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供于佛前,飾有龍紋的牌位。
2.傳達皇帝命令的牌子。
1.指醉帖。
1.民間年終祭灶神的一種習俗。
1.詞牌名。即《醉太平》。調見宋孫惟信《花翁詞》。參閱《詞譜》三。
1.詞牌名。調見宋呂渭老《圣求詞》。詞有"怎慣不思量"及"當時醉倒殘紅"句,因取為調名。參閱《詞譜》二一。
1.見"醉生夢死"。
1.指唐書法家懷素。以其好飲酒,故稱。
1.菊花的一種。
1.詞牌名。又名《凌波曲》﹑《醉思凡》﹑《四字令》等。雙調三十八字,平韻。又一體,四十五字,仄韻。
2.曲牌名。南北曲坴有。《太和正音譜》﹑《中原音韻》屬正宮,《太平樂府》屬南呂宮。字數均與詞牌不同。南曲亦名《升平樂》,用作過曲。北曲可用作小令,亦可用于套曲內。
3.花名。
1.曲牌名。為南曲南呂宮過曲,取《醉太平》﹑《太師引》兩曲詞句創制而成。全曲十二句,五十七字,十韻。
1.醉后的神態。
1.醉后神志迷糊,兩眼半開半閉的樣子。
1.詞牌名。即《桃源憶故人》。調見宋趙鼎《得全居士詞》。參閱《詞譜》七。
1.詞牌名。即《阮郎歸》。調見宋李祁詞。參閱《詞譜》六。
1.亦作"醉淘淘"。亦作"醉醄醄"。
2.醉酒快樂貌。
1.見"醉陶陶"。
1.見"醉陶陶"。
1.見"醉朦騰"。
1.指草書。
1.民間年終祭灶神的一種習俗。
1.同"醉吐相茵"。
1.典出《漢書.丙吉傳》"吉馭吏耆酒,數逋蕩,嘗從吉出,醉歐丞相車上。西曹主吏白欲斥之,吉曰'以醉飽之失去士,使此人將復何所容?西曹地忍之,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。'遂不去也。"此馭吏為邊郡人,熟悉邊事,后來為防務工作提出切實有用的建議◇以"醉吐相茵"稱這一典故。
1.見"醉吐相茵"。
1.醉后臉色發紅。
1.詞牌名。即《朝中措》。調見宋歐陽修《醉翁琴趣外篇》。
1.《史記.李將軍列傳》"嘗夜從一騎出,從人田間飲。還至霸陵亭。霸陵尉醉,呵止廣。廣騎曰'故李將軍。'尉曰'今將軍尚不得夜行,何乃故也!'止廣宿亭下。"后常用"醉尉"作勢利小人的代名詞。
1.嗜酒的老人。
2.歐陽修的別號。
1.本琴曲。自蘇辛入詞,遂沿用為詞牌。
1.一種可以倚可以睡,專供酒飯后休息的床。
1.亭名。在安徽省滁州市城西南瑯琊山麓。北宋慶歷六年(公元1046年),歐陽修知滁州,命僧智仙修建,以為游息之所。
散文篇名。北宋歐陽修作。寫于作者知滁州(今屬安徽)時,在瑯琊山建醉翁亭,并自號醉翁”。文中描繪了山中風景和作者攜友飲酒作樂的風雅情趣,并流露出與民同樂的思想。文章語言優美,結構環環相扣,富有層次感。
1.一種躺椅,坐上去可以前后搖動。
語出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。”后用以比喻真實的意圖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。
1.猶狂舞。
1.形容沉迷于聲色歌舞之中。
1.見"醉兀兀"。
1.沉醉貌。
1.牡丹的一種。
2.曲牌名。見《全元散曲》。
1.用酒浸漬的蝦。
1.比喻酒后臉泛紅暈。
1.亦作"醉鄊"。
2.指醉酒后神志不清的境界。
1.詞牌名。調見宋秦觀《淮海詞》。因詞中有"春色又添多少"及"醉鄉廣大人間小"句,故名。又名《添春色》。參閱《詞譜》七。
2.曲牌名。
1.戲稱嗜酒者。
1.見"醉鄉"。
1.佛教語。瘋狂如醉的惡象。比喻為害極大的迷亂之心。
1.一種彩色繒帛的名稱。
1.用酒浸漬的蟹。
①令人陶醉;使人傾心這是一個醉心的夜晚|她臉上露出一種讓人醉心的微笑。②對某事物強烈愛好而一心專注他近來醉心于行銷學的研究。
1.指唐草書家張旭。因其好酒,故稱。
1.亦作"醉?"。
2.撒酒瘋。
1.見"醉醺醺"。