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謂角力。
1.清澈的池塘。
1.清澈回旋的水。
1.清水。
1.美酒。淥,同"醲"。
1.眼睛的俗稱。
1.美酒名。淥,同"醲"。
1.濕潤貌。
1.清澈的水。
2.古曲名。
1.傳說中的人名。顓頊之師。
1.美酒。淥,同"醲"。
1.酒的別稱。淥,同"醲"。
1.亦作"硉兀"。
2.高聳;突出。
3.引申為委屈不平。
4.嚴峻。
5.豪放;高亢。
1.勤勉不懈貌。
1.象聲詞。形容雷聲。
1.見"硉砵"。
1.即綠豆。
2.端硯的一種。因硯有眼如綠豆而得名。
1.物體運動貌。
1.指鹿車。
1.漢代的一種皮幣。
1.即鹿皮冠。
1.粗布。
1.地名。
2.籬落。比喻隱居之處。
1.野鹿休息活動的場所。
1.像鹿那樣跳躍著迅跑。
1.古代的一種小車。
2.鹿拉的車子。
3.佛教語。三車之一。以鹿車喻緣覺乘(中乘)。
1.晉孝子許孜為母墓道植松,被鹿所觸犯,許甚悲慟,后鹿忽為猛獸所殺。事見《晉書.孝友傳.許孜》◇以"鹿觸"為詩文典故。
1.指坐臥之具。古人所謂"坐榻"。
1.亦作"鹿蔥"。
2.石蒜科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地下有鱗莖,夏日生花軸,軸頂生數花﹐花淡紅紫色。因花色與萱稍相似,古人曾誤認為萱。
3.藜蘆的別名。
日本小說家。東京帝國大學畢業。學生時期即參加無產階級文學運動,后曾被捕。1936年到中國上海,結識魯迅。戰后回國。寫有報告文學《叛逆者之歌》,回憶錄《自傳文學史》、《如云如風》等。
1.指東西房和南北房連接轉角的地方。
2.借指廂房。
1.指白鹿洞。宋朱熹講學處。
1.野綠豆。
1.猶落拓。顛沛流離貌。
1.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。
1.古方言。敗退潰散貌。
1.鹿的耳朵。
2.見"鹿耳門"。
1.頭巾名。
1.地名。在今臺灣省臺南市安平港北。1661年,鄭成功率大軍驅逐荷蘭侵略者,即自此登陸,后灣內淤淺,海道亦廢。今為平陸。亦省作"鹿耳"。
1.粗陋的鞋子。
1.遼代刻有鹿紋的酒器。用以祭天。
1.鹿肉干。
1.蓄水河港。
2.地名。在臺灣省本島西岸﹑彰化西南。臺灣省早期與大陸聯系的主要港口之一。
1.鹿皮。
1.懸物的鉤。
2.鹿的角。
1.燒熟的帶汁鹿肉塊。
1.軍營防御物。
1.見"鹿皮冠"。
1.鹿肉制成的醬。
1.比喻人們驚惶紛擾的樣子。鹿性易驚,故言。
1.鹿的行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