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使東西從嘴里出來。
2.
動詞
(從縫隙或口里)露出來或長出來。
3.
動詞
說出。
4.
名詞
(Tǔ)姓。
1.
使物從口中出來。
1.出自《荀子·賦篇》冬伏而夏游,食桑而吐絲。
2.出自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公於是獨往食,輒含飯著兩頰邊。還,吐與二兒。
3.出自《南海》詩文魮隔霧朝含碧,老蚌凌波夜吐丹。
4.出自《觀瀑》詩鯨噓鰲噫蛟吐涎,龍呼其儔相后先。
5.出自《水滸傳》只見樹影里一個人探頭探腦,望了一望,吐了一口唾,閃入去了。
6.出自《水滴石穿》不管你手上提的,嘴里吐的,奶頭上擠的,能喝的我都要。
2.
唾棄;拋棄。
1.出自《意林》烏合之眾,初雖有歡,后必相吐,雖善不親也。
3.
口說,陳說。
1.出自《漢書·劉向傳》宜發明詔,吐德音,援近宗室,親而納信。
2.出自《老恨》詩有時吐向床,枕席不解聽。
3.出自《金瓶梅詞話》這個郎君,也早合當倒運,就吐實話泄機與他,到吃婆娘哄賺了。
4.出自《新中國未來記》晚上請到我房里頭暢談半夕,彼此吐吐心事何如?
5.出自《脊背與奶子》愣了好會兒,他才結里結巴吐出了他那主意。
4.
呈露,呈現。參見“吐瑞”、“吐白”。
1.出自《梅花》詩夢斷酒醒山月吐,一枝疏影臥東窗。
2.出自《鵲踏枝·寄龔梓樹》詞三五冰輪檐際吐,為問驚烏,今夜棲何處?
5.
長出,生出。
1.出自《九思·守志》桂樹列兮紛敷,吐紫華兮布條。
2.出自《洛陽伽藍記·大覺寺》至於春風動樹,則蘭開紫葉;秋霜降草,則菊吐黃花。
3.出自《和劉補闕秋園寓興》疏篁抽晚筍,幽藥吐寒芽。
4.出自《野草·風箏》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,早的山桃也多吐蕾。
6.
散發;發出。
1.出自《文選·班固〈東都賦〉》岳修貢兮川效珍,吐金景兮歊浮云,寶鼎見兮色紛紜。
2.出自《明堂賦》含佳氣之青蔥,吐祥煙之郁嵂。
3.出自《江城子·梅花》詞暮云黃,月微茫,只有梅花,依舊吐幽芳。
4.出自《紅艷艷的罌粟花》天空中也有明星,閃現在這里那里,吐出光輝。
7.
抒發;抒寫。
1.出自《吳都賦》其奏樂也,則木石潤色;其吐哀也,則凄風暴興。
2.出自《送庶幾序》道既得之於心矣,然后吐之為文章。
3.出自《寶地——寶人——寶事》正是:活龍王笑吐萬行詩,妙詩絕句滿田流。
8.
亮出;擺出。
1.出自《水滸傳》王慶也吐個勢,喚做蜻蜓點水勢。
2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只見那瘦子緊了緊腰轉向南邊,向著那女子吐了個門戶,把左手攏住,右拳頭往上一拱,說了聲“請”。
9.
姓。隋有吐萬緒。見《隋書》本傳。
1.出自《希姓錄·麌韻》吐氏,虜姓。
1.帝王的詔書﹑制令。
1.圣明。借指皇帝。
1.圣旨;皇帝的委命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謀劃。
1.皇帝的思慮。
1.指皇宮。
1.謂帝王的游賞。
2.帝王的賞識﹑贊賞。
1.皇帝的命令﹑旨意。
1.指帝位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親筆題字。
1.謂帝王的聽聞。
1.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。
1.帝王的威嚴。
1.帝王的儀仗﹑侍衛。
1.帝王所作之詩文。
1.指紫微垣。
2.借喻君王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1.帝王所居宮室。
1.帝王的威嚴。亦喻指君王。
1.帝王舉行的宴會。
1.喻指帝王的恩澤。
1.帝王內宮。
1.帝王的儀仗。
2.帝王的儀容。
1.借指帝廷﹑君位。扆,帝王座后的屏風。
1.皇帝的旨意或話語。
1.亦作"宸游"。
2.帝王之巡游。
1.帝王所乘車。借指皇帝。
1.屋檐。比喻庇蔭。
2.指帝居。
1.指帝京。清吳長元有《宸垣識略》一書,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。
1.指帝王的詩文。
1.對皇帝的敬稱。
1.帝王的眷注﹑恩寵。瞔,同"眷"。
1.皇帝的賞賜。
1.帝王的手札。
1.皇帝所作的詩文。
1.帝后之正位。
1.帝王的旨意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2.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。
1.帝京,京城。
1.謂帝王的注視﹑觀賞。
1.帝王的關注。
1.即知母。根狀莖可入藥。
1.草名。即五味子。
1.早安。清晨的問候語。
1.清晨散步。
1.早晩參拜。
1.見"晨妝"。
1.指雞清晨啼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