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,七里香社区在线看,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,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

刷刷題

【徒】的拼音、怎么讀

徒

拼音:

繁體:徒

筆畫:10

部首:彳

五筆:tfhy

結構:左右

五行:火

基本釋義

1.

動詞

步行(不用車、馬)。

2.

形容詞

空的;沒有憑借的。

3.

副詞

〈書〉副表示除此以外,沒有別的;僅僅。

4.

副詞

徒然;白白地;不起作用地。

5.

名詞

徒弟,跟師傅或老師學習的人。

6.

名詞

信仰某種宗教的人。

7.

名詞

同一派系的人(含貶義)。

8.

名詞

指某種人(多指不好的人)。

9.

名詞

徒刑,剝奪犯人自由的刑罰,分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兩種。

10.

名詞

(Tú)姓。

11.

名詞

服徒刑的人。

詳細釋義

1.

步行。

1.出自《易·賁》賁其趾,舍車而徒。

2.出自《黎陽作》我徒我車,涉此艱阻。

3.出自《畫記》騎而驅涉者二人,徒而驅牧者二人。

4.出自《吳船錄》至此即舍舟而徒,不兩旬可至成都。

5.出自《春在堂隨筆》余足力最弱,城市中雖半里之地,不能舍車而徒。

2.

步兵。

1.出自《詩·魯頌·??宮》公徒三萬,貝胄朱綅。

2.出自《孫子·行軍》塵高而銳者,車來也:卑而廣者,徒來也。

3.

古代官府中供使役的人。

1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序官》胥十有二人,徒百有二十人。

2.出自《荀子·王霸》使衣服有制,宮室有度,人徒有數,喪祭械用皆有等宜。

4.

古代五刑之一。即徒刑。

1.出自《新唐書·刑法志序》其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

2.出自《上謹習疏》其余民事,皆委之州縣,一斷於法,或法重情輕,情重法輕,可殺可徒,可宥可赦,并聽本州申奏,決之朝廷。

3.出自《清史稿·刑法志二》《明律》淵源唐代,以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為五刑。

5.

服徭役的犯人。

1.出自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,徒多道亡。

2.出自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劉道真嘗為徒,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。

3.出自《封建論》負鋤梃謫戍之徒,圜視而合從,大呼而成群。

6.

徒眾。

1.出自《書·仲虺之誥》簡賢附勢,實繁有徒。

2.出自《大戴禮記·子張問入官》故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

3.出自《宦者傳論》同弊相濟,故其徒有繁。

4.出自《鸞??記·合譖》那酸丁慣作波瀾,播流言,徒實繁。

7.

同類的人。后多含貶義。

1.出自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今世之處士,魁然無徒,廓然獨居。

2.出自《四月二十七日與王正仲飲》詩如今舊友已無幾,歲晚得子欣為徒。

3.出自《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》古之君子,有道相為徒,而其徒相為用,故能有濟也。

4.出自《義府》孟子、仲尼之徒,徒,猶屬也,非師徒之徒。

5.出自《課伐木引》序賓客憂害馬之徒,茍活為幸,可默息已。

6.出自《脊背與奶子》我一定要整頓整頓這風氣,給那些相信邪說的無恥之徒看看!

8.

弟子,門徒。

1.出自《論語·先進》非吾徒也。小子鳴鼓而攻之,可也。

2.出自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夫《爾雅》者,孔徒之所纂,而《詩》《書》之襟帶也。

9.

類,同類。

1.出自《莊子·人間世》內直者,與天為徒。

2.出自《舉賢良對策》故眾生之類無不覆也,根著之徒無不載也。

3.出自《顏氏家訓·書證》古無二字,又多假借,以中為仲,以說為悅,以召為邵,以閑為閑,如此之徒,亦不勞改。

4.出自《史通·暗惑》如“積甲與熊耳山齊”者,抑亦“血流漂杵”之徒歟!

10.

空。參見“徒手”。

1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齊師徒歸。

11.

事。

1.出自《管子·七法》貨上流,則官徒毀。

12.

副詞。徒然,白白地。

1.出自《擬古》空謗齊景非,徒稱夷叔賢。

2.出自《望夫山》詩野花徒自好,江月為誰白。

3.出自《倪煥之》與其徒費唇舌,不如經過法律手續來得干脆。

13.

通“塗”。途徑。

1.出自《老子》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

2.出自《太玄·夷》夷其牙,或飫之徒。

3.出自《原強》客謂物強者死徒,事窮者勢反,固也。

4.出自《諸子平議·揚子〈太玄〉》徒蓋涂之叚字。

14.

泛指兵卒。泛指兵卒。

1.出自《關中詩》翹翹趙王,請徒三萬。

15.

引申為罪,苦難。

1.出自《粉蝶兒·寄情人》套曲怎不教我心中怒。你在錢堆受用,撇我在水面遭徒。

16.

信仰某種宗教的人。

1.出自如:教徒,信徒。

17.

