。
2.出自《史記·留侯世家論》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?zhèn)ィ烈娖鋱D,狀貌如婦人好女。
3.出自《紅樓夢》就象老太太屋里掛的仇十洲畫的“艷雪圖”。
3.
指河圖。參見“圖讖”、“圖緯”。
1.出自《易·系辭上》河出圖。
2.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子曰:“鳳鳥不至,河不出圖,吾已矣夫!”
3.出自《櫝記·河圖、洛書》果若后世之論,則《圖》《書》乃圣人所獨取之以作《易》者也。
4.
繪畫;描繪。
1.出自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昔夏之方有德也,遠方圖物。
2.出自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其卑濕則生藏莨蒹葭,東薔雕胡,蓮藕菰蘆,庵?軒芋,眾物居之,不可勝圖。
3.出自《文心雕龍·物色》寫氣圖貌,既隨物以宛轉。
4.出自《華山》詩青蒼河一隅,氣狀杳難圖。
5.出自《漢文學史綱要》以所圖故事,今多失傳,故往往難得其解。
5.
模仿;摹擬。
1.出自《尺蠖賦》高賢圖之以隱淪,智士以之而藏見。
2.出自《水經注·?水》〔駿馬〕齒四十九矣,而俊逸不虧。俊奇之,比鮑氏驄,命鑄銅以圖其像。
6.
考慮;謀劃;計議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崧高》我圖爾居,莫如南土。
2.出自《墨子·修身》多力而伐功,雖勞必不圖。
3.出自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天下既安,豪杰有功者封侯,新立,未能盡圖其功。
4.出自《越絕書·請糴內傳》越王與之劍,使自圖之,吳王乃旬日而自殺也。
5.出自《后漢書·文苑傳上·杜篤》觀隘於崤黽,圖險於隴蜀。
6.出自《與韓荊州書》惟君侯圖之。
7.出自《呂和卿考工員外郎制》夫能善於其職,固將圖爾之勞。
8.出自《徐霞客游記·粵西游日記二》然竊計巖中有遺構,可結桴浮水,獨木巨不能自移,還與參慧圖之。
7.
設法對付。
1.出自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無使滋蔓,蔓,難圖也。
2.出自《后漢紀·靈帝紀下》卓(董卓)擁強兵,有異志,今不早圖,將為所制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高祖紀》謀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。
8.
謀取。
1.出自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四》韓魏從,而天下可圖也。
2.出自《李泌論》故郭子儀李光弼自朔方起兵,皆欲先圖范陽。
9.
貪圖;企圖。
1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從來說書的,不過談些風月,述些異聞,圖個好聽。
2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因老先生要買,房主人讓了幾十兩銀賣了,圖個名望體面。
3.出自《書信集·致黎烈文》換一筆名,圖掩人目,恐亦無補。
10.
料想。
1.出自《論語·述而》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。
2.出自《平原懿公主誄》何圖奄忽,罹天之殃。
3.出自《陳書·宣帝紀》豈圖王室不造,頻謀亂階;天步艱難,將傾寶歷。
4.出自《聊齋志異·嘉平公子》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,故蒙羞自薦。不圖虛有其表!以貌取人,毋乃為天下笑乎!
11.
猜度;推測。
1.出自《論衡·解除》形既不可知,心亦不可圖。
12.
意圖;抱負。
1.出自《五等論》故強晉收其請隧之圖,暴楚頓其觀鼎之志。
2.出自《過南岳入洞庭湖》詩帝子留遺恨,曹公屈壯圖。
13.
指浮圖。即塔。
1.出自《水經注·清水》南峰北嶺,多結禪棲之士;東巖西谷,又是剎靈之圖。
14.
舊時地方區(qū)劃名。
1.出自《日知錄·圖》圖,即里也。
2.出自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快行各鄉(xiāng)各圖,五家十家保甲一挨查,就見明白。
3.出自《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·癸丑嘉定紀事》鄉(xiāng)民知禍將亟,擁烈春為首,結二十余圖,糾眾抗糧。
15.
通“度”。度量。參見“圖德”。
1.出自《荀子·正論》圣王在上,圖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。
16.
版圖;地圖。
1.出自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》職方氏掌天下之圖。
2.出自《秦州雜詩》州圖領同谷,驛道出流沙。
17.
