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金屬元素,符號Cu,原子序數29。淡紫紅色,有光澤,富于延展性,是熱和電的良導體。在潮濕空氣中易生銹,遇醋起化學作用生成乙酸銅,有毒。是重要的工業原料,用途很廣。
2.
名詞
(Tóng)姓。
1.
金屬元素。符號Cu。淡紫紅色,延展性、導電性和導熱性都很好。古謂之赤金。銅的合金是電氣工業、機械工業、國防工業等的重要原料。
1.出自《墨子·雜守》寇近,亟收諸雜鄉金器,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。
2.出自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赤金為下
3.出自《清史稿·災異志一》黃濟縣民金澤妻生子無耳目口鼻,兩頭一角,扣之有聲如銅。
2.
銅質器物的省稱。銅制樂器。
1.出自《新書·胎教》太子生而泣,太師吹銅,曰“聲中某律”。
3.
銅質器物的省稱。銅印。
1.出自《法言·孝至》由其德,舜禹受天下不為泰。不由其德,五兩之綸,半通之銅,亦泰矣。
4.
銅質器物的省稱。銅錢,錢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崔實傳》﹝崔烈﹞從容問其子鈞曰:“吾居三公,於議者何如?”……鈞曰:“論者嫌其銅臭?!?/p>
2.出自《初刻拍案驚奇》不過是誤殺子孫,不致償命,只罰些銅納贖。
3.出自《死水·洗衣歌》銅是那樣臭,血是那樣腥。
5.
銅質器物的省稱。銅鏡。
1.出自《君子勿郁郁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》玄發不知白,曉入寒銅覺。
2.出自《病起偶題》詩對客心如怯,窺銅只自憐。
3.出自《閨怨》詩湖州鏡子凈於天,照病臨愁十四年。銅亦命中無福蔭,不教一遍得鮮妍。
6.
比喻堅強、牢固。
1.出自《讀史方輿紀要·福建三·延平府》諺曰:銅延平,鐵邵武。
2.出自又如:銅墻鐵壁。
1.龍鱗。
1.皇帝的眉毛。
1.形容貴人相貌不同尋常。
1.龍腦香焚燒后的馀燼。
①比喻聲望卓著的人的府第一登龍門,則聲譽十倍。②古代科舉試場的正門,后喻指科舉中式為登龍門桂樹曾爭折,龍門幾共登。③堤壩合龍前的缺口。
1.見"龍門筆法"。
1.北魏酈道元《水經注.河水四》"《爾雅》曰'鳣,鮪也。'出鞏穴三月,則上渡龍門,得渡為龍矣﹐否則點額而還。"故以"龍門點額"喻仕路失意或科場落第。
一種大型起重機,橫梁和立柱的結構成‘門’字形,可以在軌道上移動,具有較大的起重量。
1.據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德行》載,李膺不妄交接,有被其容接者為登龍門◇因稱高門上客為"龍門客"。
在河南省洛陽市南伊河兩岸龍門山(西山)和香山(東山)。開鑿于北魏遷都洛陽前后,延續至唐代。以唐代開元以前最多?,F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個、佛龕七百八十五個、造像十萬尊。主要洞窟有潛溪寺、賓陽三洞、萬佛洞、蓮花洞、奉先寺、古陽洞、看經寺等,尤以奉先寺盧舍那佛(高1714米)最著名。與大同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群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1.寺名◇魏熙平元年建。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。為游覽勝地。
見〖擺龍門陣〗。
1.西岳龍猛大士之筆。傳說于硯中磨藥﹐點筆成金。
1.如龍綿延。
1.指龍王廟。元徐再思有《普天樂.吳江八景.龍廟甘泉》曲。
1.謂劍在鞘中作龍鳴聲。語出《太平御覽》卷三四三引《世說》"王子喬墓在京陵,戰國時人有盜發之者,睹無所見。唯有一劍停在室中,欲進取之﹐劍作龍鳴虎吼﹐遂不敢近。俄而徑飛上天。"
1.龍涎。
2.指龍涎香。
1.龍須草。
1.猶言龍爭虎斗。喻筆勢遒勁﹑奔放。
1.猶言龍爭虎斗。
龍腦樹樹干中的一種有機化合物。白色晶體,有類似樟腦的香氣。也可用人工合成制得。中醫學上稱冰片”。有旋光性。主要供藥用,有清熱、止痛作用。
1.水蘇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草三.水蘇》。
1.龍腦樹汁。據說乃補品。
1.木名。龍腦香科。樹高八九丈﹐大可六七圍。產于蘇門答臘﹑古南海波斯及我國閩廣等地。樹脂稱龍腦香,為名貴的香料。
1.見"龍腦"。
1.皇帝的車駕。
1.龍出現非時所形成的災殃。
1.供于佛前,飾有龍紋的牌位。
2.傳達皇帝命令的牌子。
1.亦作"龍蟠"。
2.如龍之盤臥狀。形容雄壯綿延的樣子。
3.形容書法飛動而蒼勁有力。
4.喻豪杰之士隱伏待時。
1.喻山川雄踞蜿蜒,有王者氣象。
1.喻懷才不遇。
1.見"龍盤鳳逸"。
1.猶言龍盤虎踞。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。
1.猶言旋繞糾結。
1.垂掛的龍旗。
1.神仙乘坐的龍駕的車。
1.臣民等候朝見皇帝時休憩的簡易房屋。
1.典出五代王仁裕《開元天寶遺事.龍皮扇》"元寶家有一皮扇子,制作甚質。每暑月宴客,即以此扇子置于坐前,使新水灑之,則颯然風生,巡酒之間,客有寒色,遂命撤去。明皇亦曾差中使去取看,愛而不受,帝曰'此龍皮扇子也。'"后以"龍皮扇子"美稱扇子。
1.飾龍形的花瓶。
1.亦作"龍廄"。亦作"龍廄"。
2.天子的馬舍。
1.指天子的坐騎。
2.威武勇猛的騎兵。
3.龍拉的車騎,仙車。
1.即靷。引車前行的革帶。一端系于馬頸的皮套上,一端系于車軸之上。
2.南朝梁任昿《奏彈劉整》"婢采音偷車欄﹑夾杖﹑龍牽。"后用為竊物之典。
1.猶龍韜。指兵略。
1.喻英俊之士才能未展現。
1.即筯竹。
1.亦作"龍虬"。
2.指龍。
3.拳曲貌。
1.如龍奔趨。形容迅疾。
1.典出《史記.封禪書》"黃帝采首山銅﹐鑄鼎于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?下迎黃帝。黃帝上騎,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,龍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?,龍?拔,墮,墮黃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?號,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,其弓曰烏號。"后因以"龍去鼎湖"謂帝王去世。
1.亦作"龍泉窯"。
2.宋瓷窯名。因在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。所產為青瓷,土細質厚,色蔥翠,釉彩多碎紋。
1.傳說中的神鳥。鳥身鹿頸。
2.晉時赫連勃勃寶刀名。制作極巧,下為大環,以纏龍為之﹐其首鳥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