副詞。但;僅;只。

1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王如用予,則豈徒齊民安,天下之民舉安。

2.出自《人物志·英雄》徒英而不雄,則雄材不服也;徒雄而不英,則智者不歸往也。

3.出自《擊磬老人》詩誰識野人意,徒看春草芳。

4.出自《白溝行》棘門、灞上徒兒戲,李牧、廉頗莫更論。

5.出自《沈秀英傳》徒以淪落天涯,惺惺相惜,而彌留之際,猶念鄙人,泉路茫茫,恨何如也!

18.

副詞。乃;竟。

1.出自《荀子·子道》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?夫子徒無所不知。

2.出自《大唐新語·舉賢》﹝蕭至忠﹞及登廊廟,居亂后邪臣之間,不失其正。出為晉州刺史,甚有異績。晚徒失職,為太平公主所引,與之圖事,以及於禍害。

相同筆畫的字

相同部首的字

相同讀音的字

組詞

連二并三

1.同"連三接二"。


連二趕三

1.急忙;趕快。


連二灶

1.有大小兩個灶位的長形爐灶。


連發

1.接連而起。

2.連續發射。


連犿

1.宛轉貌;隨和貌。


連番

1.接連幾次;多次。


連反

1.謂角力。


連方

1.連帥與方伯。古代同為諸侯之長,故并稱之。


連房

1.連延的房屋。

2.同房;同族。

3.指植物二子房合生一花穗或一子房生二花穗。古以為吉祥之兆。


連舫

1.并數船而成的大船。


連霏

1.密集的云氣。


連封

1.交界。


連峰

1.亦作"連峰"。

2.連綿的山峰。


連烽

1.連延的烽燧。

2.喻戰事。


連鋒

1.謂軍隊聯合。

2.謂釣鉤相連。


連縫

1.愈合。


連附

1.依附。


連復

1.猶接連。


連干

1.亦作"連乾"。

2.馬飾物。


連桿

1.機械構件。把活塞的往復運動傳給曲軸,或把曲軸的旋軸運動傳給活塞的桿。


連岡

1.亦作"連罡"。

2.連綿的山岡。


連綱

1.用以串聯物體的繩子。

2.連綿不絕。

3.亦作"連網"。舊時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曰綱,其運輸船只或隊伍連綿不斷,稱之"連綱"。


連罡

1.見"連岡"。


連閣

1.連延的樓閣。

2.滿閣。


連舸

1.猶連船。


連根

1.植物的根連著根。

2.比喻兄弟姐妹關系。

3.比喻徹底﹑全部。


連根拔

比喻徹底鏟除或消滅。


連根帶梢

1.比喻事情的情節完整。


連根爛

1.比喻徹底毀壞。


連更徹夜

1.見"連更曉夜"。


連更曉夜

1.猶連夜。形容辦事趕緊,毫不拖延。


連更星夜

1.見"連更曉夜"。


連宮

1.佛教語。猶蓮宮。連,通"蓮"。


連拱

1.連臂合抱。


連拱壩

由許多拱形壩面和壩垛構成的壩,用鋼筋混凝土筑成。拱形壩面迎著水,把水的壓力傳到壩垛上。


連鼓

1.相連之鼓,傳說雷公擊此化作雷響『王充《論衡.雷虛》"圖畫之工,圖雷之狀,累累如連鼓之形。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,謂之雷公,使之左手引連鼓,右手推椎,若擊之狀,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,連鼓相扣擊之意也。"后因以指雷震。


連觀

1.互相連接的樓臺。


連光

1.光耀相連。常喻前后相連俱為美好的事物或人。


連鍋端

比喻全部除掉或移走據點的敵人,已經被我們~了ㄧ整個單位~,遷到外地去了。


連漢

1.連接霄漢。形容高聳。


連航

1.猶連舫。


連好

1.交好;結好。


連號

1.號碼相連。


連合

1.猶聯合。

2.猶聯系。


連和

1.聯合;交好。


連河

1.熙連禪河的省稱。為佛成道前沐浴之所。


連翮

1.猶比翼。


連橫

見合縱連橫”(196頁)。


連衡

1.戰國時張儀游說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稱連衡,與蘇秦說六國聯合抗秦叫合縱相對。

2.結盟;聯合。

3.比配;比肩。

4.謂多。


連鴻

1.鴻雁飛行時排列成隊。

刷刷題
公司地址: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(集群注冊)
? 2019 shuashuati.com 京ICP備20000060號-2 京公網安備 :11010802030703

聲明: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,僅供交流學習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额济纳旗| 普兰店市| 临沂市| 南充市| 灵璧县| 德昌县| 灵宝市| 惠来县| 百色市| 红安县| 三门峡市| 枣阳市| 安阳县| 武汉市| 四平市| 呼和浩特市| 敦煌市| 巴彦淖尔市| 龙南县| 隆尧县| 兰州市| 武冈市| 襄汾县| 潞西市| 黄冈市| 读书| 昆明市| 特克斯县| 莱芜市| 秦安县| 丹江口市| 桐庐县| 托里县| 大冶市| 若羌县| 湘潭县| 迭部县| 莱阳市| 汤原县| 岳池县| 汾西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