通“度”。法度。按,圖,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作“度”。
1.出自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章畫志墨兮,前圖未改。
1.同時發(fā)出響聲。
1.鈞和石。古代重量單位。三十斤為鈞﹐四鈞為石。
2.比喻數(shù)量多或分量重。
1.相等﹐相當。適﹐通"敵"。
1.指國事重任。
1.毛色純一的駟馬。
1.古臺名。亦名夏臺。在今河南省禹縣南。
2.泛指帝王游樂的臺觀。
1.金制的酒杯﹔精美珍貴的酒杯。
1.謂不說話。一說謂口唫舌敝。
1.亦作"金蚮"。
2.金制的蛇。
3.蛇類之一種。體色金黃﹐故稱。
4.比喻雷電之光。
1.裝金的佛像。
1.西方之神﹔秋之神。
1.指鉦聲。
2.指鐘聲。
3.指金石聲。
4.對人聲音的美稱。
5.恭敬的聲音。 6.比喻美好的聲譽。 7.指聲譽傳播。
1.見"金聲玉色"。
1.喻文章氣韻優(yōu)美。語出漢班固《東都賦》﹕"玉潤而金聲。"
1.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。
1.謂以鐘發(fā)聲﹐以磬收韻﹐奏樂從始至終。語出《孟子.萬章下》﹕"集大成也者﹐金聲而玉振之也。金聲也者﹐始條理也﹔玉振之也者﹐終條理也。始條理者﹐智之事也﹔終條理者﹐圣之事也。"
2.比喻聲名昭著遠揚。
3.比喻音韻響亮﹑和諧。
1.謂擲地作金石之聲。形容語言文字鏗鏘有力。
1.祥瑞之物。一種形狀似花的天然金首飾。古代以為天下太平時則出現(xiàn)于世。
2.一種金箔剪的彩花。
1.黃金或其他金屬制的繩索。(1)用以編連策書。《后漢書.方術傳序》"然神經怪牒,玉策金繩,關扃于明靈之府,封縢于瑤壇之上者,靡得而窺也。"《南齊書.高帝紀上》"披金繩而握天鏡,開玉匣而總地維。"唐楊炯《右將軍魏哲神道碑》"登封告禪,玉牒金繩。"《舊唐書.禮儀志三》"又造玉策三枚,皆以金繩連編玉簡為之。"(2)用于一般拴束。唐韓愈《石鼓歌》"金繩鐵索鎖紐壯,古鼎躍水龍騰梭。"
2.佛經謂離垢國用以分別界限的金制繩索。
3.借指地平線。
1.指釋迦牟尼。
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。名采,字若采,明亡后改名人瑞,字圣嘆,一說本姓張,吳縣(治今江蘇蘇州)人。入清后因哭廟案”被殺∶評點古書,稱《莊子》、《離騷》、《史記》、《杜詩》、《水滸》、《西廂》為六才子書”,并評點后兩種。曾在批改《水滸》時將其刪為七十回本。
①〈書〉金屬和石頭,比喻堅硬的東西精誠所至,~為開(意志堅決,能克服一切困難)。②金指銅器和其他金屬器物,石指石制器物等,這些東西上頭多有文字記事,所以把這類歷史資料叫做金石。
1.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。形容堅守盟約﹑節(jié)操等。
1.見"金石之交"。
1.見"金石之交"。
1.見"金石為開"。
1.使用鐘磬等樂器演奏的音樂。常指廟堂之樂。語出《左傳.襄公九年》﹕"武子對曰﹕'君冠﹐必以祼享之禮行之﹐以金石之樂節(jié)之﹐以先君之祧處之。'"
1.比喻非常寶貴的教導或勸告。
1.比喻堅貞不渝的友情。
1.謂人身體強壯珍貴。
1.指堅強不屈﹑剛正無私之人。
1.指鏗鏘有力之聲◇亦用以比喻文辭優(yōu)美動人。
1.指鐘﹑磬﹑琴瑟﹑簫管四類樂器。亦泛稱各種樂器。
在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(qū)東部的滿家灘涼水灣。有奇特的海蝕地貌,石柱林立,奇形怪狀。有玫瑰園、龍宮奇景、南秀園、鰲灘四大景區(qū)。其西側有天然海水浴場。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(qū)。
1.形容一個人心誠志堅﹐力量無窮。語出漢劉向《新序.雜事四》﹕"熊渠子見其誠心﹐而金石為之開﹐況人心乎?"
1.研究古代鐘鼎彝器碑碣石刻﹑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種專門學問。開始于宋代﹐至清代﹐兼及甲骨﹑簡牘﹑封泥﹑瓦當?shù)取?/p>
1.見"金石良言"。
1.友誼堅如金石的朋友。
1.猶言金石聲。
1.比喻堅貞不渝的友情。
2.指盟約。
1.同"金石良言"。
1.見"金石之交"。
1.謂剛直。《易.噬嗑》﹕"九四﹐噬干胏﹐得金矢﹐利艱貞吉。"王弼注﹕"金﹐剛也﹔矢﹐直也。噬干胏而得剛直﹐可以利于艱貞之吉﹐未足以盡通理之道也。"一說指銅鏃。
2.指金玉與竹木。
1.佛教語。禪宗指參禪。
1.指古代大城市里金銀店鋪集中的街市。亦泛指繁華的街市。
1.階旁金黃色的斜石。
1.夏代宗廟西南之室。
2.精美的宮室。
1.指金色虎首形鋪首。
2.指獸形的香爐。
3.銅鏡上獸形花紋。
4.古臺名『建安十八年﹐曹操建于鄴城西北。
1.古代封王侯時所賜的符。
1.金印紫綬。指代高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